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黃河地涵工程對上下游河床演變的影響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05 13:29
水流與河床以及涉水工程建筑物相互作用,引起河床演變。數(shù)學模型計算與河工模型試驗是研究河床演變的動力學方法,實測資料分析法則主要是從地形地貌的角度分析河床演變,但此分析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空間分析能力差、計算精度不夠高和效率低的缺陷,不能充分利用河道測圖提取河床演變信息。本文通過GIS平臺的河床演變分析與數(shù)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以鹽城市廢黃河地涵工程上下游河道地形數(shù)據(jù)為基礎,利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軟件的數(shù)據(jù)輸入和空間數(shù)據(jù)分析功能,建立廢黃河地涵上下游河道數(shù)字高程模型,分析河道各典型橫斷面形態(tài)和特征參數(shù)變化、平面深泓線變化、河床沖淤量變化,總結了此段河道近期的沖淤演變特性。在河床地形資料分析的基礎上,采用FLOW-3D軟件對廢黃河地涵上下游河道水動力特征進行三維數(shù)值模擬,通過總結不同運行方案的流場特征,分析該工程運行對河道沖淤變化的影響。主要成果如下:(1)河道橫斷面形態(tài)和特征參數(shù)變化分析表明:上游引河段淤積方式為斷面縮窄,各年份在CS4-CS6(上游80m-310m)之間河道底寬縮窄嚴重,沖淤形式為上游引河左岸淤積,右岸沖刷,閘前主要以淤積為主;下游引河段出現(xiàn)左岸沖刷、右岸淤積的變化特征,但淤積...
【文章來源】:揚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2本文總體技術路線??
地涵上游引河設置長600m的直線段,直線段以外按R=700m的S型弧段與??原廢黃河連接,下游引河設置380m的直線段,直線段以外按R=500m的圓弧段與廢黃??河連接。研究區(qū)工程概況如圖2-1、2-2所示,地涵工程縱橫剖面見圖2-3。??圖2-i工程衛(wèi)星云圖??
地涵上游引河設置長600m的直線段,直線段以外按R=700m的S型弧段與??原廢黃河連接,下游引河設置380m的直線段,直線段以外按R=500m的圓弧段與廢黃??河連接。研究區(qū)工程概況如圖2-1、2-2所示,地涵工程縱橫剖面見圖2-3。??圖2-i工程衛(wèi)星云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廢黃河地涵對上下游河道沖淤變化的影響[J]. 傅朝康,胡國安. 江蘇水利. 2017(10)
[2]基于Flow-3D的陡坡彎道水流三維數(shù)值模擬[J]. 王青,黃細彬.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16(05)
[3]長江口北支河槽容積變化特征的定量分析[J]. 楊程生,高正榮,俞竹青. 水科學進展. 2016(03)
[4]基于GIS的黃河內(nèi)蒙古段冰下河床三維可視化方法與應用[J]. 王祚,李暢游,冀鴻蘭,李超.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 2015(04)
[5]基于DEM的河道斷面數(shù)據(jù)提取方法[J]. 劉暢,辛小康,尹煒. 人民長江. 2015(S1)
[6]基于GIS技術的西江干流(肇慶—思賢滘段)河道地形變化分析[J]. 高德恒,趙薛強,王建成. 人民珠江. 2014(03)
[7]我國河流水流泥沙數(shù)值模擬技術進展與應用[J]. 張明進,張華慶,白玉川. 水道港口. 2011(05)
[8]泵站側向進水引河段三維紊流數(shù)值模擬[J]. 劉超,韓旭,周濟人,金燕,成立. 排灌機械. 2009(05)
[9]長江河道AutoCAD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為GIS數(shù)據(jù)的方法[J]. 安如,張琴,丁賢榮,王船海. 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5)
[10]基于DEM的西江磨刀門水道近40年來河床演變特征研究[J]. 胡德禮,劉秋海,吳超羽,楊日魁.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9(02)
碩士論文
[1]地涵工程影響下的河道沖淤變化及其改善措施研究[D]. 仲召偉.揚州大學 2016
[2]引黃灌區(qū)泵站前池泥沙淤積模擬與防治措施研究[D]. 劉輝.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2016
[3]基于數(shù)字高程模型的長白山天池潰湖洪水數(shù)值模擬[D]. 李明益.中國海洋大學 2015
[4]黃河蘭州段河床演變及數(shù)值模擬分析[D]. 趙素敏.蘭州交通大學 2015
[5]淮河干流入洪澤湖河段河床演變特性研究[D]. 周賀.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4
[6]多泥沙河流泵站前池流態(tài)數(shù)值模擬及防淤措施研究[D]. 王鐵力.揚州大學 2012
[7]基于DEM的三維河床演變分析[D]. 湯伶俐.安徽工業(yè)大學 2012
[8]粉砂質(zhì)泥沙運動特性的實驗研究與數(shù)值模擬[D]. 蔡林芳.天津大學 2010
[9]基于GIS的河床演變斷面分析方法體系研究[D]. 賀巧寧.河海大學 2007
[10]數(shù)字河床洲灘演變空間建模分析[D]. 趙吉祥.河海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419836
【文章來源】:揚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2本文總體技術路線??
