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通信系統(tǒng)調零跟蹤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無線通信系統(tǒng)調零跟蹤技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跳頻技術由于其抗干擾能力強、抗截獲能力強、抗衰落能力強等一系列優(yōu)點,成為在電子對抗環(huán)境下提高通信抗干擾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隨著干擾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電磁對抗與復雜干擾問題不斷的升級,單純通過跳頻體制實現(xiàn)抗干擾已經不能適應現(xiàn)代戰(zhàn)場的需求,在跳頻通信系統(tǒng)中引入空域濾波技術是一種重要的實現(xiàn)手段。本文首先介紹了跳頻技術的背景和發(fā)展狀況,以及常見的抗干擾技術。然后,針對均勻直線陣、均勻圓陣、平面矩形陣等不同陣列模型進行了分析,推導了各陣列模型的陣列流型,說明了陣元數(shù)量及陣元間距的選擇對陣列性能的影響。對遞推最小二乘算法、最小均方誤差算法、功率倒置算法等自適應調零算法和采用傅里葉權的常規(guī)波束形成算法進行了分析。采用功率倒置自適應調零算法和常規(guī)波束形成算法,分別仿真并分析了均勻直線陣和均勻圓陣的性能。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功率倒置算法與波束形成算法相結合的自適應調零算法,該算法不僅能在干擾信號方向上形成零陷,同時能保持一定增益的主波束,且不需要對干擾信號進行波達方向估計。針對均勻直線陣,從方向圖和頻譜的角度對該自適應調零算法的抗干擾性能進行了仿真分析。論文進一步針對寬帶跳頻通信系統(tǒng)作抗干擾處理,通過對陣列布局進行合理的設計,結合上述自適應調零算法,能夠解決寬帶跳頻通信抗干擾系統(tǒng)在低頻段由于天線單元互耦強烈而不能同時有效形成干擾零陷和主波束的問題,以及跳頻通信系統(tǒng)自適應波束形成算法實時性差的問題,實現(xiàn)有效的抗干擾。
【關鍵詞】:抗干擾 自適應調零算法 波束形成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N914.4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符號對照表9-10
- 縮略語對照表10-13
- 第一章 緒論13-17
- 1.1 研究背景13
- 1.2 研究現(xiàn)狀13-15
- 1.2.1 頻域濾波技術14
- 1.2.2 時域濾波技術14
- 1.2.3 時頻濾波技術14
- 1.2.4 空域濾波技術14-15
- 1.2.5 空時自適應濾波技術15
- 1.3 論文主要安排15-17
- 第二章 智能天線技術17-29
- 2.1 智能天線的起源發(fā)展17-18
- 2.2 自適應陣列天線18-20
- 2.3 陣列天線的數(shù)學模型20-26
- 2.3.1 陣列的基本概念20-22
- 2.3.2 陣列接收信號模型22-23
- 2.3.3 均勻直線陣接收信號模型23-24
- 2.3.4 均勻圓陣接收信號模型24-25
- 2.3.5 均勻矩形陣接收信號模型25-26
- 2.4 陣列天線的輸出26-27
- 2.5 本章小結27-29
- 第三章 自適應抗干擾算法29-43
- 3.1 最佳濾波準則29-37
- 3.1.1 最小二乘準則30-31
- 3.1.2 最小均方誤差準則31-32
- 3.1.3 線性約束最小方差準則32-34
- 3.1.4 最大信噪比準則34-36
- 3.1.5 幾種最佳濾波準則的分析比較36-37
- 3.2 自適應調零算法37-42
- 3.2.1 遞歸最小二乘算法37-39
- 3.2.2 最小均方算法39-42
- 3.3 本章小結42-43
- 第四章 寬帶跳頻通信抗干擾方法43-63
- 4.1 寬帶跳頻通信系統(tǒng)抗干擾算法43-53
- 4.1.1 功率倒置自適應算法44-49
- 4.1.2 傅里葉權波束形成算法49-51
- 4.1.3 功率倒置_傅里葉權波束形成抗干擾算法51-53
- 4.2 寬帶跳頻通信系統(tǒng)抗干擾陣列53-55
- 4.3 寬帶跳頻通信系統(tǒng)抗干擾性能分析55-61
- 4.4 本章小結61-63
-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63-65
- 參考文獻65-67
- 致謝67-69
- 作者簡介69-7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陳華 ,丁杰偉;自適應坐標格繪制的實現(xiàn)[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00年12期
2 邵任翔;自適應網絡考試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3 侯勇嚴,孫瑜,郭文強;一種自適應模糊PID控制器的仿真研究[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4 申利民;汪新俊;;一個自適應Web站點構架的設計[J];計算機技術與發(fā)展;2006年02期
5 曹冕;胡晨;姚國良;;嵌入式系統(tǒng)中自適應背光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電子器件;2007年01期
6 周建華;王加陽;賀文華;;基于移動Agent的自適應動態(tài)取證系統(tǒng)[J];微計算機信息;2007年06期
7 王華;應晶;蔣濤;;基于審查不確定性的預見式軟件自適應[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0年01期
8 馮凱平;;自適應測試在計算機基礎課考試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年01期
