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信號讀出電路的研究與設計
【學位單位】:福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TH77;TN911.7
【部分圖文】:
由原來的入院觀察改為隨時隨地預防,而且可以建立完善的心電信號數(shù)據(jù),為患者的??心電信息隨時監(jiān)控和心臟疾病突發(fā)預警提供了可靠的手段[31。??本文研究的課題背景是便攜式心電監(jiān)護設備,其結構如圖1-1所示,通過心電信??號(ECG)導聯(lián)線將人體上的心電信號信號輸送到模擬前端(Analogfront-end),由??模擬前端將ECG信號讀出并放大之后,由模擬信號和數(shù)字信號轉換器(A/Dconverter,??ADC)轉換成數(shù)字信號,由后級的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Digital?signa丨processing,DSP)??進行處理。原始心電信號非常微弱且干擾信號較多,后級模數(shù)轉換器無法直接采樣,??需要將采集到的心電信號通過一個心電信號讀出電路將有用信號提取,并且將干擾信??號影響降至最。妫础怠健_@個心電信號讀出電路即為圖1-1所示的模擬前端,經過心電??信號讀出電路處理過的ECG信號通過個后級ADC變?yōu)閿?shù)字信號,最后經過嵌入??式系統(tǒng)處理之后的信號即可以診斷心臟狀態(tài)的依據(jù)。由上述便攜式心電監(jiān)護設備結構??可知
2.1心電采集系統(tǒng)理論模型??由于心電信號中包含有較強的干擾電壓,同時考慮電路中的非理想因素,所以需??要對心電采集系統(tǒng)及干擾源進行理論模型分析,圖2-1所示的是典型的三導聯(lián)ECG??采集系統(tǒng)示意圖,AMP代表的是ECG讀出放大器,A、B、C是代表三個導聯(lián)電極,??A和B電極位于心臟部位,電極另一端連接在ECG讀出放大器的正負輸入端,C電??極位于人體右腿處,作為右腿驅動電路的連接電極。如果是兩導聯(lián)ECG采集系統(tǒng),??則沒有C導聯(lián)電極。??Si??圖2-丨ECG采集系統(tǒng)示意圖??ECG采集系統(tǒng)干擾源模型如圖2-2所示M,LI、L2分別代表電力線和大地,AC??表示放大器共模參考。&和分別是電力線與人體、大地和人體之間的耦合電容。??CW、Ce2、Ck是電力線與三個導聯(lián)電極的耦合電容。厶/、Ze2、Zej是電極等效阻抗。??Zrf和Zc;、乙2分別是檢測設備輸入端差模阻抗和共模阻抗,2&是放大器的隔離阻抗。??表示放大器與地之間的隔離程度。人體與電力線CP,人體與大地之間的耦合電容G??會造成微弱的干擾電流&從電力線流入使用者身體,由于這個微弱的電流存在,檢測??設備連接上人體時
__!??圖2-3人體與采集系統(tǒng)干擾源等效模型??上文是對心電采集系統(tǒng)干擾源的定性分析,對干擾源的定量分析需要對圖2-2所??示的模型進一步的簡化。如圖2-3是人體ECG采集過程的等效模型是對圖2-??2進一步的簡化,Z,/和Z,2是人體等效阻抗。Cc/、Cc2、(h是電力線和導聯(lián)線之間的??耦合電容,ES虛線框內部是代表ECG采集系統(tǒng)等效模型,其中K是來自ECG采集??系統(tǒng)內部電源電壓的紋波干擾信號,Z,是它的等效阻抗,電力線電壓(220V,?50Hz)??通過變壓器轉換成低壓時,由于次級繞組之間不匹配和寄生電容等一些非理想因素會??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傳奇;張歡陽;童紫平;龍善麗;賀克軍;;一種新型的低噪聲硅微機械陀螺電容讀出電路[J];導航與控制;2019年06期
2 李發(fā)明;熊平;;焦平面陣列讀出電路研究和應用[J];傳感器世界;2007年01期
3 賈功賢,袁祥輝,汪濤,楊菁;紅外焦平面陣列CMOS讀出電路參數(shù)的計算機輔助測試系統(tǒng)[J];紅外技術;2001年02期
4 朱俊杰,章世玲;兩類多絲室讀出電路的研究[J];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1993年04期
5 魯文高;陳中建;張雅聰;吉利久;;用于288×4讀出電路中的高效率模擬電荷延遲線(英文)[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版(預印本);2008年01期
6 馬丁;喬輝;劉福浩;張燕;李向陽;;紫外焦平面探測器讀出電路抗輻照加固設計[J];半導體光電;2018年04期
7 陳鋮穎;黑勇;范軍;胡曉宇;戴瀾;;一種基于斬波技術的熱電堆讀出電路設計[J];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2013年04期
8 劉成康,袁祥輝,汪濤,賈功賢;電流模技術在CMOS讀出電路中的應用[J];紅外技術;2002年02期
9 錢忠鈺;工作于4K的紅外集成器件讀出電路性能測試[J];紅外技術;1993年05期
10 馮恭祜;;磁盤改進調頻制讀出電路[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198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丁;航天用GaN基640×8元紫外焦平面探測器讀出電路研究與設計[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胡凱;基于InGaAs面陣探測器的FM/cw激光雷達讀出電路的設計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7年
3 胡傳皓;化合物半導體X/γ射線探測器讀出電路及能譜分析系統(tǒng)研制[D];成都理工大學;2017年
4 朱雪洲;用于TOF-PET的SiPM陣列探測器讀出電路研究[D];清華大學;2016年
5 劉成康;紅外焦平面陣列CMOS讀出電路研究[D];重慶大學;2001年
6 張智;紅外焦平面陣列新結構高性能CMOS讀出電路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7 陳西曲;非致冷紅外焦平面的讀出電路及測試系統(tǒng)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翟永成;320×256大動態(tài)范圍長波紅外讀出電路結構設計[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2017年
9 梁清華;640×512紅外焦平面讀出電路的設計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2017年
10 鄭麗霞;蓋革模式雪崩光電二極管陣列讀出電路的研究與實現(xiàn)[D];東南大學;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曉玉;CMOS像素探測器芯片中的像素電路研究與設計[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9年
2 李設計;基于NFC的電阻式高精度傳感器無源芯片前端設計[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3 寇濤;心電信號讀出電路的研究與設計[D];福州大學;2018年
4 譚康;基于0.18μm工藝的非制冷紅外焦平面陣列讀出電路的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19年
5 趙政;基于視覺假體的圖像傳感器讀出電路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9年
6 周維瀚;X—射線探測器前端讀出電路的設計與分析[D];江蘇科技大學;2019年
7 文定;基于Mg_2Si的紅外探測器讀出電路設計及仿真[D];貴州大學;2019年
8 王若溪;微通道板CMOS讀出電路的研究與設計[D];吉林大學;2019年
9 周萬禮;陣列讀出電路高PSR模擬前端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10 錢瑩瑩;用于圖像傳感讀出的采樣保持電路的研究與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本文編號:28542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285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