地涵上游引河設置長600m的直線段,直線段以外按R=700m的S型弧段與??原廢黃河連接,下游引河設置380m的直線段,直線段以外按R=500m的圓弧段與廢黃??河連接。研究區(qū)工程概況如圖2-1、2-2所示,地涵工程縱橫剖面見圖2-3。??圖2-i工程衛(wèi)星云圖??
地涵上游引河設置長600m的直線段,直線段以外按R=700m的S型弧段與??原廢黃河連接,下游引河設置380m的直線段,直線段以外按R=500m的圓弧段與廢黃??河連接。研究區(qū)工程概況如圖2-1、2-2所示,地涵工程縱橫剖面見圖2-3。??圖2-i工程衛(wèi)星云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廢黃河地涵對上下游河道沖淤變化的影響[J]. 傅朝康,胡國安. 江蘇水利. 2017(10)
[2]基于Flow-3D的陡坡彎道水流三維數(shù)值模擬[J]. 王青,黃細彬.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16(05)
[3]長江口北支河槽容積變化特征的定量分析[J]. 楊程生,高正榮,俞竹青. 水科學進展. 2016(03)
[4]基于GIS的黃河內(nèi)蒙古段冰下河床三維可視化方法與應用[J]. 王祚,李暢游,冀鴻蘭,李超.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 2015(04)
[5]基于DEM的河道斷面數(shù)據(jù)提取方法[J]. 劉暢,辛小康,尹煒. 人民長江. 2015(S1)
[6]基于GIS技術的西江干流(肇慶—思賢滘段)河道地形變化分析[J]. 高德恒,趙薛強,王建成. 人民珠江. 2014(03)
[7]我國河流水流泥沙數(shù)值模擬技術進展與應用[J]. 張明進,張華慶,白玉川. 水道港口. 2011(05)
[8]泵站側向進水引河段三維紊流數(shù)值模擬[J]. 劉超,韓旭,周濟人,金燕,成立. 排灌機械. 2009(05)
[9]長江河道AutoCAD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為GIS數(shù)據(jù)的方法[J]. 安如,張琴,丁賢榮,王船海. 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5)
[10]基于DEM的西江磨刀門水道近40年來河床演變特征研究[J]. 胡德禮,劉秋海,吳超羽,楊日魁.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9(02)
碩士論文
[1]地涵工程影響下的河道沖淤變化及其改善措施研究[D]. 仲召偉.揚州大學 2016
[2]引黃灌區(qū)泵站前池泥沙淤積模擬與防治措施研究[D]. 劉輝.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2016
[3]基于數(shù)字高程模型的長白山天池潰湖洪水數(shù)值模擬[D]. 李明益.中國海洋大學 2015
[4]黃河蘭州段河床演變及數(shù)值模擬分析[D]. 趙素敏.蘭州交通大學 2015
[5]淮河干流入洪澤湖河段河床演變特性研究[D]. 周賀.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4
[6]多泥沙河流泵站前池流態(tài)數(shù)值模擬及防淤措施研究[D]. 王鐵力.揚州大學 2012
[7]基于DEM的三維河床演變分析[D]. 湯伶俐.安徽工業(yè)大學 2012
[8]粉砂質(zhì)泥沙運動特性的實驗研究與數(shù)值模擬[D]. 蔡林芳.天津大學 2010
[9]基于GIS的河床演變斷面分析方法體系研究[D]. 賀巧寧.河海大學 2007
[10]數(shù)字河床洲灘演變空間建模分析[D]. 趙吉祥.河海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4198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341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