9 高新建;李艷玲;張明強;欒玉環(huán);孫豐榮;姚桂華;;實時心肌聲學造影圖像的自適應時空濾波[J];計算機工程;2011年S1期
10 徐玉華;蔡麗紅;劉政;楊濤;;用延遲和非延遲自適應匹配的復雜動力網絡自適應同步(英文)[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盧志剛;易之光;趙翠儉;李兵;吳士昌;;一種新型的自適應逆擾動消除器[A];第二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黃鶴;張丹;于偉東;嚴灝景;;功能自適應紡織品[A];第七屆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蓬;宋明玉;張林芳;王新遠;;廣義自適應相干累積算法改進及其在線譜增強中的應用[A];中國聲學學會2007年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7年
4 于慧君;陳章位;;道路模擬試驗自適應時域復現(xiàn)控制方法研究[A];第九屆全國振動理論及應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路迎晨;李兵;;一類自適應預測算法的全局收斂性[A];04'中國企業(yè)自動化和信息化建設論壇暨中南六省區(qū)自動化學會學術年會專輯[C];2004年
6 陳博;方濱興;云曉春;;一種自適應的蠕蟲檢測和遏制方法的研究[A];全國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研討會'2005論文集(上冊)[C];2005年
7 李國;張心珂;楊國慶;高慶吉;;一種自適應的運動目標實時跟蹤算法[A];2006年首屆ICT大會信息、知識、智能及其轉換理論第一次高峰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楊寒光;;電子地圖中的自適應注記[A];工程設計與計算機技術:第十五屆全國工程設計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9 孟宏;劉玉;;基于復調制的自適應細化譜算法[A];2008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進展大會論文集(Ⅰ)[C];2008年
10 王平;馮海朋;李勇;康燕;;一種工業(yè)無線網絡的自適應節(jié)能機制[A];2009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史曉雨;數(shù)據中心中自適應綠色控制技術研究及其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陳思佳;非均勻強雜波下的目標檢測問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3 李航標;基于數(shù)字負載最小能耗的自適應電壓調節(jié)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4 王蓉芳;基于協(xié)同進化優(yōu)化和圖像先驗的分塊自適應壓縮感知[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5 王玉著;地形自適應的高精度河網提取及其典型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6 王勝春;自適應時頻分析技術及其在故障診斷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7 劉亞;復雜非線性系統(tǒng)的智能自適應重構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3年
8 馬國成;車輛自適應巡航跟隨控制技術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4年
9 吳禮福;脈沖噪聲自適應有源控制算法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10 梁凌宇;人臉圖像的自適應美化與渲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波;兩種基于萬有引力定律自適應算法[D];渤海大學;2015年
2 韋翔鴻;雷達定量降水估測自適應優(yōu)化算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3 查志遠;自適應范數(shù)約束圖像正則化重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4 凌立倩;仿射投影p-范數(shù)算法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6年
5 范賢玉;自適應耗能UPPC抗震框架的理論初探及耗能元件設計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15年
6 包震坤;最小失真自適應隱寫模型及嵌入編碼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4年
7 李旭;自適應光強變化的齒輪視覺測量技術研究[D];中北大學;2016年
8 王清超;基于改進PSO的連鑄二冷水配水優(yōu)化方法研究[D];東北大學;2014年
9 顧靜文;離線自適應在食管癌放射治療中的臨床應用[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6年
10 孫陽;自適應仿生PDC鉆頭設計與試驗[D];吉林大學;2016年
本文關鍵詞:無線通信系統(tǒng)調零跟蹤技術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63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27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