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長9油層組自生綠泥石微觀特征及其對儲層影響
本文關鍵詞: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長9油層組自生綠泥石微觀特征及其對儲層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 長9油層組 自生綠泥石 賦存狀態(tài) 形成機制
【摘要】:本論文以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專題之一—“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低孔滲儲層特征及相對高儲層形成控制因素”為依托,選取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三疊系延長組長9油層組自生綠泥石為研究對象,通過薄片分析、物性分析、全巖及粘土礦物X射線衍射分析、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等手段對自生綠泥石的賦存狀態(tài)、分布特征、形成機制,及其對儲層的影響等進行了探討,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認識:(1)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長9油層組儲層砂巖中最主要的巖石類型為長石砂巖和巖屑長石砂巖,長石和巖屑含量較多,所以不穩(wěn)定的碎屑含量多,砂巖成巖作用中的溶蝕作用和自生礦物沉淀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2)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長9油層組儲層砂巖中主要存在三種賦存狀態(tài)的的自生綠泥石:(a)顆粒薄膜綠泥石:厚度極薄,晶體自形程度差,分布廣,在強水動力和弱水動力的沉積環(huán)境下都能發(fā)育;(b)孔隙襯里綠泥石:晶體較大,自形程度比顆粒薄膜綠泥石好,對砂巖孔隙的保存有較大的影響,主要在強水動力沉積環(huán)境下發(fā)育;(c)玫瑰花狀綠泥石:晶體顆粒大,自形程度很好,需要較大的孔隙空間才能生長,主要在強水動力沉積環(huán)境下發(fā)育;(3)根據(jù)自生綠泥石的產出方式和賦存狀態(tài),對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長9油層組自生綠泥石的形成機制作如下總結:(a)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長9油層組砂巖的埋藏前組成中存在較多的中基性火山物質,包括中基性熔巖和火山碎屑物質,這為自生綠泥石的發(fā)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來源;(b)自生綠泥石的形成時間在早成巖階段開始,不存在陸源成因的自生綠泥石,綠泥石環(huán)邊膜的沉淀時間早于大多數(shù)的長石溶蝕時間,并且在以后的埋藏成巖過程中,一直持續(xù)生長到長石完全溶蝕之后或自生石英晶沉淀之后的成巖階段;(c)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長9油層組砂巖中自生綠泥石主要有孔隙流體的過飽和成因和物質的溶蝕結晶成因兩種。(4)通過對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長9油層組70個砂巖樣品的薄片分析、物性分析,研究了這些砂巖中自生綠泥石含量與各種膠結物含量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當砂巖中硅質膠結和碳酸鹽膠結發(fā)育時,自生綠泥石對儲層物性有正面影響,當砂巖中濁沸石發(fā)育時,自生綠泥石對儲層砂巖有負面影響。
【關鍵詞】: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 長9油層組 自生綠泥石 賦存狀態(tài) 形成機制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前言10-15
- 1.1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意義10-11
- 1.2 研究現(xiàn)狀11-13
- 1.3 研究思路及采取的技術路線13
- 1.4 論文工作量13-15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15-20
- 2.1 區(qū)域構造背景15-16
- 2.2 延長組地層簡介16-17
- 2.3 沉積相簡述17-20
- 第3章 儲層巖石學特征20-28
- 3.1 砂巖的類型及其特征20-22
- 3.1.1 鑄體薄片分析與鑒定20-21
- 3.1.2 砂巖的分類21-22
- 3.2 主要巖石碎屑組分特征22-23
- 3.3 砂巖的填隙物成分及其特征23-28
- 3.3.1 雜基23
- 3.3.2 膠結物23-28
- 第4章 自生綠泥石的微觀特征及分布規(guī)律28-37
- 4.1 自生綠泥石鏡下特征28-30
- 4.1.1 自生綠泥石的賦存類型28-29
- 4.1.2 自生綠泥石的主要賦存方式29-30
- 4.2 自生綠泥石的形成時間30-32
- 4.3 自生綠泥石與自生石英膠結物的關系32-34
- 4.4 自生綠泥石環(huán)邊膜與其他膠結物的關系34-35
- 4.5 不同產狀自生綠泥的分布特征35-37
- 第5章 自生綠泥石的形成機制37-43
- 5.1 自生綠泥石的鐵質物質來源37
- 5.2 自生綠泥石的成因37-41
- 5.2.1 孔隙流體中的過飽和沉淀成因39
- 5.2.2 粘土礦物的轉化成因39-40
- 5.2.3 物質的溶蝕結晶成因40-41
- 5.3 自生孔隙襯里綠泥石的成因模式41-43
- 5.3.1 同沉積粘土膜轉化型41
- 5.3.2 富鐵鎂物質溶蝕直接結晶型41-42
- 5.3.3 轉化與直接結晶混合型42-43
- 第6章 自生綠泥石對砂巖儲層質量的影響43-48
- 6.1 自生綠泥石與砂巖孔隙構成的關系43-44
- 6.1.1 研究區(qū)長9油層組砂巖孔隙構成43-44
- 6.2 自生綠泥石對砂巖物性的影響44-48
- 結論48-50
- 致謝50-51
- 參考文獻51-56
- 圖版及說明56-64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寶平,馮啟言;兗州礦區(qū)紅層砂巖中自生綠泥石的產狀和成因[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2 田建鋒;陳振林;楊友運;;自生綠泥石對砂巖儲層孔隙的保護機理[J];地質科技情報;2008年04期
3 黃思靜,謝連文,張萌,武文慧,沈立成,劉潔;中國三疊系陸相砂巖中自生綠泥石的形成機制及其與儲層孔隙保存的關系[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3期
4 蘭葉芳;黃思靜;呂杰;;儲層砂巖中自生綠泥石對孔隙結構的影響——來自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的研究結果[J];地質通報;2011年01期
5 楊巍;陳國俊;張銘杰;李程善;呂成福;李超;;鄂爾多斯盆地鎮(zhèn)北地區(qū)長8油層組自生綠泥石對儲層物性的影響[J];巖性油氣藏;2012年03期
6 陳寶峗;李榮西;梁積偉;黃克洲;;自生綠泥石及其對儲層物性影響研究——以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延長組為例[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4年03期
7 蘭葉芳;黃思靜;梁瑞;張雪花;;自生綠泥石對砂巖儲層孔隙度-滲透率關系的影響——以鄂爾多斯盆地姬塬—華慶地區(qū)三疊系長8油層組為例[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8 公繁浩;鮑志東;范正平;伍星;劉麗;;自生綠泥石對砂巖儲集層影響的新認識[J];新疆石油地質;2011年04期
9 孫治雷;黃思靜;張玉修;王慶東;包申旭;孫致學;;四川盆地須家河組砂巖儲層中自生綠泥石的來源與成巖演化[J];沉積學報;2008年03期
10 王清斌;李建平;臧春艷;趙國祥;朱文森;王曉剛;;遼中凹陷A21構造沙四段儲層自生綠泥石產狀、富集因素及對儲層物性的影響[J];中國海上油氣;2012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楊哲;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延長組長9油層組自生綠泥石微觀特征及其對儲層影響[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2 蘭葉芳;鄂爾多斯盆地姬塬—華慶地區(qū)長8油層組砂巖中自生綠泥石對儲層質量的影響[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011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0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