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3-06 17:41
平原水庫大多在庫底鋪設土工合成材料進行庫盤防滲。受到庫區(qū)地下水位上升、蓄水位驟降以及不均勻沉降等因素影響,土工合成材料在局部會出現氣脹現象。隨著對復合土工膜力學特性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土工布不僅僅是起到防穿刺等物理保護作用,對復合材料的整體力學特性也有著重要的貢獻。當前對土工布力學特性的研究主要是通過一維拉伸試驗,然而土工布在實際應用中大多是處于多軸應力狀態(tài),因此,進行土工布環(huán)形約束條件下的球形鼓脹變形試驗,總結其表現出的力學特性就變得非常有工程意義。論文分析了土工布鼓脹變形的特征以及影響因素,改進了土工膜氣脹實驗專用設備以進行環(huán)形約束條件下的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試驗研究。簡化土工布鼓脹變形力學模型,分析推導其應力應變關系?偨Y土工布鼓脹變形的特征和破壞規(guī)律,探究不同影響因素下表現出的力學特性。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如下:(1)通過理論分析幾種土工合成材料應力應變關系的計算公式,選擇張應力計算公式,以更好地描述和分析土工布發(fā)生鼓脹變形表現出的力學特性。(2)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破壞形式為撕裂破壞,破壞形態(tài)類似紡錘形。張應力應變曲線可以劃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線彈性階段、屈服階段、強化階段和脹破...
【文章頁數】: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內研究現狀
1.2.2 國外研究現狀
1.3 研究內容
1.4 技術路線
1.5 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試驗設計
2.1 實驗材料
2.2 實驗設備
2.2.1 動力系統(tǒng)
2.2.2 操作系統(tǒng)
2.2.3 測控系統(tǒng)
2.3 試驗方案
2.4 試驗步驟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試驗研究
3.1 彎曲應變與液脹應力
3.1.1 應變解釋
3.1.2 應力解釋
3.1.3 墊層矯正
3.2 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試驗
3.2.1 實驗方案
3.2.2 實驗結果與分析
3.2.3 土工布脹破壓力與脹破冠頂高度
3.3 土工布的破壞形態(tài)與破壞機理
3.3.1 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破壞特征
3.3.2 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破壞機理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影響因素分析
4.1 加載速率和約束孔徑對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影響
4.1.1 加載速率對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影響
4.1.2 約束孔徑對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影響
4.2 不同纖維種類對土工布鼓脹變形的影響
4.2.1 實驗方案
4.2.2 試驗結果
4.2.3 實驗分析
4.3 不同纖維長度對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影響
4.3.1 實驗方案
4.3.2 試驗結果
4.3.3 實驗分析
4.4 單位面積質量對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影響
4.4.1 試驗方案
4.4.2 試驗結果
4.4.3 實驗分析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本文編號:3757095
【文章頁數】: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內研究現狀
1.2.2 國外研究現狀
1.3 研究內容
1.4 技術路線
1.5 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試驗設計
2.1 實驗材料
2.2 實驗設備
2.2.1 動力系統(tǒng)
2.2.2 操作系統(tǒng)
2.2.3 測控系統(tǒng)
2.3 試驗方案
2.4 試驗步驟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試驗研究
3.1 彎曲應變與液脹應力
3.1.1 應變解釋
3.1.2 應力解釋
3.1.3 墊層矯正
3.2 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試驗
3.2.1 實驗方案
3.2.2 實驗結果與分析
3.2.3 土工布脹破壓力與脹破冠頂高度
3.3 土工布的破壞形態(tài)與破壞機理
3.3.1 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破壞特征
3.3.2 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破壞機理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影響因素分析
4.1 加載速率和約束孔徑對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影響
4.1.1 加載速率對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影響
4.1.2 約束孔徑對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影響
4.2 不同纖維種類對土工布鼓脹變形的影響
4.2.1 實驗方案
4.2.2 試驗結果
4.2.3 實驗分析
4.3 不同纖維長度對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影響
4.3.1 實驗方案
4.3.2 試驗結果
4.3.3 實驗分析
4.4 單位面積質量對土工布球形鼓脹變形的影響
4.4.1 試驗方案
4.4.2 試驗結果
4.4.3 實驗分析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本文編號:37570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3757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