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相對稱法的分集技術的研究
本文選題:分集技術 + 反相對稱法; 參考:《太原理工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無線通信速度的大幅提高,促進了現代分集技術的發(fā)展,但目前信道利用率和系統(tǒng)的信噪比仍不夠高,主要是由于相鄰信道之間具有相關性。根據傳統(tǒng)理論,為了減小相關性,需要在頻域、時域或空域上增大信道之間的間隔,于是增大了技術難度。 反相對稱法(PISM)是利用相鄰信道噪聲之間的相關性來抑制噪聲的一種有效方法,將PISM與分集技術(DT)結合,可以在不增大信道間隔的條件下進一步提高通信系統(tǒng)的信噪比。 本論文研究了基于反相對稱法的分集技術(PIS-DT),完成了以下任務: 一、對相鄰時隙、相鄰頻帶和相鄰空間的噪聲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在通常條件下相鄰信道噪聲的相關系數ρ0.8。對測試結果進行分類整理,建立了噪聲數據庫。深入研究了相鄰信道噪聲的相關性,得到了以下結論:(1)同源噪聲必相關;(2)相鄰噪聲正相關;(3)人為噪聲強相關。這些結論都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 二、論述了PIS-DT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抗噪聲性能,導出了PIS-DT的信噪比增益公式,并將其與疊加平均法和噪聲抵消法進行了比較,得到了PIS-DT的適用范圍。 三、從頻域、時域以及空域三方面論證了PIS-DT的可行性,分別建立了PIS-DT在時域、頻域和空域中的系統(tǒng)模型,并進行了仿真和實驗驗證。 四、利用PIS-DT的原理對2FSK進行了仿真分析和實驗驗證,通過實驗再次證明了PIS-DT在抗噪聲方面的優(yōu)勢。
[Abstract]:The rapid increas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peed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iversity technology, but the channel utilization ratio and the SNR of the system are still not high enough at present, mainly because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djacent channels.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theor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rrel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interval between channels in frequency domain, time domain or spatial domain, thus increasing the technical difficulty. Inverse phase symmetry method (PISM)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uppress noise by u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djacent channel noise. Combining PISM with diversity technique, the SNR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without increasing channel spacing. In this paper, the diversity technique based on inverse symmetry method is studied, and the following tasks are accomplished: Firstly, the noise of adjacent time slots, adjacent frequency bands and adjacent spaces is measur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蟻 0.8 of adjacent channel nois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The test results are sorted out and the noise database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e correlation of adjacent channel noise is studied,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 the homologous noise must b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2) the adjacent nois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 3) the human noise is strongly correlated. These conclusions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the follow-up study. Secondly,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IS-DT is discussed, its anti-noise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gain formula of PIS-DT is derived, and compared with superposition average method and noise cancellation method, the applicable range of PIS-DT is obtained. Thirdly, the feasibility of PIS-DT is demonstrated from three aspects: frequency domain, time domain and spatial domain. The system models of PIS-DT in time domain, frequency domain and spatial domain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are carried out. Fourthly, the 2FSK is simulated and verified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PIS-DT, and the advantage of PIS-DT in anti-noise is proved again by experiment.
