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河流域徑流對氣候和人類活動的響應
發(fā)布時間:2022-01-17 14:44
徑流量變化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兩大因素共同驅動,定量剖析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其影響成為變化環(huán)境下水文循環(huán)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以桐梓河流域為研究對象,基于二郎壩水文站1975—2015年長時間序列的水文和氣象監(jiān)測數據,通過累積距平和滑動T檢驗分析方法診斷了流域徑流量的突變特征,并應用累積量斜率變化率比較法定量評估了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量變化的貢獻率。結果表明:(1)流域多年徑流量和降水量均呈現出減少趨勢,減少的速率分別為0.05億m3/a和-3.10 mm/a。(2)流域多年徑流量的突變年份為2003年,其中1975—2003年為豐水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5.26億m3),而2003—2015年為枯水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44億m3),突變年份后徑流量較突變年份前減少了18.48%。(3)徑流量與降水量通過95%的紅噪聲驗證的共振周期為0.8~2.8年以及3.8~6.5年,流域徑流對降水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滯后作用,滯后作用的時間尺度為1~2年。(5)以1975—2003年為基準期,降水量和人類活動對桐梓河流域徑...
【文章來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桐梓河流域NDVI年際變化趨勢及其階段性特征
桐梓河流域NDVI空間變化趨勢
桐梓河流域(圖1)是赤水河最大的支流,屬長江水系支流。流域海拔高程介于484~1 843 m,面積3 348 km2,發(fā)源于桐梓楠牛石大火土。流域氣候類型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溫和且濕潤,雨量較豐沛,降水分布不均。冷暖氣流常被海拔高的山脈阻擋,局部地區(qū)形成強對流天氣。多年平均氣溫17.7℃,極端最高氣溫39.9℃,極端最低氣溫-2.7℃,平均全年積溫5 392℃。桐梓河屬于典型的雨源型山區(qū)河流,徑流的時空分布變化與降水基本一致,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勻。流域內人類活動主要包括水土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植被恢復、水利工程建設等方面,人類活動的變化規(guī)律可歸結為土地利用的變化,并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本文選用1975—2015年桐梓河流域二郎壩水文站月實測徑流量為水文數據源,徑流數據的原始數據單位為m3/s,本文將其乘以每年的總時間數值可以得到不同年份的徑流量,其單位為m3,數據來源于貴州省水利廳下屬的事業(yè)單位水文水資源局。由于桐梓河流域氣象站點十分稀少,本研究選用的氣象數據來源于桐梓國家基本氣象站資料,氣象數據包括流域的月降水量和月蒸散量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為了確保分析結果的一致性和連續(xù)性,氣象數據中的降水和蒸發(fā)量數據的時間跨度與徑流量保持同步,為1975—2015年。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金沙江流域1957-2016年氣溫時空變化特征[J]. 史雯雨,李增永,李娜,潘妮.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2]氣候變化及人為活動驅動下的西南喀斯特生態(tài)水文研究評述[J]. 劉梅先,徐憲立. 農業(yè)現代化研究. 2018(06)
[3]安徽省近56年氣候要素時空演變特征[J]. 任秀真,徐光來,劉永婷,楊先成.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4]1960-2014年祁連山南坡及其附近地區(qū)降水時空變化特征[J]. 付建新,曹廣超,李玲琴,曹生奎,唐仲霞,楊曉敏,蔣剛,虞敏,袁杰,刁二龍.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5]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地表徑流改變的貢獻率及其量化方法研究進展[J]. 黃斌斌,郝成元,李若男,鄭華. 自然資源學報. 2018(05)
[6]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中國地表水文過程影響定量研究[J]. 劉劍宇,張強,陳喜,顧西輝. 地理學報. 2016(11)
[7]潮白河流域徑流對降雨的多尺度響應[J]. 劉佳凱,張振明,鄢郭馨,余新曉.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6(04)
[8]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植物選擇與生態(tài)適應性[J]. 張軍以,戴明宏,王臘春,蘇維詞,曹立國. 地球與環(huán)境. 2015(03)
[9]氣候和人類活動對黃河中游區(qū)間產流量變化的貢獻率[J]. 王隨繼,李玲,顏明. 地理研究. 2013(03)
[10]木論喀斯特森林水土流失規(guī)律研究[J]. 黃承標,譚衛(wèi)寧,覃文更,韋國富,吳敏,韋月鸞.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4)
本文編號:3594917
【文章來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桐梓河流域NDVI年際變化趨勢及其階段性特征
桐梓河流域NDVI空間變化趨勢
桐梓河流域(圖1)是赤水河最大的支流,屬長江水系支流。流域海拔高程介于484~1 843 m,面積3 348 km2,發(fā)源于桐梓楠牛石大火土。流域氣候類型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溫和且濕潤,雨量較豐沛,降水分布不均。冷暖氣流常被海拔高的山脈阻擋,局部地區(qū)形成強對流天氣。多年平均氣溫17.7℃,極端最高氣溫39.9℃,極端最低氣溫-2.7℃,平均全年積溫5 392℃。桐梓河屬于典型的雨源型山區(qū)河流,徑流的時空分布變化與降水基本一致,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勻。流域內人類活動主要包括水土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植被恢復、水利工程建設等方面,人類活動的變化規(guī)律可歸結為土地利用的變化,并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本文選用1975—2015年桐梓河流域二郎壩水文站月實測徑流量為水文數據源,徑流數據的原始數據單位為m3/s,本文將其乘以每年的總時間數值可以得到不同年份的徑流量,其單位為m3,數據來源于貴州省水利廳下屬的事業(yè)單位水文水資源局。由于桐梓河流域氣象站點十分稀少,本研究選用的氣象數據來源于桐梓國家基本氣象站資料,氣象數據包括流域的月降水量和月蒸散量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為了確保分析結果的一致性和連續(xù)性,氣象數據中的降水和蒸發(fā)量數據的時間跨度與徑流量保持同步,為1975—2015年。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金沙江流域1957-2016年氣溫時空變化特征[J]. 史雯雨,李增永,李娜,潘妮.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1)
[2]氣候變化及人為活動驅動下的西南喀斯特生態(tài)水文研究評述[J]. 劉梅先,徐憲立. 農業(yè)現代化研究. 2018(06)
[3]安徽省近56年氣候要素時空演變特征[J]. 任秀真,徐光來,劉永婷,楊先成.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5)
[4]1960-2014年祁連山南坡及其附近地區(qū)降水時空變化特征[J]. 付建新,曹廣超,李玲琴,曹生奎,唐仲霞,楊曉敏,蔣剛,虞敏,袁杰,刁二龍.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5]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地表徑流改變的貢獻率及其量化方法研究進展[J]. 黃斌斌,郝成元,李若男,鄭華. 自然資源學報. 2018(05)
[6]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中國地表水文過程影響定量研究[J]. 劉劍宇,張強,陳喜,顧西輝. 地理學報. 2016(11)
[7]潮白河流域徑流對降雨的多尺度響應[J]. 劉佳凱,張振明,鄢郭馨,余新曉.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6(04)
[8]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植物選擇與生態(tài)適應性[J]. 張軍以,戴明宏,王臘春,蘇維詞,曹立國. 地球與環(huán)境. 2015(03)
[9]氣候和人類活動對黃河中游區(qū)間產流量變化的貢獻率[J]. 王隨繼,李玲,顏明. 地理研究. 2013(03)
[10]木論喀斯特森林水土流失規(guī)律研究[J]. 黃承標,譚衛(wèi)寧,覃文更,韋國富,吳敏,韋月鸞. 水土保持研究. 2012(04)
本文編號:35949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359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