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軌PSInSAR觀測反演沉降與水平向位移試驗
本文關鍵詞: 升降軌 形變反演 入射方向 PSInSAR 地面沉降 出處:《國土資源遙感》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In SAR觀測的解算值為雷達視線向形變量,在具備多個方向獨立觀測的條件下可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垂直、東西甚至南北方向的形變量。由于難以同時獲取上下、東西和南北3個方向上的獨立觀測值,因而可利用升降軌模式實現(xiàn)對垂向和東西方向移動量的估計。以PSIn SAR監(jiān)測所獲取的形變速率為觀測值,利用二維簡化模型求解地面沉降量和東西方向移動量。結果表明,研究區(qū)形變以沉降為主,水平方向移動微小,證明了升降軌PSIn SAR在地面沉降中的適用性和可靠性。
[Abstract]:The solution value of in SAR observation is radar line of sight variable. The method of least square can be used to invert the vertical, east-west and even north-south shape variabl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in more than one direction,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upper and lower form variables at the same time. Independent observations in three directions, east-west and north-south, so the vertical and east-west movement can b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rbit mode. The deformation rate obtained by PSIn SAR monitoring is taken as the observed value. A simplified two-dimensional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land subsidence and east-west mov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in the studied area is mainly subsidence, and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is small, which prov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PSIn SAR in land subsidence.
【作者單位】: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北京建筑大學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
【基金】: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對地觀測技術工程實驗室青年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編號:2010YFL11) 中國地質調查局計劃項目(編號:1212010814041,1212010641204)共同資助
【分類號】:TN957.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夏耶;巴姆地震地表形變的差分雷達干涉測量[J];地震學報;2005年04期
2 葛大慶;殷躍平;王艷;張玲;郭小方;王毅;;地面沉降-回彈及地下水位波動的InSAR長時序監(jiān)測——以德州市為例[J];國土資源遙感;2014年01期
3 孫建寶;梁芳;徐錫偉;宮鵬;;升降軌道ASAR雷達干涉揭示的巴姆地震(Mw6.5)3D同震形變場[J];遙感學報;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俊;丁曉利;朱建軍;李志偉;張長書;王興旺;;基于CRInSAR和kalman濾波的監(jiān)測地表三維形變的研究[J];測繪科學;2009年02期
2 羅海濱;何秀鳳;劉焱雄;;利用DInSAR和GPS綜合方法估計地表3維形變速率[J];測繪學報;2008年02期
3 嚴珍珍;石耀霖;范湘濤;杜小平;;提取地震同震形變場特征的最佳雷達波段問題研究[J];地震;2011年03期
4 李毅;柳林濤;薛懷平;郝曉光;;用D-InSAR研究巴姆地震形變場[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8年01期
5 季靈運;許建東;;利用D-InSAR和AZO技術獲取Bam地震同震三維形變場[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9年06期
6 周慧芳;張景發(fā);胡樂銀;羅毅;;青海玉樹地震的InSAR數(shù)據(jù)同震形變場模擬與參數(shù)反演分析[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1年03期
7 張桂芳;單新建;張國宏;;利用D-InSAR技術研究西藏改則地震同震形變場[J];地震地質;2009年02期
8 胡俊;朱建軍;張長書;王興旺;李蘇;;DInSAR監(jiān)測地表三維形變的方法[J];工程勘察;2008年12期
9 黃偉;王霞;張永忠;;基于InSAR技術的地表形變監(jiān)測[J];甘肅科技;2011年15期
10 洪順英;劉智榮;戴婭瓊;申旭輝;單新建;荊鳳;;西藏改則地震升降軌同震形變場特征分析與破裂模式[J];國土資源遙感;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汪馳升;單新建;張國宏;王長林;;基于ASAR升降軌數(shù)據(jù)解算于田M_S7.3地震3D同震形變場[A];中國地震學會空間對地觀測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鞠建華;王平;李志忠;王永江;張登榮;趙繼成;葛榜軍;朱博勤;黨福星;楊日紅;;“十五”期間國土資源遙感科技進展[A];“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一——“十五”地質行業(yè)各部門地質與找礦成果綜述[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順英;基于多視線向DInSAR技術的三維同震形變場解算方法研究及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0年
2 查顯杰;InSAR形變測量及其在地震學中應用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3 羅小軍;永久散射體雷達差分干涉理論及在上海地面沉降監(jiān)測中的應用[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4 彭曙蓉;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及其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5 范洪冬;InSAR若干關鍵算法及其在地表沉降監(jiān)測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6 邢學敏;CRInSAR與PSInSAR聯(lián)合監(jiān)測礦區(qū)時序地表形變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7 侯建國;基于差分干涉雷達測量技術的哈爾濱市地面形變監(jiān)測與綜合分析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8 劉斌;InSAR高精度觀測地震形變場及其三維重建技術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3年
9 張瑞;基于多級網(wǎng)絡化的多平臺永久散射體雷達干涉建模與形變計算方法[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10 張永偉;華北平原德州地面沉降成生機理、監(jiān)測預警與可控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艷;D-InSAR技術用于地表形變監(jiān)測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9年
2 邵葉;基于D-InSAR和Offset_Tracking技術的同震形變場提取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1年
3 周慧芳;基于D-InSAR技術的地震形變場數(shù)值模擬及斷層活動性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4 代樹紅;城市隱伏活斷層破裂成災的模型試驗及DSCM方法的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6年
5 孫希龍;基于雙星編隊SAR的差分干涉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6 任小沖;基于InSAR的臺灣集集地震形變場提取和震源參數(shù)確定[D];中南大學;2008年
7 佟國功;基于InSAR的伊朗BAM地震形變場獲取和震源參數(shù)確定[D];中南大學;2008年
8 劉斌;二維同震形變場提取技術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9 王孝青;InSAR關鍵技術研究及其在形變監(jiān)測中的應用[D];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2009年
10 張慧鑫;使用ALOS DInSAR提取5.1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形變場及形變場數(shù)值模擬[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艷;廖明生;李德仁;魏子新;方正;;利用長時間序列相干目標獲取地面沉降場[J];地球物理學報;2007年02期
2 王小剛;陳松;王秀芹;季春來;;德州市地面沉降成因及防治對策淺析[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6年03期
3 王超,劉智,張紅,單新建;張北-尚義地震同震形變場雷達差分干涉測量[J];科學通報;2000年23期
4 刁桂苓,張四昌,蔡華昌,張躍剛;張北震區(qū)附近形變的成因——與王超、張紅等人商榷[J];科學通報;2004年12期
5 王勝嶺;宋波;王德生;尹訓志;;德州市臨盤采油區(qū)地面沉降監(jiān)測[J];山東國土資源;2009年01期
6 何國榮;馮在敏;馮克印;任翠愛;商婷婷;譚現(xiàn)鋒;;水準測量網(wǎng)監(jiān)測在德州市地面沉降中的應用[J];山東國土資源;2012年06期
7 殷躍平,張作辰,張開軍;我國地面沉降現(xiàn)狀及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麗芝;德州深層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演變機制與可調控性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14946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494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