【學位授予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TN91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覃永捷;;WCDMA系統(tǒng)發(fā)射分集技術研究[J];科技廣場;2011年05期
2 徐曉雨;趙祥敏;;WiMAX系統(tǒng)的多天線技術性能仿真[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23期
3 倪明;曹春燕;胡正良;張學亮;;偏振分集技術及其在光纖傳感器中的應用[J];光學學報;2011年07期
4 湯滟;金明;顧斌;劉磊;;基于無線傳感網的配電監(jiān)測系統(tǒng)設計[J];低壓電器;2011年15期
5 周天庶;;GSM-R電磁干擾及滬杭高鐵的清頻實例[J];鐵路技術創(chuàng)新;2011年02期
6 顏波濤;;遠程航路監(jiān)視一次雷達信號處理實現[J];雷達與對抗;2011年02期
7 廉星;;無線自組網中新型協(xié)作分集方法研究[J];煤炭技術;2011年08期
8 楊樂;;本征模傳輸模型與Alamouti(G2)模型的BER性能比較[J];電子元器件應用;2011年06期
9 曾召華;李白萍;劉少亭;;碼分多址數字移動通信的抗多徑衰落技術[J];通信技術與發(fā)展;1998年01期
10 薛青娜;校江超;;時域反相對稱與擴頻技術的混合技術研究[J];西安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正一;沈文苗;;波形分集技術在稀疏陣波達方向估計中的應用[A];2008年全國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潘鳴宇;金爽;楊鴻文;程衛(wèi)東;;一種基于ACK的發(fā)送分集技術[A];第十四屆全國信號處理學術年會(CCSP-2009)論文集[C];2009年
3 陳巖;張建蘭;陳庚;;應用擴頻和分集技術進行水聲通訊的研究[A];中國聲學學會2001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01]論文集[C];2001年
4 陳亮;;3G的增強覆蓋技術[A];2005年安徽通信論文集[C];2006年
5 王靜;李穎;;網絡編碼在協(xié)作分集中的應用[A];中國電子學會第十五屆信息論學術年會暨第一屆全國網絡編碼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6 余麗群;;無線通信中的空時分集技術[A];2008年中國西部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李鵑;蒙軍;;天線分集技術及其對IEEE802.11a系統(tǒng)影響的仿真分析[A];江蘇省通信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梁童;王財進;呂旌陽;;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無線中繼的應用[A];中國電子學會第十五屆信息論學術年會暨第一屆全國網絡編碼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9 孫啟霞;;“最合適區(qū)域法”的改進“動態(tài)不對稱法”[A];中國價值工程輝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10 張明光;王東明;;協(xié)同分集技術及其在無線通信中的應用[A];2005'中國通信學會無線及移動通信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江西贛州農業(yè)學校 劉書友;用對稱法求解電學中的三道難題[N];電子報;2007年
2 廣東 周永海;用“對稱法”修復彩顯偏轉線圈[N];電子報;2005年
3 記者 解悅 通訊員 蘇科宣 劉寧春;我市112個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N];南京日報;2009年
4 ;高通多媒體芯片助力定位業(yè)務[N];網絡世界;2005年
5 ;移動網絡增強型技術日漸活躍[N];人民郵電;2005年
6 網舟咨詢顧問 孟根旺;HSDPA技術演進全透視[N];通信產業(yè)報;2005年
7 黃延恩 宋少文;1xEV-DO無線數據網絡的優(yōu)勢[N];通信產業(yè)報;2002年
8 記者孫曉勝;三個專題一大專項勾勒通信技術戰(zhàn)略[N];科技日報;2002年
9 曹洪亮 李麗云;解密神秘水下聲音世界水聲通信技術[N];科技日報;2006年
10 LSI公司院士 Nelson Nahum;比較不同的存儲虛擬化架構[N];網絡世界;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恒;無線通信中的選擇協(xié)同分集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2 高洋;無線中繼網絡中協(xié)作分集技術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3 林云;多業(yè)務DS/CDMA系統(tǒng)的性能及分集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3年
4 肖嘯;新一代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的傳輸方案及資源分配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5 郭艷艷;協(xié)作中繼高效性傳輸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0年
6 魏寧;無線通信中的協(xié)同分集優(yōu)化設計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7 曹磊;協(xié)作分集技術在協(xié)同中繼通信中的性能分析[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8 劉威鑫;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協(xié)同分集策略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9 李奕;物聯網信道模型及相關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10 張勁東;自適應雷達系統(tǒng)中波形分集技術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偉;基于反相對稱法的分集技術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2年
2 劉佳;3G與B3G中空時分組碼實現方案及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3 張睿;數字分集接收機的研究[D];重慶大學;2005年
4 金菁;DVB-T移動接收和傳輸性能的研究與應用[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5 陳鑄;數字分集接收機的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6 陳婷;TD-SCDMA系統(tǒng)中的多波束技術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7 曾達;無線網絡中協(xié)作分集技術的研究:原理和性能分析[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8 黃微潔;無線通信中協(xié)作分集技術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9 吳瑕;無線通信中協(xié)作分集技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10 劉立芳;無線通信中協(xié)作分集技術的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045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80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