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凝土不均勻性面板堆石壩面板損傷分析
本文選題:面板堆石壩 + 混凝土 ; 參考:《巖土工程學報》2017年02期
【摘要】:將混凝土面板堆石壩中面板混凝土視為宏觀上均質(zhì)、細觀上不均勻的材料,結合統(tǒng)計學原理,考慮材料參數(shù)分布的隨機性,通過二維有限元數(shù)值分析,研究了混凝土的彈性模量和抗拉強度隨機性對面板堆石壩面板動力損傷分布規(guī)律的影響。計算結果表明:不考慮面板混凝土材料參數(shù)隨機性時,(0.65~0.85)H(H為壩高)處面板順坡向應力較大,拉損傷主要發(fā)生在0.8H(H為壩高)附近的面板處;隨著混凝土材料不均勻性增大,發(fā)生拉損傷的部位趨于分散,但主要集中在(0.4~0.9)H范圍內(nèi)的面板。因此這部分面板應該是抗震設計的重點區(qū)域。采用混凝土彈脆性細觀損傷模型,考慮材料參數(shù)的隨機性,能夠直觀地闡明混凝土面板的地震破壞過程和損傷分布,便于了解面板薄弱環(huán)節(jié),研究成果可以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抗震設計提供參考。
[Abstract]:The concrete face slab in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is regarded as macroscopic homogeneous and mesoscopic uneven material, considering the randomness of material parameter distribu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inciple of statistics, the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he effects of elastic modulus and tensile strength of concrete on the dynamic damage distribution of face slab of rockfill dam are studi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hen randomness of concrete material parameters is not considered, the slope stress is larger at (0.65 ~ 0.85) H (H is dam height), and tensile damage occurs mainly in the face slab near 0.8 H (H is dam height),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non-uniformity of concrete material, The area of tensile damage tends to be dispersed, but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0.4 ~ 0.9) H range of the panel. Therefore, this part of the panel should be the key area of seismic desig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andomness of material parameters, the earthquake damage process and damage distribution of concrete slabs can be intuitively clarified by using the elastic-brittle meso-damage model of concrete, and the weak links of concrete panels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ismic design of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海岸與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912153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379028,51379028,51508071)
【分類號】:TV641.43;TV3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武明鑫;張楚漢;王進廷;;基于細觀顆粒元的混凝土彎曲試驗模擬與率效應[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8期
2 唐欣薇;周元德;張楚漢;;考慮空間相關尺度特征的細觀力學模型及其應用[J];巖土力學;2012年07期
3 紀洪廣,蔡美峰;混凝土材料斷裂過程中聲發(fā)射空間自組織演化特征及其在結構失穩(wěn)預報中的應用[J];土木工程學報;200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鐘文;潘堅文;;堆石混凝土抗壓強度影響因素細觀分析[J];水力發(fā)電學報;2016年05期
2 武明鑫;張楚漢;陳振富;;混凝土直拉、劈拉、彎拉強度關系的試驗與仿真研究[J];水利學報;2015年08期
3 蘇懷智;張林海;佟劍杰;;混凝土結構損傷聲發(fā)射檢測進展[J];無損檢測;2015年01期
4 蘇懷智;佟劍杰;胡江;李皓;;水工混凝土損傷的聲發(fā)射特性演化試驗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4年06期
5 唐欣薇;周元德;;基于改進Weibull分布模型的巖石單軸壓縮變形破裂規(guī)律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年S1期
6 李偉;楊宇;蔣鵬;宮羽麗;李穎;;Q345R常溫拉伸過程的聲發(fā)射特性及位置熵研究[J];化工機械;2013年05期
7 佟劍杰;崔永建;張飛;;淺談聲發(fā)射技術在混凝土結構檢測中的應用[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2年11期
8 王巖;吳勝興;周繼凱;陳厚群;;小灣拱壩濕篩與三級配混凝土靜態(tài)彎拉聲發(fā)射特性[J];振動與沖擊;2011年05期
9 劉京紅;姜耀東;趙毅鑫;;聲發(fā)射及CT在煤巖體裂紋擴展實驗中的應用進展[J];金屬礦山;2008年10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川;郭長青;張楚漢;;基于背景網(wǎng)格的混凝土細觀力學預處理方法[J];水利學報;2011年08期
2 唐欣薇;張楚漢;;混凝土細觀力學模型研究:非均質(zhì)影響[J];水力發(fā)電學報;2009年04期
3 潘鵬志;馮夏庭;周輝;;脆性巖石破裂演化過程的三維細胞自動機模擬[J];巖土力學;2009年05期
4 ;A multiphase mesostructure mechanics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fracture-damage behavior of concret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8年S2期
5 張楚漢;;論巖石、混凝土離散-接觸-斷裂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年02期
6 李運成;馬懷發(fā);陳厚群;胡曉;;混凝土隨機凸多面體骨料模型生成及細觀有限元剖分[J];水利學報;2006年05期
7 馬懷發(fā),陳厚群,黎保琨;混凝土試件細觀結構的數(shù)值模擬[J];水利學報;2004年10期
8 紀洪廣,蔡美峰;混凝土材料斷裂的聲發(fā)射自相似性識別特征[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99年02期
9 邢紀波,俞良群,王泳嘉;砂巖類脆性無序介質(zhì)連續(xù)破壞過程的細觀模擬[J];地質(zhì)力學學報;1998年03期
10 紀洪廣,賈立宏,李造鼎;聲發(fā)射參數(shù)的灰色尖點突變模型及其在混凝土斷裂分析中的應用[J];聲學學報;1996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雷霆;沙鋪礱面板堆石壩的設計與施工[J];水利技術監(jiān)督;2001年04期
