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平流層-對流層雷達系統(tǒng)及初步探測結果
本文關鍵詞: ST雷達 緯向風 經向風 對流層頂 HWM 出處:《電波科學學報》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基于昆明站(25.6°N,103.8°E)ST雷達近一年的風場觀測結果給出了5~22.1km高度范圍內風場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及利用鏡面反射方法和雷達回波功率數(shù)據(jù)估測了對流層頂?shù)母叨?結果顯示:17km是平均風特征發(fā)生變化的高度,即17km以下夏季為西向風和南向風,其他季節(jié)為東向風和北向風,而17km以上緯向風幾乎全年盛行東向風,經向風變化則更為復雜,且二者與HWM07模式結果的變化特征不完全一致.估測得到的昆明上空對流層頂高度范圍是14~17.6km,由此推測對流層中強烈的對流活動很可能是形成平均風場該特征的主要原因.
[Abstract]:Based on 25.6 擄N. 103.8 擄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wind field in the range of 5 ~ 22.1 km are given, and the height of tropopause is estimated by specular reflection method and radar echo power data. Display:. 17km is the height at which the mean wind characteristics change. That is to say, the summer winds below 17km are westward and southward, the other seasons are eastward and northerly, while the zonal winds above 17km are prevailing eastward almost all year, and the variation of meridional wind is more complicate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odels are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HWM07 model. The estimated tropopause height range over Kunming is 140.17.6 km.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strong convective activity in the troposphere may b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mean wind field.
【作者單位】: 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電波環(huán)境特性及;夹g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空間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中科院研究生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41104102)
【分類號】:TN959.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楊濤,周瑩莉,曾繁清,魯述;利用全相關分析方法確定大氣風場[J];電波科學學報;2003年03期
2 趙軍;趙正予;;武漢部分反射中頻雷達天線設計[J];電波科學學報;2008年06期
3 李娜;陳金松;趙蕾;趙振維;;基于MF雷達觀測的D區(qū)日食效應的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1年04期
4 趙蕾;陳金松;李娜;趙振維;吳健;;昆明MF雷達及初步探測結果[J];空間科學學報;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舒衛(wèi)平;趙正予;;基于遠場近似法建立的大氣風場測量散射模型[J];電波科學學報;2005年06期
2 趙軍;趙正予;;武漢部分反射中頻雷達天線設計[J];電波科學學報;2008年06期
3 趙軍;趙正予;;數(shù)據(jù)長度和信噪比對中頻雷達風場計算的影響分析[J];電波科學學報;2009年01期
4 趙軍;趙正予;;三角尺度效應對中頻雷達風場探測的影響分析[J];電子學報;2010年06期
5 易穩(wěn);陳金松;馬春波;李娜;趙振維;;昆明全天空流星雷達觀測中高層大氣溫度[J];地球物理學報;2014年08期
6 丁宗華;陳金松;趙蕾;許正文;;曲靖地區(qū)電離層準6日擾動與MLT大氣行星波的相關性[J];科學通報;2012年12期
7 李娜;陳金松;丁宗華;趙振維;吳健;;昆明上空電離層D區(qū)電子密度季節(jié)變化的首次觀測分析[J];空間科學學報;2014年06期
8 張虹;嚴勇;;中頻測風雷達的研制[J];現(xiàn)代雷達;2012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廣林;中頻雷達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與風場反演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友文,孫宏林;日食聲重波效應[J];電波科學學報;2001年01期
2 楊濤,周瑩莉,曾繁清,魯述;利用全相關分析方法確定大氣風場[J];電波科學學報;2003年03期
3 舒衛(wèi)平;趙正予;;基于遠場近似法建立的大氣風場測量散射模型[J];電波科學學報;2005年06期
4 劉立波,萬衛(wèi)星,涂劍南,保宗悌,葉公節(jié);一次日食電離層效應模擬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1999年03期
5 韋光;丁雪;;Ansoft HFSS在天線布局中的應用研究[J];電子質量;2007年07期
6 梁鏡明,林太基,,陳仲良;利用云團實現(xiàn)激光遙測風速[J];中國激光;1995年11期
7 李鳳琴,胡雄,張冬婭,張訓械,黃澤榮,熊建剛,曾楨;武漢中層大氣中頻雷達及其初步探測結果[J];空間科學學報;2002年01期
8 胡雄,曾楨,張冬婭,熊建剛,李鳳琴,黃澤榮,張訓械;武漢中層、低熱層大氣角譜中頻雷達觀測[J];空間科學學報;2003年04期
9 張東和,蕭佐,吳健,龔建村,劉四清;利用MF雷達對耀斑期間電離層D區(qū)電子密度的觀測研究[J];空間科學學報;2003年05期
10 張紹東,易帆,胡雄;武漢上空(30°N,114°E)潮汐及其相互作用的MF雷達觀測[J];空間科學學報;2003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健康·新知[J];新聞周刊;2003年29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釗遠;王緒文;黃紅梅;戴麗瓊;;對流層頂?shù)臍夂蛱卣鞣治黾皯肹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第三屆氣象綜合探測技術研討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2 周順武;楊雙艷;張人禾;馬振鋒;;青藏高原兩類對流層頂高度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冰凍圈與極地氣象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3 王雯燕;張列銳;唐文哲;高山;;西安地區(qū)對流層頂氣象要素的特征分析[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9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C];2011年
4 楊雙艷;周順武;武炳義;;青藏高原對流層頂高度季節(jié)變化的成因分析[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7第三屆研究生年會[C];2011年
5 謝貴仲;蘇德斌;張小兵;許仕清;姜濤;趙瓊;張春波;;北京上空對流層頂?shù)奶卣鞣治鯷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9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C];2011年
6 王衛(wèi)國;;對流層頂高度變化同臭氧層的關系[A];1992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2年
7 陳洪濱;孫二林;呂達仁;;對流層頂季節(jié)變化特征的初步分析[A];第九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8 李國輝;呂達仁;鐵學熙;;對流層頂變化及其對成分分布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9 申紅喜;張慶紅;梁愛民;劉開宇;李秀連;;對流層頂折疊與北京地區(qū)夏季雷暴和大風天氣相互作用機理初探[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航空氣象探測、預報、預警技術進展”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10 蔡福;李輯;明惠青;劉兵;于慧波;;沈陽地區(qū)對流層頂氣候特征分析[A];全國農業(yè)氣象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陳克軍;對流層頂—— 高空飛行的重要指標[N];中國民航報;2012年
2 陳丹;銀河系數(shù)十億行星或擁有對流層頂[N];科技日報;2013年
3 記者 毛磊;人類活動影響氣候添新證[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田紅瑛;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qū)上空平流層—對流層物質交換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2 張敏;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層對流層中尺度交換過程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朱保林;北半球夏季對流層頂變動的現(xiàn)象及機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2 辛玉姣;熱帶對流層頂層結構及其變化特征[D];蘭州大學;2011年
3 李鵬;青藏高原大氣臭氧與對流層頂?shù)年P系[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7年
4 叢春華;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qū)上空平流層和對流層之間質量交換的分析研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1年
本文編號:14932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49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