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域網(wǎng)超寬帶天線設計及應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體域網(wǎng)超寬帶天線設計及應用研究 出處:《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超寬帶技術 超寬帶天線 共面波導 金屬地協(xié)同輻射結(jié)構 體域網(wǎng)
【摘要】:超寬帶(UWB,Ultra Wideband)通信技術的顯著優(yōu)點是低功耗、高速率和低復雜度,與之相適應的高性能超寬帶天線具有小型化、低剖面、超寬帶、穩(wěn)定的增益和方向圖、時域高保真度等特點;體域網(wǎng)(BAN,Body Area Network)是近些年來在電磁學和生物醫(yī)學領域興起的一種以人體為中心的無線網(wǎng)絡,這種網(wǎng)絡不僅要求較高的通信服務質(zhì)量,同時還須考慮人體的安全健康。因此,以體域網(wǎng)為應用背景,結(jié)合具有低發(fā)射功率和高傳輸速率的超寬帶通信技術設計出適合人體特殊電磁環(huán)境的小型化超寬帶天線,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和研究價值。本論文首先簡單介紹了超寬帶技術、超寬帶天線及體域網(wǎng)的國內(nèi)外研究狀況,緊接著對超寬帶天線的基礎理論和設計方法作了系統(tǒng)性的總結(jié)。然后,本論文以體域網(wǎng)為應用背景,提出了一款基于金屬地協(xié)同輻射結(jié)構的超寬帶全向天線(OA,Omnidirectional Antenna),該天線的尺寸為27×31×1.6mm3,工作帶寬為2.38GHz~11.8GHz。相比較于本文參考的原型天線(HMA,Hexagonal Monopole Antenna)而言,OA的工作帶寬相當,但尺寸卻縮減了32.9%。更為重要的是,OA在超寬帶范圍內(nèi)各頻率點的遠場輻射方向圖獲得了較好的一致性。一致的全向輻射特性使得OA的功率空間分布更為均勻,可以穩(wěn)定和靈活地發(fā)射具有超低功率的UWB信號以用于體域網(wǎng)通信,有效保證了通信質(zhì)量和人體輻射安全。最后,在前述提出的超寬帶全向天線(OA)結(jié)構基礎上設計了一款層疊式超寬帶定向天線(DA,Directional Antenna),并將該天線置于自由空間和人體體表,研究人體與天線之間的相互影響。仿真與測量結(jié)果表明:DA的電性能和輻射性能幾乎不會受到人體電磁環(huán)境的影響,而人體的比吸收率(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也因使用該天線而大幅降低,超寬帶定向天線(DA)可應用于體域網(wǎng)體外通信模式(Off-body Communication)。較之超寬帶全向天線(OA)而言,DA的輻射具有區(qū)域和方向性限制,但DA的優(yōu)點在于:該天線不僅可以使用超低發(fā)射功率的UWB信號,也能兼容性地使用常規(guī)的窄帶信號進行體域網(wǎng)通信,其良好的定向輻射特性仍然可以保證通信質(zhì)量和人體輻射安全。論文結(jié)尾部分進行了全文總結(jié)、展望與致謝。
[Abstract]:Ultra - wideband ( UWB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power consumption , high speed and low complexity . The high performance ultra - wideband antenna with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high transmission rat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iaturization , low profile , ultra wide band , stable gain and directional diagram , high fidelity in time domain . The ultra - wideband directional antenna ( DA ) can be applied to the in vitro communication mode ( Off - body Communication ) . Compared with the ultra - wideband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 OA ) , the radiation of DA has regional and directional limitations , but the advantage of DA is that the antenna not only can use ultra - low transmit power UWB signal , but also can use the conventional narrow - band signal to carry out the body - doma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 and the good directional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 can ensure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and human radiation safety .
【學位授予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N822.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鴻雁,龍云亮;實現(xiàn)小型超寬帶天線的新方法[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1期
2 王向暉,劉小龍,蔣延生,汪文秉;平面波激勵的超寬帶天線口徑輻射特性研究[J];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2005年03期
3 肖志文;盧萬錚;何建國;馬嘉俊;;一種平面超寬帶天線的優(yōu)化設計及其分析[J];微波學報;2006年04期
4 張卓;尹浩;蘇凱;陳思;;超寬帶天線時頻域參數(shù)及設計方法[J];微波學報;2007年S1期
5 王長華;王秩雄;宋愛民;;一種超寬帶天線的分析設計[J];計算機技術與發(fā)展;2009年03期
6 鄧茗春;田波;王春陽;;基于遺傳算法的超寬帶天線優(yōu)化設計[J];彈箭與制導學報;2009年04期
7 鄧云丹;閆麗萍;董金生;;具有帶阻特性的新型超寬帶天線的設計[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8 袁海軍;馬云輝;;一種改進的杠鈴形超寬帶天線[J];現(xiàn)代電子技術;2011年09期
9 田雨波;譚冠南;;頻率可重構超寬帶天線研究[J];電波科學學報;2012年02期
10 齊本勝;魏慶娟;李昕昕;肖江雨;;一種改進的小型超寬帶天線[J];微波學報;201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博識;邊莉;吳昱明;吳群;;超寬帶天線設計綜述[A];2005'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第三冊)[C];2006年
2 王建朋;韓興亮;張光甫;王國利;;一種蝶形超寬帶天線設計[A];2005'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第三冊)[C];2006年
3 劉健;;可重構帶陷型超寬帶天線設計[A];201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1年
4 曹保鋒;宋立軍;;高功率超寬帶天線研究綜述[A];第十四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5 肖金祥;李國劍;;雙面印刷C形超寬帶天線[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6 張學勇;劉少斌;李春早;卞博銳;;基于分形技術的超寬帶天線[A];201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1年
7 李長勇;劉瀏;雙濤;康小平;楊士中;;電阻加載火山煙霧形平面超寬帶天線[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8 高菲;張福順;寧舒曼;;一種具有帶阻特性的新型超寬帶天線的設計[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9 廖勇;馬弘舸;楊周炳;謝平;李科;孟凡寶;;超寬帶天線中同軸到平板過渡研究[A];四川省電子學會高能電子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金鳳;劉少斌;;基于開口諧振環(huán)的平面超寬帶天線[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胡左;深層探地雷達可見百米地下[N];中國技術市場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江牛;小型超寬帶天線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張春青;小型化脈沖及超寬帶天線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3 丁敏;小型化寬帶天線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4 嚴忠民;小型化超寬帶天線及其陣列設計[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5 張金平;超寬帶天線及其陣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6 薩爾曼;基于超寬帶天線的仿真,,設計和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7 吳琦;新型超寬帶天線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8 丁婕琛;新型超寬帶天線的研究、設計和制作[D];浙江大學;2008年
9 劉文堅;平面超寬帶天線及其陣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10 李文濤;超寬帶天線設計及共形陣列綜合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曹政;超寬帶天線及陷波特性的研究與設計[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張曜璞;超寬帶天線的研究與設計[D];山西大學;2014年
3 殷弋帆;小型化平面超寬帶對數(shù)周期折疊振子天線設計[D];復旦大學;2014年
4 馬坤;平面印刷超寬帶天線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5 楊昌興;體域網(wǎng)超寬帶天線設計及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6 焦婧;具有帶陷性能的超寬帶天線分析與設計[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7 肖金祥;超寬帶天線設計與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8 高國平;超寬帶天線設計及其陣列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9 尤麗娜;超寬帶天線的研究與設計[D];安徽大學;2010年
10 易畢;便攜式設備中超寬帶天線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807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38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