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外行星的凌星觀測研究
本文關鍵詞:太陽系外行星的凌星觀測研究 出處:《天文學報》2011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行星與衛(wèi)星 探測 技術 光度計 技術 其它諸多方面
【摘要】:為對太陽系外行星的物理參數(shù)進行更精確估算,利用山東大學威海天文臺/威海市天文臺的1 m反射望遠鏡,對7顆已知具有行星系統(tǒng)的恒星:TrES-1、TrES-3、XO-2、WASP-1、WASP-2、WASP-3、HAT-P-7,進行了凌星現(xiàn)象的觀測研究.介紹觀測和數(shù)據(jù)處理的基本情況,給出凌星光變曲線結果及由之推算出的一些行星參數(shù).在總結結果并加以分析的同時,展望下一步將進行的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
[Abstract]:As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extrasolar planets are more accurate estimates, by the Weihai Observator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 Weihai city observatory 1 m reflective telescope with planetary systems of 7 known stars: TrES-1, TrES-3, XO-2, WASP-1, WASP-2, WASP-3, HAT-P-7, observational studies were introduced. The phenomenon of star observation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data processing, some variable parameters and calculate the planet by the curve results are given. In summary the Star Ling and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spect of the next step will be more thorough and careful research.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威海分?臻g科學與物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778701和10978014)資助
【分類號】:P125
【正文快照】: 1己l吉一J口‘二二當代天文學家對于在銀河系的千億顆恒星周圍尋找太陽系外行星,尤其是類地行星,有著很高的興趣與極大的熱情.這一方面得益于人類對于探索地外生命與文明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針對這些太陽系外行星的探測及其物理性質的分析,對于深入理解行星系統(tǒng)的形成與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玉娟,趙剛;太陽系外恒星行星系統(tǒng)的探測與研究進展[J];天文學進展;2005年03期
2 胡紹明,宋立強,彭朝陽,張雄;IRAF的CCD測光探研[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溫元斌;鄭永剛;周凌云;張雄;;IRAF軟件孔徑測光參數(shù)與測光誤差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2007年03期
2 張牛;季江徽;;太陽系外行星探測方法及統(tǒng)計特征[J];天文學進展;2009年01期
3 趙佳;趙剛;;太陽系外行星系統(tǒng)軌道參數(shù)的統(tǒng)計研究[J];天文學進展;2012年01期
4 鄭永剛,張雄;CCD測光觀測積分時間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5 蘇云寶;郭永國;張雄;;利用IRAF軟件進行CCD測光[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6期
6 張皓晶;張雄;鄭永剛;唐玲;;IRAF軟件在Blazars天體中的CCD測光自動數(shù)據(jù)處理研究[J];天文研究與技術;2008年02期
7 邱光良;梁繼華;蘇云寶;王衛(wèi)妮;張雄;;CCD測光孔徑參數(shù)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溫元斌;Blazar天體中心黑洞質量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凱;;多目標太陽系外行星搜尋技術的研究[J];天文學報;2011年03期
2 井寒;;來!捕捉屬于你的行星[J];大科技(科學之謎);2011年06期
3 徐冰;;熱木星風云錄[J];大科技(科學之謎);2011年09期
4 劉江斌;盧振恒;;日本地震與火山噴發(fā)預報觀測研究5年計劃(2009—2014)的基本方針和實施內(nèi)容[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11年07期
5 謝懿;;三十米望遠鏡:深入前所未見的宇宙[J];世界科學;2011年07期
6 菁文;;超級行星密度與鉛相當[J];科學大觀園;2011年12期
7 紀加迎;盧振恒;;2011年度日本地震調查研究主要項目與經(jīng)費概算[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11年06期
8 ;《天文研究與技術》征稿簡章[J];天文研究與技術;2011年03期
9 胡德良;;宇宙中存在著大量多行星系統(tǒng)[J];自然與科技;2011年04期
10 李良;;尋找宇宙中的生命宜居星球[J];現(xiàn)代物理知識;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恒星、太陽、行星分會場日程[A];中國天文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恒星分會場報告摘要[A];中國天文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專題分會二:“恒星行星”日程[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鄭向東;;對流層高臭氧、高濕度垂直分布現(xiàn)象的個例觀測研究[A];第五屆全國優(yōu)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學術論文集[C];2002年
