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油田L區(qū)塊高效開發(fā)策略與效果評價
本文關鍵詞:海上油田L區(qū)塊高效開發(fā)策略與效果評價
更多相關文章: 海上油田 開發(fā)規(guī)律 高效開發(fā)模式 開發(fā)效果評價
【摘要】:海上油田開發(fā)受鉆井平臺使用壽命、運行成本等影響,要想實現高采收率和高經濟效益就必須保持高速開采。因此,急需深入分析目前海上油田開發(fā)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合于海上開采的高效開發(fā)思路。本文以某海上油田L區(qū)塊為研究對象,剖析油藏地質特征,揭示油田含水、產量變化規(guī)律。結合礦場試驗、生產動態(tài)資料,從合理組合劃分開發(fā)層系、注采井網部署、注水保持地層能量、制定配產配注方案、實行增產增注措施等方面進行深入論證,提出了適合于海上油田的高速、高效開發(fā)模式。建立了一套海上油田開發(fā)效果評價方法,確立了開發(fā)效果評價體系及分類標準,并對油田目前階段的開發(fā)效果進行評價。本文取得了以下成果:1)揭示了油田含水上升和產量遞減隨含水率變化的理論變化規(guī)律。區(qū)塊含水上升率與含水率變化關系呈凸型,在含水率40%時,含水上升率達到峰值;理論采出程度與含水率呈凹型驅替特征;定液量生產條件下,理論自然遞減率與含水上升率成正比;實際產量變化呈指數遞減。并給出了不同含水階段各開發(fā)指標的界限。2)提出了適合于海上油田的高效開發(fā)模式。即由好到差分階段逐級動用儲量,以水平井采油-定向井注水為主,依托單砂體井網優(yōu)化技術,部署不規(guī)則井網。早期注水,保持地層能量開采。采油速度保持3.0%以上的精細配產高速開采。明確了提液、卡水、酸化等工藝技術,對低產、低效井進行分類治理,提高注水利用率,最終獲得更高的采收率。3)建立了一套海上油田開發(fā)效果評價方法,包括單指標評價方法和多指標綜合評判方法。確立了海上油田開發(fā)效果評價體系,優(yōu)選了采收率、水驅儲量控制程度、水驅儲量動用程度、含水上升率、遞減率、存水率、壓力保持水平7項評價指標。引入評價系數的概念,將評價指標的實際與理論值關聯(lián)起來,并結合行業(yè)標準,給出單指標分類界限,其中6項指標達到行業(yè)一類水平。應用模糊數學理論進行多指標綜合評判,并基于單指標分類界限,給出了油田整體開發(fā)效果分級的量化標準。油田總得分0.8042,高于一類標準下限(0.7419),達到一類油田開發(fā)水平。本文成果對相似海上油田的開發(fā)生產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海上油田 開發(fā)規(guī)律 高效開發(fā)模式 開發(fā)效果評價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E5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創(chuàng)新點摘要7-10
- 前言10-16
-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10
-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10-14
- 三、本文研究內容14-16
- 第一章 區(qū)塊地質與開發(fā)概況16-23
- 1.1 油田位置16
- 1.2 地質油藏特征16-21
- 1.3 油田開發(fā)簡況21-23
- 第二章 開發(fā)規(guī)律計算和表征23-33
- 2.1 含水變化規(guī)律23-27
- 2.1.1 含水上升率與含水率關系23-25
- 2.1.2 驅替特征曲線25-27
- 2.2 產量變化規(guī)律27-31
- 2.2.1 無因次采油/采液指數27-28
- 2.2.2 定液量下的產量遞減規(guī)律28-30
- 2.2.3 實際遞減規(guī)律30-31
- 2.3 小結31-33
- 第三章 高效開發(fā)模式研究33-47
- 3.1 油田開發(fā)階段劃分與生產特征描述33-34
- 3.2 開發(fā)模式研究34-45
- 3.3 小結45-47
- 第四章 油田開發(fā)效果綜合評價47-61
- 4.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47
- 4.2 水驅開發(fā)效果單指標評價47-56
- 4.2.1 采收率47-49
- 4.2.2 水驅儲量控制程度49-50
- 4.2.3 水驅儲量動用程度50-52
- 4.2.4 含水上升率52-53
- 4.2.5 遞減率53-54
- 4.2.6 存水率54-55
- 4.2.7 地層壓力保持水平55-56
- 4.3 水驅開發(fā)效果多指標綜合評價56-59
- 4.4 小結59-61
- 結論61-62
- 參考文獻62-65
- 發(fā)表文章目錄65-68
- 致謝68-6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家t;;我國南海南部毗鄰國家海上油田生產情況[J];中國海上油氣;1989年02期
2 ;渤海發(fā)現我國最大海上油田[J];福建能源開發(fā)與節(jié)約;2000年04期
3 ;我國最大海上油田投產[J];電站輔機;2003年01期
4 呂愛民;龍隆;姚軍;王偉;馮鵬斌;;海上油田加密區(qū)域優(yōu)選方法新探[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2年04期
