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向數(shù)字波束形成技術對SAR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分析
本文選題:合成孔徑雷達 切入點:數(shù)字波束形成 出處:《電子與信息學報》2014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俯仰向數(shù)字波束形成(DBF)是實現(xiàn)高分辨率寬測繪帶星載SAR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該技術可以生成能夠靈活控制的高增益窄波束用于回波信號的接收,從而提升SAR系統(tǒng)性能。該文在研究俯仰向DBF技術應用于寬測繪帶SAR系統(tǒng)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俯仰向DBF技術對系統(tǒng)性能指標的影響,推導了基于俯仰向DBF技術的系統(tǒng)等效后向散射系數(shù)(NESZ)和距離模糊比(RASR)的表達式,并且將陣列信號處理中的零點指向技術應用于SAR,使得系統(tǒng)在接收目標信號的同時抑制模糊區(qū)方向的回波,顯著地提高了系統(tǒng)的距離模糊指標。仿真結果表明,俯仰向DBF-SAR系統(tǒng)的性能相對于傳統(tǒng)單通道系統(tǒng)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
[Abstract]:Pitching digital beamforming (DBF) is a key technique to realize spaceborne SAR system with high resolution and wide mapping band, which can generate high gain narrow beam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flexibly to receive echo signa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AR system,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itching DBF technology to SAR system with wide surveying and mapping band, the influence of pitching DBF technology on the performance index of the system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the expressions of the equivalent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NESZ) and the range ambiguity ratio (RASR) of the system based on pitching DBF technique are derived. The 00:00 pointing technique in array signal processing is applied to SAR. it makes the system suppress the echo in the direction of fuzzy region while receiving the target signal, and improves the range fuzzy index of the system significant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pitching DBF-SAR system is superior to that of traditional single channel system.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
【分類號】:TN957.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楊;黃杰文;禹衛(wèi)東;;高分辨率寬測繪帶星載SAR距離向DBF處理[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1年06期
2 馮帆;李世強;禹衛(wèi)東;;一種改進的星載SAR俯仰向DBF處理技術[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1年06期
3 鄧云凱;趙鳳軍;王宇;;星載SAR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及應用淺析[J];雷達學報;2012年01期
4 王峰;李婧;劉俊;陳希信;龍偉軍;;寬帶數(shù)字陣雷達數(shù)字波束形成系統(tǒng)研究[J];雷達學報;2013年03期
5 荊麟角;RANGE AMBIGU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SPACEBORNE SAR AND ITS DESIGN CONSIDERATION[J];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199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曉東;宋紅軍;徐偉;陳倩;;基于星載SAR實時波束形成的星下點及距離模糊抑制方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3年12期
2 王杰;梁興東;丁赤飚;陳龍永;李X;;OFDM SAR多普勒補償方法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3年12期
3 江守利;蘇力爭;鐘劍鋒;;星載SAR天線熱控技術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電子機械工程;2013年06期
4 李飛;糾博;劉宏偉;王英華;張磊;;基于稀疏表示的SAR圖像屬性散射中心參數(shù)估計算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4年04期
5 張澤均;水鵬朗;;一種新的基于網格編碼和區(qū)域合并的SAR圖像快速分割算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4年04期
6 王青平;趙宏宇;吳微微;付云起;袁乃昌;;融合局部和非局部信息的自適應貝葉斯分割方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4年04期
7 田雨潤;禹衛(wèi)東;;地球同步軌道SAR精確斜距模型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4年08期
8 陳濺來;楊軍;孫光才;邢孟道;;高軌SAR多普勒中心補償?shù)亩S姿態(tài)控制方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4年08期
9 王軍;趙宜楠;喬曉林;;基于壓縮感知的雷達前視向稀疏目標分辨[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4年08期
10 李烈辰;李道京;;基于壓縮感知的連續(xù)場景稀疏陣列SAR三維成像[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4年09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鄧少平;高分辨率極化SAR影像典型線狀目標半自動提取[D];武漢大學;2013年
2 高葉盛;基于信號模型的SAR參數(shù)化成像技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3 楊濤;MIMO雷達波形設計與實時處理系統(tǒng)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金榮洪;王治國;耿軍平;范瑜;練成棟;;下行波束形成系統(tǒng)的校正算法及FPGA實現(xiàn)[J];電波科學學報;2006年05期
2 胡航;鄧新紅;;子陣級平面相控陣ADBF的旁瓣抑制方法[J];電波科學學報;2008年01期
3 王峰;傅有光;孟兵;陳麗敏;;基于傅里葉變換的雷達通道均衡算法性能分析及改進[J];電子學報;2006年09期
4 宋岳鵬;楊汝良;;應用多收發(fā)孔徑實現(xiàn)高分辨率寬測繪帶的合成孔徑雷達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7年09期
5 李磊;費偉偉;岑凡;蔡惠智;;雷達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的寬帶數(shù)字波束形成實時實現(xiàn)[J];計算機仿真;2010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惠生;;對“分辨距離模糊的一種計算方法”一文的幾點意見[J];現(xiàn)代雷達;1980年05期
2 郭強,陶然,王越,周思永;利用接收電視信號的多站系統(tǒng)進行目標定位以克服距離模糊[J];兵工學報;2002年03期
3 惠娟;梁國龍;;組合定位抗距離模糊技術及性能分析[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4 薛飛;孫洪忠;;雷達導引頭解距離模糊算法分析與仿真[J];現(xiàn)代電子技術;2010年21期
5 馬超;王丹;李毓琦;;一維集篩選法解高速運動目標距離模糊[J];制導與引信;2012年02期
6 蔣啟才;王喜林;;分辨距離模糊的一種計算方法[J];現(xiàn)代雷達;1980年04期
7 荊麟角;星載SAR距離模糊分布規(guī)律及其改進設計[J];電子科學學刊;1994年05期
8 張永慶;雷宏;;一種基于數(shù)字波束形成的抑制星載SAR距離模糊的方案[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年02期
9 譚賢;李志淮;王紅;楊煉;;參差加抖動解距離模糊方法應用分析[J];現(xiàn)代雷達;2011年03期
10 劉聰鋒;楊潔;;單脈沖跟蹤測量雷達解距離模糊策略研究[J];空間電子技術;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周紅平;沙雪松;張光峰;;批次處理解距離模糊[A];中國氣象學會雷達氣象學與氣象雷達委員會第一屆學術年會文集[C];2005年
2 唐波;;SAR方位調相抑制距離模糊的效果仿真[A];2008年中國高校通信類院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曉忠;長基線水聲跟蹤系統(tǒng)抗多途及抗距離模糊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614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56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