5 黃宗英;濮祖蔭;肖池階;宗秋剛;傅綏燕;謝倫;史全岐;曹晉濱;劉振興;沈超;史建魁;路立;王忷權;陳濤;T.Fritz;K.-H.Glassmeier;P.Daly;Rème;;2001年1月26日高緯磁層頂通量管事件的觀測研究(Ⅰ)[A];第十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6 李明華;范紹佳;王寶民;吳兌;;珠江口西岸秋季海陸風特征觀測研究[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大氣成分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7 龔榜初;;日本甜柿優(yōu)質雜交新品種引選研究[A];第六屆全國林木遺傳育種大會論文集[C];2008年
8 楊元琴;姚學祥;畢寶貴;牛若蕓;薛建軍;王繼志;陳聯(lián)壽;;熱帶氣旋影響與地質災害發(fā)生的觀測研究[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9 馬鵬里;尹東;張旭東;楊啟國;楊興國;王潤元;;日光溫室番茄生理生態(tài)特征量觀測研究[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肖賽冠;肖佐;史建魁;張東和;郝永強;黃為權;;中緯度地區(qū)擴展F的高頻多普勒觀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孟軍;100顆太陽系外行星盡收眼底[N];科技日報;2004年
2 記者鄭曉春;科學家在太陽系外行星上發(fā)現(xiàn)水[N];科技日報;2002年
3 記者潘治;科學家發(fā)現(xiàn)第100顆太陽系外行星[N];科技日報;2002年
4 卞毓麟;尋長晃動的恒星[N];科技日報;2000年
5 記者 鄭曉春;科學家新發(fā)現(xiàn)十顆太陽系外行星[N];科技日報;2000年
6 記者 張巍巍;哈勃望遠鏡拍到太陽系外行星[N];科技日報;2008年
7 劉霞;科學家發(fā)現(xiàn)質量最小太陽系外行星[N];科技日報;2009年
8 記者 毛磊;“哈勃”為太陽系外行星“稱重”[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9 ;太陽系外行星大氣盡收眼底[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10 記者張孟軍;“哈勃”為太陽系外行星“稱重”[N];科技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立云;晚型食雙星磁活動的觀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8年
2 王曉彬;小行星形狀和自轉參量的觀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3年
3 何家佳;淺度相接雙星的觀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9年
4 蔡宏兵;利用VLBI研究活動星系核中的吸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7年
5 左平兵;太陽風中中小尺度結構的觀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2008年
6 鄒佳恒;BESⅢ離線軟件與D物理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胡波;中國紫外與光合有效輻射的聯(lián)網(wǎng)觀測及其時空分布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沈宗俊;直接解調方法的研究與應用[D];清華大學;2007年
9 宋懷波;低質量可見光圖像的處理技術和識別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10 汪敏;太陽射電精細結構高時間高頻率分辨率觀測研究[D];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俐穎;近相接型密近雙星的觀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4年
2 王祿;晶體非線性光學系數(shù)測量平臺中的數(shù)據(jù)采集與處理[D];山東大學;2009年
3 何家佳;過相接型密近雙星W次型與A次型現(xiàn)象的分析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5年
4 王有良;基于AutoLISP的沉降觀測數(shù)據(jù)處理與可視化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5 韋建超;GPS精密單點定位的數(shù)據(jù)處理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6 翟向明;威海市醫(yī)療糾紛現(xiàn)狀及其對醫(yī)務人員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張國寶;黑洞雙星的X射線觀測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易慶;油氣勘探信息管理系統(tǒng)設計及其半自動化維護[D];大連理工大學;2002年
9 楚恒;基于DSP的通用偽隨機激電觀測系統(tǒng)及數(shù)據(jù)處理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10 姚淑霞;光譜技術應用于乳腺癌診斷的研究[D];鄭州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3457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34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