5 劉朝全,李光耀;我國海上油田平臺投資的測算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1991年01期
6 邵世茹;;海上油田通信[J];中國海上油氣(工程);1992年01期
7 唐海雄;王躍曾;張新平;張俊斌;陽文學;伍超凡;楊繼明;謝天敏;;浮式海上油田恢復期替代生產系統(tǒng)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9年04期
8 孫伯英;王新蘭;;國外海上油田注海水實例[J];石油規(guī)劃設計;1991年02期
9 劉朝全,李光耀,,楊茂娟;我國海上油田操作費的測算方法探討[J];西安石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年02期
10 趙福麟;戴彩麗;王業(yè)飛;;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控水技術[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蘇保衛(wèi);劉福海;高學理;易飛;高從;;基于海上油田采油注水的海水膜軟化技術的研究開發(fā)[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ǘC];2010年
2 周思宏;岳晟;朱駿蒙;;海上油田提液機采工藝技術研究[A];第四屆勝利油田北部油區(qū)疏松砂巖油藏開發(fā)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彭剛;邢愛忠;;勝利海上油田二元驅建設模式探討[A];山東石油學會石油天然氣注水及水處理技術中心站油田注水及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方華燦;;海上油田安全生產保障的可靠性評估[A];2005年度海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姬曉東;李艷;;電控共軌技術在海上油田電站原油發(fā)動機上的適應性研究[A];2008年度海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張美榮;徐田甜;;鉆井供應船在海上油田的錨泊能力評估[A];2008年度海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盛鐘琦;王秦晉;李聰;;油田鉆桿刺漏失效的原因分析[A];2006年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杜健;深圳制定抗災期間海上油田防臺臨時預案[N];中國水運報;2008年
2 張厚淼 唐曉紅;勝利海上油田大調整悄然提速[N];中國石化報;2013年
3 記者 姚斌 趙士振 李曉君;勝利油田形成淺海采油六大核心技術[N];中國石化報;2012年
4 早報記者 李躍群 實習生 楊漾同;兩桶油參股全球最大海上油田[N];東方早報;2013年
5 CUBN記者 畢淑娟;中國油企中標全球最大海上油田 向能源鏈高端進軍[N];中國聯(lián)合商報;2013年
6 早報記者 李躍群 實習生 楊漾;三大油競標巴西最大海上油田[N];東方早報;2013年
7 記者 劉暢 通訊員 郭仕新;我國海上油田首次使用國產鉆探設備[N];湖北日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于盟;巴西啟動海上油田首輪招標 中國“三桶油”齊參與[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年
9 新華社記者 蓋金東 本報記者 石國勝;海上油田“保護神”[N];人民日報;2004年
10 肖斌;李鵬;海上施檢到一線[N];中國國門時報;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王會;海上油田加熱器阻垢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2 鐘健j;海上油田群電網功率協(xié)調優(yōu)化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6年
3 李琦;海上油田L區(qū)塊高效開發(fā)策略與效果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4 王傳軍;海上油田轉注時機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3年
5 鞏亞明;自動化控制技術在海上油田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6 周東民;海上油田開發(fā)生產系統(tǒng)的工況模擬測試平臺的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7 閆肅;海上油田群電力組網及能量管理系統(tǒng)設計[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9106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10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