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束躍度對星載SAR滑聚模式成像影響分析
本文關(guān)鍵詞:波束躍度對星載SAR滑聚模式成像影響分析 出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4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合成孔徑雷達 滑動聚束模式 波束躍度 成對回波 虛假目標
【摘要】:針對星載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滑動聚束模式方位向天線波束無法實現(xiàn)空間連續(xù)運動而引入虛假目標的問題,提出了波束躍度對成像質(zhì)量影響的定量化分析方法.首先在方位向天線波束控制前提下,構(gòu)建了星載SAR滑動聚束模式回波信號的數(shù)學模型.在此基礎(chǔ)上,采用成對回波理論定性與定量化分析了波束躍度對成像質(zhì)量的影響,尤其給出了天線最小波束躍度與虛假目標幅度和位置的定量映射關(guān)系,并討論了不同波段下,虛假目標對分辨率、峰值旁瓣比、積分旁瓣比以及系統(tǒng)增益的影響,為系統(tǒng)頂層合理論證天線最小波束躍度指標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jù).通過計算機仿真實驗驗證了提出的理論分析方法的正確性.
[Abstract]:For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liding spotlight mode azimuth antenna beam cannot realize the continuous movement of space and introduce false target, proposed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beam jump on imaging quality analysis method. Firstly, the premise to control the antenna beam in azimuth, establishe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spaceborne sliding spotlight SAR echo signal. On this basis, using the paired echo theor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granularity of beam impact on image quality, especially given the minimum beam antenna mapping and quantitative jump false target amplitude and position,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bands under the false targets of resolution. The peak sidelobe ratio,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ystem gain integrated sidelobe ratio, provide a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asonable proof system top minimum beam antenna jump index. Through computer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is verif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作者單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基金】: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資助項目(YETP0432) 國家863計劃資助項目(2012AA01A508) 國家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1302080)
【分類號】:TN957.51
【正文快照】: 網(wǎng)絡出版地址:www.cnki.net/kcms/doi/10.13700/j.bh.1001-5965.2013.0669.html星載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 ApertureRadar)滑動聚束模式是一種高分辨率寬覆蓋的空間對地遙感觀測模式,同經(jīng)典的條帶模式與聚束模式相比,滑動聚束模式依照系統(tǒng)頂層設(shè)計,在成像過程中不斷控制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黃巖,李春升,陳杰,周蔭清;星載SAR天線指向穩(wěn)定度對成像質(zhì)量的影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陳杰,周蔭清,李春升,陳元藻;衛(wèi)星姿態(tài)指向抖動與SAR成像質(zhì)量關(guān)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3 王國棟,周蔭清,李春升;星載聚束式SAR天線波束指向控制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4 陳杰,周蔭清,李春升;合成孔徑雷達衛(wèi)星姿態(tài)指向穩(wěn)定度與圖像質(zhì)量關(guān)系的研究[J];電子學報;2001年S1期
5 唐禹;王巖飛;張冰塵;;滑動聚束SAR成像模式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7年01期
6 蔣彥婷;周蔭清;徐華平;;機載混合模式SAR波束指向控制對圖像質(zhì)量的影響[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8年02期
7 吳越;李春升;王鵬波;陳杰;;天線波束指向控制對TOPSAR成像質(zhì)量的影響[J];宇航學報;2012年04期
8 劉寒艷;宋紅軍;程增菊;;條帶模式、聚束模式和滑動聚束模式的比較[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澤剛;劉飛峰;曾濤;;基于方位向去斜的星載滑動聚束兩步成像處理算法研究[J];兵工學報;2012年01期
2 王國棟,周蔭清,李春升;星載聚束式SAR天線波束指向控制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3 陳杰,周蔭清,李春升;合成孔徑雷達衛(wèi)星姿態(tài)指向穩(wěn)定度與圖像質(zhì)量關(guān)系的研究[J];電子學報;2001年S1期
4 蔣彥婷;周蔭清;徐華平;;機載混合模式SAR波束指向控制對圖像質(zhì)量的影響[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8年02期
5 麻麗香;程黎;唐禹;;一種高分辨率聚束SAR運動補償算法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0年03期
6 鄧云凱;賈小雪;馮錦;徐偉;;基于方位頻率去斜的滑動聚束SAR成像算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0年11期
7 于彬彬;劉暢;王巖飛;;一種滑動聚束模式FMCW-SAR快速回波模擬算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2年08期
