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磁絕緣傳輸線動態(tài)特性
本文關(guān)鍵詞: 長磁絕緣傳輸線 自限制流 損失前沿 粒子模擬 出處:《強激光與粒子束》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基于粒子模擬研究了長磁絕緣傳輸線的電壓電流關(guān)系、自限制流狀態(tài)和損失前沿傳播速度的變化規(guī)律,驗證了穩(wěn)態(tài)流假設(shè)下建立的不同磁絕緣傳輸線模型在描述長磁絕緣傳輸線工作狀態(tài)時的精確程度。結(jié)果表明:Mendel模型在描述長磁絕緣傳輸線電壓電流關(guān)系時較精確;Rescaled模型計算長磁絕緣傳輸線自限制流狀態(tài)下的陽極電流較精確;損失前沿在長磁絕緣傳輸線中的傳播速度沿著能量傳輸方向是動態(tài)變化的,其速度的大小與輸入電壓上升速率相關(guān)。
[Abstract]:Based on particle simul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tage and current, the state of self-limiting current and 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lossy front of long magnetic insulation transmission line are studied. The accuracy of the different magnetically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models established under the steady state flow assumption is verified when describing the working state of the long magnetic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ndel model is more accurate in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tage and current of long magnetic insulation transmission lines. The Rescaled model is more accurate in calculating the anode current of long magnetic insulation transmission line under self-limiting current. The velocity of the loss front in the long magnetic insulation transmission line varies dynamically along the direction of energy transmission,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velocity is related to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 input voltage.
【作者單位】: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 脈沖功率科學與技術(shù)重點實驗室;
【基金】: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基金項目(2013B0402060);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基金重點項目(2012A04020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51107128)
【分類號】:TN811
【正文快照】: 在Z箍縮、閃光照相和磁驅(qū)動準等熵壓縮等大型脈沖功率裝置中,磁絕緣傳輸線(MITL)實現(xiàn)能量的傳輸和匯聚,磁絕緣現(xiàn)象的存在使得功率密度達到TW/cm2量級的高功率脈沖能夠有效傳遞,同時MITL實現(xiàn)了驅(qū)動器和負載的空間隔離[1-2];诟袘妷函B加(IVA)技術(shù)的閃光照相裝置,通常需要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宋盛義;關(guān)永超;顧元朝;鄒文康;;初級試驗平臺磁絕緣傳輸線的電路模擬[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8年05期
2 邱愛慈;孫鳳舉;;Z箍縮和閃光照相用快脈沖功率源技術(shù)的發(fā)展[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8年12期
3 豐樹平;李洪濤;謝衛(wèi)平;鄧建軍;夏明鶴;計策;王勐;關(guān)永超;何安;;Z箍縮初級實驗平臺模塊樣機[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9年03期
4 何勇;鄒文康;章樂;宋盛義;;磁絕緣傳輸線電路模擬與分析[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2年03期
5 呼義翔;黃濤;曾正中;韓娟娟;曾江濤;叢培天;雷天時;;同軸型磁絕緣傳輸線電流損失特性實驗研究[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3年05期
6 鄒文康;王勐;陳林;周良驥;郭帆;謝衛(wèi)平;鄧建軍;;大型脈沖功率系統(tǒng)真空功率傳輸問題[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3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勛;歐陽艷晶;;低抖動Q開關(guān)光電轉(zhuǎn)換及觸發(fā)系統(tǒng)設(shè)計[J];電子設(shè)計工程;2011年04期
2 魏文賦;李興文;賈申利;史宗謙;李瑞;;準球型負載Z箍縮內(nèi)爆過程的0D模擬計算與分析[J];高電壓技術(shù);2012年07期
3 于會民;張培恒;張綺;王會娟;馬書杰;郭春梅;;直流電場下變壓器油擊穿電壓評定方法的建立及應用[J];電氣應用;2014年08期
4 呼義翔;曾江濤;孫鳳舉;魏浩;尹佳輝;叢培天;邱愛慈;;Modeling Methods for the Main Switch of High Pulsed-Power Facilities Based on Transmission Line Code[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年09期
