大規(guī)模MIMO小型化射頻前端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大規(guī)模MIMO小型化射頻前端技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4G時代的到來,5G已經(jīng)成為國內外移動通信領域的研究熱點。作為5G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大規(guī)模MIMO技術能夠深度挖掘空間維度資源,成倍提升頻譜效率和功率效率,大幅降低干擾,其簡單而小型化的收發(fā)結構能夠獲得接近最優(yōu)的性能。本課題來源于企業(yè)委托項目“上海貝爾大規(guī)模MIMO",主要研制針對未來5G移動通信中3.5GHz頻段大規(guī)模MIMO系統(tǒng)的小型化射頻接收機。根據(jù)課題要求和對于幾種常見射頻接收機結構的具體分析,本文選用了數(shù)字中頻結構,時分雙工(TDD),射頻頻率3.5GHz,中頻頻率215.04MHz,系統(tǒng)帶寬20MHz。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射頻接收機進行了指標評估,鏈路仿真,確定了各部分實現(xiàn)時具體的性能指標分配和實現(xiàn)方式。同時,本文還對接收機的各關鍵模塊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并對其相應的系統(tǒng)調試方法給出了意見,設計并調試實現(xiàn)了完整的小型化射頻接收機。本文最后對射頻接收機的噪聲系數(shù)、增益平坦度、鏡像抑制、解調精度(EVM)、靈敏度、動態(tài)范圍以及收發(fā)切換速度等性能指標進行了測試。其中,噪聲系數(shù)小于4.5dB,增益平坦度小于0.45dB,鏡像抑制比大于38dB,20MHzQPSK、16QAM和64QAM信號EVM分別小于2.9%、2.3%和1.9%,20MHz TDD-LTE下行信號EVM小于1.2%,靈敏度-86dBm,動態(tài)范圍大于61dB,收發(fā)切換速度小于1.9με。測試結果表明,該射頻接收機總體性能優(yōu)異。
【關鍵詞】:3.5GHz 時分復用 大規(guī)模MIMO 小型化射頻前端 數(shù)字中頻接收機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N919.3;TN858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緒論8-14
- 1.1 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演進8-10
- 1.2 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10-12
- 1.2.1 無線傳輸技術10-11
- 1.2.2 無線網(wǎng)絡技術11-12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2-14
- 第二章 射頻接收機結構的分析與設計14-26
- 2.1 常見射頻接收機結構14-20
- 2.1.1 超外差結構14-16
- 2.1.2 零中頻結構16-19
- 2.1.3 數(shù)字中頻結構19-20
- 2.1.4 其他結構20
- 2.2 針對數(shù)字中頻結構中主要問題的分析20-23
- 2.2.1 中頻選擇21
- 2.2.2 鏡像抑制21-22
- 2.2.3 收發(fā)切換22-23
- 2.3 設計的主要指標與結構規(guī)劃23-26
- 2.3.1 主要技術指標23
- 2.3.2 射頻多通道系統(tǒng)整體結構設計23-24
- 2.3.3 射頻雙通道系統(tǒng)整體結構設計24-26
- 第三章 射頻接收機的仿真與關鍵模塊設計26-46
- 3.1 接收機的主要技術指標26-29
- 3.2 接收機的主體結構與仿真29-33
- 3.2.1 雜散仿真29-30
- 3.2.2 增益仿真30-32
- 3.2.3 噪聲仿真32-33
- 3.3 接收機關鍵模塊的設計與實現(xiàn)33-46
- 3.3.1 射頻前端模塊設計33-37
- 3.3.2 下變頻模塊設計37-40
- 3.3.3 中頻信道選擇模塊設計40-42
- 3.3.4 中頻自動增益控制模塊設計42-44
- 3.3.5 電源模塊設計44-45
- 3.3.6 控制模塊設計45-46
- 第四章 射頻接收機的整體性能測試46-58
- 4.1 接收機的測試結果46-56
- 4.1.1 噪聲系數(shù)測試46
- 4.1.2 增益平坦度測試46-47
- 4.1.3 鏡像抑制測試47
- 4.1.4 解調精度測試47-51
- 4.1.5 靈敏度測試51-52
- 4.1.6 動態(tài)范圍測試52-55
- 4.1.7 收發(fā)切換測試55-56
- 4.2 實物與測試場景56-58
-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58-60
- 5.1 本文工作總結58
- 5.2 后續(xù)工作展望58-60
- 致謝60-62
- 參考文獻62-66
- 作者簡介66-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霜;;UltraCMOS Global 1可重構射頻前端將促成單一平臺設計[J];世界電子元器件;2014年05期
2 路超,李永明;非接觸式IC卡射頻前端電路設計[J];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2002年03期
3 鄭健;戎蒙恬;;射頻前端技術應用[J];集成電路應用;2004年01期
