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耦合系數(shù)的修改及分形宇宙的實現(xiàn)
發(fā)布時間:2021-12-18 04:47
在廣義相對論的框架內(nèi)解決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問題。首先糾正了因席瓦西度規(guī)坐標意義的長期不清帶來的混亂,確定了用通常坐標表示的球?qū)ΨQ靜態(tài)引力場的度規(guī)張量。重新給出光線在太陽表面彎曲及水星軌道進動角的計算公式,然后把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耦合系數(shù)由-8πG修改為現(xiàn)在的4πG.這是一個實質(zhì)性的修改,顯示所謂的暗物質(zhì)及暗能量不存在,從理論上證明了時空是無限的,宇宙的膨脹和收縮循環(huán)往復,不存在密度無限大和溫度無限大的大爆炸奇點,在膨脹和收縮過程中宇宙的密度始終保持不變。證明了星系和天體隨著宇宙的膨脹逐漸增長,新的物質(zhì)或能量在天體內(nèi)連續(xù)生成,一個星系是一個分形,迭代關系為哈勃膨脹。如地球的半徑正在以每年0. 5毫米的速度擴大,質(zhì)量相應增加一萬二千億噸,銀河系盤的半徑正在以每秒900米的速度擴大,日地距離正在以每年9米的速度增加。潮汐使月地距離每年增大僅1厘米,其余的為宇宙膨脹效應。證明了天體的溫度正在逐漸升高,行星最終演變成恒星,如地表溫度正在以每億年5. 2°C的速度增高,太陽在10億年前的亮度是今天的一半。
【文章來源】: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26(06)
【文章頁數(shù)】:27 頁
【部分圖文】:
關于69 GRBs和192 SNe Ia的哈勃圖
三角星系內(nèi)繞中心運動的恒星的速度分布示意圖
令r→∞,上式表示大范圍內(nèi)密度不變,即宇宙的密度不變。作為例子,地球今天的半徑膨脹速度為v0=H0r0=0.5毫米/年,利用方程(36)可算得地球質(zhì)量每年增加一萬二千億噸。顯然,方程(36)也適合描述星系質(zhì)量的變化,在R(t)=0的時刻,天體或星系的質(zhì)量為零,萬物消失,下一輪循環(huán)開始,新的星系開始形成。當然,收縮過程是膨脹過程的逆過程,只需討論膨脹過程。從方程(35)可知,天體或星系在演化過程中熵保持不變,即宇宙在演化過程中是等熵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星系是逐步增長形成的而非大爆炸后物質(zhì)的聚集[J]. 何玉華,楊見亮. 前沿科學. 2016(03)
[2]Constraints on generalized Chaplygin gas model including gamma-ray bursts[J]. Fa-Yin Wang1, Zi-Gao Dai1 and Shi Qi2,3 1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3 Joint Center for Particle, Nuclear Physics and Cosm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Nanjing 210093, China.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9(05)
[3]均勻帶電薄圓盤上的電勢[J]. 李清玉,李永鑄,單崳瓊.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6)
本文編號:3541660
【文章來源】: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26(06)
【文章頁數(shù)】:27 頁
【部分圖文】:
關于69 GRBs和192 SNe Ia的哈勃圖
三角星系內(nèi)繞中心運動的恒星的速度分布示意圖
令r→∞,上式表示大范圍內(nèi)密度不變,即宇宙的密度不變。作為例子,地球今天的半徑膨脹速度為v0=H0r0=0.5毫米/年,利用方程(36)可算得地球質(zhì)量每年增加一萬二千億噸。顯然,方程(36)也適合描述星系質(zhì)量的變化,在R(t)=0的時刻,天體或星系的質(zhì)量為零,萬物消失,下一輪循環(huán)開始,新的星系開始形成。當然,收縮過程是膨脹過程的逆過程,只需討論膨脹過程。從方程(35)可知,天體或星系在演化過程中熵保持不變,即宇宙在演化過程中是等熵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星系是逐步增長形成的而非大爆炸后物質(zhì)的聚集[J]. 何玉華,楊見亮. 前沿科學. 2016(03)
[2]Constraints on generalized Chaplygin gas model including gamma-ray bursts[J]. Fa-Yin Wang1, Zi-Gao Dai1 and Shi Qi2,3 1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3 Joint Center for Particle, Nuclear Physics and Cosm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Nanjing 210093, China.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9(05)
[3]均勻帶電薄圓盤上的電勢[J]. 李清玉,李永鑄,單崳瓊.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6)
本文編號:35416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354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