8 韓曉磊;李世強;王宇;禹衛(wèi)東;;斜視滑動聚束模式SAR成像算法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3年12期
9 朱亞迪;徐華平;康昌輝;;俯沖段彈載非理想凝視聚束SAR總體性能分析[J];航空兵器;2011年01期
10 陳穎穎;賈鑫;吳彥鴻;;對星載滑動聚束模式合成孔徑雷達的偵察研究[J];航天電子對抗;201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王鵬波;陳杰;李春升;楊威;;基于改進Deramp處理的滑動聚束SAR成像處理算法[A];第九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Ⅰ[C];2011年
2 楊武濤;張偉;龔耀寰;;彈載條帶式合成孔徑雷達實時成像技術(shù)研究[A];2007北京地區(qū)高校研究生學術(shù)交流會通信與信息技術(shù)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8年
3 李威;李春升;于澤;陳杰;;星載SAR混合模式總體參數(shù)設(shè)計方法研究[A];第七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汪偉;齊美清;宋小弟;;星載SAR相控陣天線柵瓣抑制技術(shù)[A];201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1年
5 齊美清;汪偉;金謀平;宋小弟;;星載SAR天線波束指向偏差探討[A];201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1年
6 蘭天;余安喜;梁甸農(nóng);陳祺;;天線指向量化對多模式SAR成像的影響[A];全國第三屆信號和智能信息處理與應用學術(shù)交流會?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科鋒;移變雙基地SAR特性與成像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9年
2 賴濤;星載多通道SAR高分辨寬測繪帶成像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3 岳慶興;衛(wèi)星三線陣TDI CCD相機成像仿真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4 曹星慧;對空間目標的星載干涉ISAR三維成像技術(shù)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5 周紅;基于子帶子孔徑的低頻SAR成像及運動目標檢測技術(shù)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1年
6 王睿;星載合成孔徑雷達系統(tǒng)設(shè)計與模擬軟件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子學研究所);2003年
7 孫造宇;星載分布式InSAR信號仿真與處理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7年
8 黃鈺林;機載雙基地SAR同步與成像處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9 周鵬;星機雙基地SAR系統(tǒng)總體與同步技術(shù)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10 金麗花;斜視聚束合成孔徑雷達成像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佳鑫;雙基地前視SAR同步技術(shù)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2 陳鋼;高精度自動跟蹤對準系統(tǒng)建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3 王曉峰;臨近空間慢速平臺SAR運動補償技術(shù)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7年
4 楊武濤;彈載SAR成像算法及運動補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5 蘭天;滑動聚束式SAR技術(shù)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9年
6 廖家祥;滑動聚束SAR成像機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7 李敏慧;新體制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技術(shù)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8 邵驍麟;航天器典型部件微振動隔離技術(shù)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9 張倩;無人機載SAR運動補償和高分辨率成像算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10 丁建松;雙基地SAR同步技術(shù)研究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黃巖,李春升,陳杰,周蔭清;星載SAR天線指向穩(wěn)定度對成像質(zhì)量的影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陳杰,周蔭清,李春升,陳元藻;衛(wèi)星姿態(tài)指向抖動與SAR成像質(zhì)量關(guān)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3 王國棟,周蔭清,李春升;星載聚束式SAR天線波束指向控制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4 黃巖,李春升,陳杰,周蔭清;高分辨星載SAR改進Chirp Scaling成像算法[J];電子學報;2000年03期
5 陳杰,周蔭清,李春升;合成孔徑雷達衛(wèi)星姿態(tài)指向穩(wěn)定度與圖像質(zhì)量關(guān)系的研究[J];電子學報;2001年S1期
6 唐禹;王巖飛;張冰塵;;滑動聚束SAR成像模式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7年01期
7 王鵬波;周蔭清;陳杰;李春升;;天線指向抖動對聚束SAR成像質(zhì)量的影響[J];雷達科學與技術(shù);2006年05期
8 王國棟,周蔭清;機載聚束式SAR天線波束指向控制分析[J];遙測遙控;2005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高祥武;星載聚束模式合成孔徑雷達系統(tǒng)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子學研究所);2004年
2 孫進平;機載聚束模式合成孔徑雷達的成像算法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旭;柳超;董穎輝;涂來;;陣元不規(guī)則N層環(huán)形陣波束控制算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9期
2 孫仲康;;正反碼驅(qū)動的相揎陣波束控制計算方案[J];工學學報;1973年14期
3 李相平;張剛;李亞昆;李世忠;;FPGA在相控陣波束控制器中的應用[J];電子工程師;2008年01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4106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41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