4 彭奇斌;張曉林;張超;李春宇;;雙頻GNSS接收機射頻前端的系統(tǒng)設計[J];遙測遙控;2007年05期
5 孫海峰;劉琦;;寬帶大動態(tài)射頻前端的設計與實現(xiàn)[J];數(shù)字技術與應用;2013年03期
6 許永生;游淑珍;俞惠;李小進;石春琦;賴宗聲;;一種低噪聲高線性度射頻前端電路設計[J];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2006年02期
7 盛君;馬真;陳毅華;陸毅;蔣樂;韓曉新;;接收機射頻前端電路的仿真設計[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8 姜海玲;;復雜電磁環(huán)境下射頻前端的設計與實現(xiàn)[J];無線電工程;2013年07期
9 魯帆;劉治甬;;一種超外差接收機的射頻前端設計[J];艦船電子對抗;2013年04期
10 李琛;趙宇航;陳龍;劉軍華;廖懷林;;醫(yī)療內窺檢查超低功耗電感復用射頻前端芯片設計[J];中國集成電路;2012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磊;陳名松;;低噪聲、高線性射頻前端的設計[A];2005年海峽兩岸三地無線科技學術會論文集[C];2005年
2 曾慶遠;劉鐮斧;;基于RF前端芯片EM4095的RFID閱讀器設計[A];2008年中國西部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王曉嵐;白凡;王兆瑞;;C波段可變頻接收機射頻前端的設計研究[A];第四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論文集-S7 北斗/GNSS用戶終端技術[C];2013年
4 易觀理;李莉;劉海濤;;基于軟件無線電的通信系統(tǒng)接收機射頻前端的研究[A];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焊接與涂裝技術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2年
5 李江;周科;周健義;;應用于ROF射頻前端的室外雙向放大器[A];201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1年
6 徐紅波;;基于GSM接收機射頻前端的設計與研究[A];科技引領產(chǎn)業(yè)、支撐跨越發(fā)展——第六屆湖北科技論壇論文集萃[C];2011年
7 湯靜;許靈軍;張平;沈樹群;;基于MIMO的B3G射頻前端設計[A];第一屆中國高校通信類院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安華高推出集成射頻前端模塊[N];人民郵電;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劉自成;L波段高動態(tài)范圍接收機前端的研究與實現(xiàn)[D];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
2 李兵;多模兼容衛(wèi)星導航接收機射頻前端芯片關鍵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3 林敏;CMOS射頻前端電路設計中的低噪聲、高線性度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4 萬求真;低壓低功耗CMOS收發(fā)機射頻前端電路的設計與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5 郭興龍;基于RF MEMS技術的微波接收前端關鍵部件實現(xiàn)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顯富;寬頻段MIMO系統(tǒng)射頻前端設計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劉迎春;同頻同時全雙工LTE射頻前端設計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3 劉文豹;Ka/Ku波段收發(fā)信機射頻前端的研究與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4 王兆彬;VHF跳頻電臺發(fā)射機射頻前端研究及實現(xiàn)[D];復旦大學;2014年
5 萬君磊;目標模擬器X波段寬帶射頻前端的設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6 蔣小強;軟件無線電射頻前端的研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7 張東明;高性能多通道射頻前端的設計與研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8 歐陽偉忠;六端口測距系統(tǒng)射頻前端研究與設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9 汪公師;寬帶WLAN多天線射頻前端設計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10 李先勤;BGAN通信系統(tǒng)中移動終端射頻前端器件的設計[D];大連海事大學;2016年
本文關鍵詞:大規(guī)模MIMO小型化射頻前端技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94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339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