2 曹淦泉,周云夫;面板堆石壩的施工探討[J];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3 吳強;;應力應變有限元法在面板堆石壩設計中的應用[J];廣西水利水電;2009年01期
4 黃艷軍;;某水電站面板堆石壩設計[J];科技風;2011年10期
5 閆靜華;;水利工程中面板堆石壩的關鍵技術[J];吉林農(nóng)業(yè);2013年09期
6 李俊杰,孔憲京,韓國城;面板堆石壩動力破壞計算方法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1993年05期
7 宋敬 ;東津面板堆石壩的施工特點[J];江西水利科技;1995年01期
8 陳同儉;天生橋一級水電站面板堆石壩筑壩設備選型[J];水利水電技術;1997年12期
9 ;全國面板堆石壩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召開[J];貴州水力發(fā)電;1999年S1期
10 李燕輝;省學會與水電五局分會共同主持召開“面板堆石壩學術交流會”[J];四川水力發(fā)電;1999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昭發(fā);薛建;田鋼;王者江;梁鐵成;;面板堆石壩地質(zhì)雷達檢測[A];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2 ;關于統(tǒng)計涅凝土面板堆石壩建設情況的通知[A];中國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水文泥沙專業(yè)委員會2007年學術年會暨高面板技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7年
3 孫大偉;劉君健;鄧海峰;;董箐面板堆石壩三維動力反應分析[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C];2009年
4 田斌;程燕;鄧海峰;;勐野江面板堆石壩二維動力反應分析[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C];2009年
5 李銳;隆運國;王抗;;老撾南立1-2水電站面板堆石壩填筑施工技術[A];南方十三省(區(qū)、市)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聯(lián)絡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6 胡著秀;李榕;姚穎;張建海;詹國強;周濤;;斜卡面板堆石壩三維動力響應分析[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環(huán)境地質(zhì)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7 吳興征;欒茂田;;面板堆石壩三維耦合非線性數(shù)值計算方法與實例分析[A];土石壩與巖土力學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陸希;陳念水;張小將;;黃河公伯峽面板堆石壩右岸高趾墻設計[A];2004年水工專委會學術交流會議學術論文集[C];2004年
9 于景宗;周旭;康家亮;;雙溝面板堆石壩基礎處理[A];中國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水文泥沙專業(yè)委員會2007年學術年會暨高面板技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7年
10 胡再強;李宏儒;蘇永江;;窄陡河谷面板堆石壩數(shù)值模擬研究[A];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恁鑒;世界海拔最高面板堆石壩卡基娃大壩到頂[N];建筑時報;2014年
2 熊澤斌 許立泉;創(chuàng)新,挺起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壩的靈魂[N];中國水利報;2006年
3 本報通訊員 喬建平;我國建成150多座面板堆石壩極具壩型競爭力[N];中國水利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聶生勇 王浩宇;打造面板堆石壩強勢品牌[N];中國水利報;2006年
5 本報特約記者 許立泉;“精細設計”雕琢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壩[N];人民長江報;2006年
6 記者 石家銘 甘良波;世界第一面板堆石壩建成[N];中國電力報;2006年
7 ;再塑面板堆石壩豐碑[N];中國改革報;2006年
8 喬建平 王新群;把不可能的事變成現(xiàn)實[N];中國水利報;2004年
9 記者 許江 周文鳳;第三屆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國際研討會召開[N];中國水利報;2000年
10 本報記者 趙洪亮;233米——“世界高度”是如何創(chuàng)造的[N];中國水利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瑞;基于信息流的面板堆石壩施工進度與質(zhì)量控制理論方法及應用[D];天津大學;2015年
2 周暉;面板堆石壩地震反應加速度分布規(guī)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徐澤平;面板堆石壩應力變形特性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05年
4 張宗亮;超高面板堆石壩監(jiān)測信息管理與安全評價理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5 周揚;汶川地震紫坪鋪面板堆石壩震害分析及面板抗震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6 蔡新;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結構分析與優(yōu)化設計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7 夏富洲;混凝土面板堆石壩變形預測及反分析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方法[D];武漢大學;2005年
8 張社榮;面板堆石壩安全監(jiān)測關聯(lián)管理系統(tǒng)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少玄;基于徑向基網(wǎng)絡的面板堆石壩永久沉降預測[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2 謝冠華;面板堆石壩接縫數(shù)值模擬研究[D];揚州大學;2016年
3 陳麗萍;西藏某水電站面板堆石壩應力變形非線性分析[D];貴州大學;2016年
4 朱虎成;多場作用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的有限元分析[D];湖南大學;2015年
5 譚麗麗;300m級面板堆石壩填筑分期分區(qū)優(yōu)化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6 胡崢嶸;面板堆石壩并行計算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7 張惠軍;機群環(huán)境下面板堆石壩施工加載有限元并行計算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陰吉英;面板堆石壩地震動力響應非線性數(shù)值分析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0年
9 姜韶華;面板堆石壩非線性地震響應數(shù)值計算方法及三維效應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10 李艷麗;面板堆石壩脫空狀況分析及其防止措施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878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2087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