5 陳林;王勐;鄒文康;周良驥;郭帆;謝衛(wèi)平;;中物院快脈沖直線型變壓器驅(qū)動源技術(shù)研究進展[J];高電壓技術(shù);2015年06期
6 高屹;邱愛慈;呂敏;楊海亮;張眾;張鵬飛;;Rod-pinch二極管箍縮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J];核技術(shù);2010年08期
7 于會民;王會娟;馬書杰;張綺;郭春梅;王鵬;;變壓器油基礎(chǔ)油烴組成與其脈沖擊穿電壓和電阻率的關(guān)聯(lián)性研究[J];絕緣材料;2012年04期
8 衛(wèi)兵;卿燕玲;傅貞;顧元朝;李洪濤;豐樹平;;脈沖高電壓幅值測量的不確定度分析[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9年10期
9 關(guān)永超;王勐;豐樹平;曹文斌;;高功率低阻抗三平板傳輸線的設(shè)計[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0年03期
10 孫鳳舉;邱愛慈;楊海亮;曾江濤;蓋同陽;梁天學;尹佳輝;孫劍鋒;叢培天;黃建軍;蘇兆峰;高屹;劉志鋼;姜曉峰;李靜雅;張眾;宋顧舟;裴明敬;牛勝利;;感應電壓疊加器驅(qū)動陽極桿箍縮二極管型脈沖X射線源[J];強激光與粒子束;201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高屹;邱愛慈;呂敏;楊海亮;梁天學;張眾;張鵬飛;孫劍鋒;蘇兆鋒;李靜雅;孫江;;抑制陰極不同表面電子發(fā)射對陽極桿箍縮二極管電子束箍縮特性的影響[A];中國核科學技術(shù)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7冊)[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程新兵;螺旋Blumlein線型強流電子加速器特性及其相關(guān)技術(shù)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2年
2 王松松;陶瓷儲能層疊Blumlein線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3年
3 邱劍;大規(guī)模開關(guān)同步與觸發(fā)技術(shù)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先覺;華欣生;;快Z-箍縮——有前景的聚變能源新途徑[J];中國工程科學;2008年01期
2 張春飛,羅家融;軟件去除零點漂移方法的討論[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04年07期
3 宋盛義,馮曉暉,周之奎,謝衛(wèi)平,孫承緯;共頂點同軸圓錐形及圓盤形傳輸線的電參數(shù)計算公式[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4年02期
4 宋盛義,孫承緯,馮曉暉;求解三種導體構(gòu)形中相對論電子形成的空間電荷限制流[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4年03期
5 蒯斌,邱愛慈,王亮平,叢培天,梁天學;低阻抗強流箍縮電子束二極管的3階段電子束流模型[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4年12期
6 宋盛義,仇旭,王文斗,林其文,孫承緯;空間電荷限制流與傳導電流的定量關(guān)系[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5年03期
7 宋盛義,仇旭;TLCODE模擬方法介紹[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5年04期
8 宋盛義;顧元朝;關(guān)永超;鄒文康;;TLCODE方法在多路傳輸線并聯(lián)電路中的應用[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6年12期
9 鄒文康;鄧建軍;宋盛義;;欠匹配二極管有效電流評估[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7年06期
10 鄒文康;關(guān)永超;宋盛義;鄧建軍;;基于波過程的傳輸線模擬方法[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7年09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科云;殷虎;;電纜耦合的傳輸線分析預測技術(shù)[J];艦船電子工程;2009年06期
2 許雪梅;張鍵洋;倪蘭;劉麗娟;鄧聯(lián)文;杜作娟;;高速電子系統(tǒng)非均勻傳輸線輻射問題[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3年07期
3 張瑛;Janet M.Wang;肖亮;吳慧中;;傳輸線的隨機建模及瞬態(tài)響應數(shù)值實驗分析[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6年08期
4 應柏青;李瑞程;;無損耗均勻傳輸線的仿真研究[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6年01期
5 崔文耀;張德斌;凌天慶;;利用簡單復合左右手傳輸線實現(xiàn)的任意雙頻器件[J];微波學報;2007年S1期
6 劉磊;崔翔;齊磊;;時域有限元法求解傳輸線瞬態(tài)波過程[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8年03期
7 李有權(quán);付云起;張輝;袁乃昌;;基于傳輸線模型的高阻表面反射相位分析[J];物理學報;2009年06期
8 王春艷;張少華;周德儉;;非均勻傳輸線的仿真模型建立方法研究[J];電子科技;2010年02期
9 楊喬林;;計算機輔助傳輸線的瞬態(tài)分析[J];電子計算機動態(tài);1977年04期
10 ;用高性能測試系統(tǒng)測試高速組件時傳輸線的影響(上)[J];電子技術(shù);1991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曉春;毛軍發(fā);陳彥鋒;;基于傳輸線模型的樹形互連線網(wǎng)的仿真[A];2003'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唐e,
本文編號:14772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47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