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含油飽和度研究
本文關鍵詞:鄂爾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含油飽和度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低滲透 孔喉結構參數 可動流體飽和度 含油飽和度
【摘要】:低滲透砂巖儲層物性差、孔喉細小、孔喉結構非均質性強、微觀滲透機理不同于常規(guī)儲層。因此其儲層巖石的微觀結構特征更為復雜,如何更為準確地解釋儲層巖石含油飽和度,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在充分調研國內外儲層微觀結構特征研究方法、可動流體百分數研究方法及電阻率測井解釋含油飽和度方法的基礎上,針對鄂爾多斯盆地低滲儲層開展微觀孔隙結構認識的工作,建立微觀孔喉結構參數獲取方法,定性分析微觀孔喉結構對儲層含油飽和度的影響,進而建立含油飽和度解釋新方法,分析得到含油飽和度與可動流體百分數之間的關系。主要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認識如下:(1)完成了四個井區(qū)鑄體薄片分析,掃描電鏡分析,X-衍射儲層巖石礦物分析,認識了所研究巖心的微觀特征;(2)開展核磁共振實驗,獲取儲層巖石可動流體百分數,通過實驗數據分析得到可動流體百分數與滲透率之間存在較好的冪函數關系。引入了孔隙結構綜合物性指數這一概念,在數值上認為近似等于巖樣滲透率與孔隙度的比值,即單位孔隙度的滲透率。通過數據分析得到,可動流體百分數與孔隙結構綜合物性指數之間存在較好的冪函數關系;(3)通過掃描電鏡實驗、毛管壓力曲線數據分析與核磁共振實驗數據分析得到了配位數z,孔喉半徑rH,孔隙長度l等微觀孔喉參數的數值。根據Bernabe等學者基于網絡模擬得到的滲透率計算公式,得到四個井區(qū)計算滲透率數值,并與其液測滲透率數值進行對比,發(fā)現通過該模型得到的計算滲透率的誤差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即參與該模型計算的孔喉半徑、孔喉半徑變異系數及喉道長度的取值是合理的;(4)建立了可動流體百分數與孔喉結構參數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孔喉長度與可動流體百分數間的關系發(fā)現,W井區(qū)、L井區(qū)和H井區(qū)的巖樣孔喉長度與可動流體百分數之間呈負相關,J井區(qū)巖樣的孔喉長度與可動流體百分數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所分析井區(qū)巖樣孔喉半徑變異系數與可動流體百分數之間均呈負相關;(5)運用LTB飽和度計算模型分別解釋了四個井區(qū)含油飽和度,通過與阿爾奇公式解釋含油飽和度及核磁測井解釋含油飽和度數據相對比得到LTB模型能夠避免阿爾奇公式本身的局限性,能較為準確地計算地下巖石中的含油飽和度;(6)通過分析含油飽和度與可動流體百分數之間的關系發(fā)現,含油飽和度越大,相應的可動流體百分數越大,而可動流體百分數與孔喉半徑變異系數呈負相關,所以含油飽和度越大,孔喉半徑變異系數越小。
【關鍵詞】:低滲透 孔喉結構參數 可動流體飽和度 含油飽和度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E31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緒論8-17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8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8-15
- 1.2.1 儲層巖石微觀結構特征8-9
- 1.2.2 可動流體百分數研究9-10
- 1.2.3 電阻率測井解釋含油飽和度10-11
- 1.2.4 阿爾奇公式解釋含油飽和度11-15
- 1.3 主要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15-17
- 1.3.1 主要研究內容15
- 1.3.2 技術路線15-17
- 第2章 巖石微觀結構特征研究17-53
- 2.1 鑄體薄片技術研究儲層巖石微觀特征17-27
- 2.1.1 H井區(qū)鑄體薄片分析17-22
- 2.1.2 J井區(qū)鑄體薄片分析22-24
- 2.1.3 W井區(qū)鑄體薄片分析24-26
- 2.1.4 L井區(qū)鑄體薄片分析26-27
- 2.2 掃描電鏡技術研究儲層巖石微觀特征27-39
- 2.2.1 H井區(qū)掃描電鏡分析27-31
- 2.2.2 J井區(qū)掃描電鏡分析31-32
- 2.2.3 W井區(qū)掃描電鏡分析32-35
- 2.2.4 L井區(qū)掃描電鏡分析35-39
- 2.3 X-衍射分析儲層粘土礦物成分39-42
- 2.4 毛管壓力曲線數據分析42-52
- 2.4.1 H井區(qū)毛管壓力曲線數據分析42-44
- 2.4.2 J井區(qū)毛管壓力曲線數據分析44-47
- 2.4.3 W井區(qū)毛管壓力曲線數據分析47-50
- 2.4.4 L井區(qū)毛管壓力曲線數據分析50-52
- 2.5 小結52-53
- 第3章 儲層巖石可動流體百分數研究53-75
- 3.1 實驗裝置與實驗原理53-57
- 3.1.1 實驗裝置53-54
- 3.1.2 實驗原理54-57
- 3.2 實驗內容與實驗結果分析57-63
- 3.2.1 實驗內容57
- 3.2.2 實驗結果57-63
- 3.3 可動流體百分數對比分析63-67
- 3.4 孔喉特征參數定量表征67-73
- 3.4.1 滲透率與孔喉結構關系分析67-69
- 3.4.2 儲層巖石孔喉配置關系及其與實驗結果的關系69-73
- 3.4.3 可動流體百分數與孔喉結構參數關系分析73
- 3.5 小結73-75
- 第4章 含油飽和度分析75-90
- 4.1 致密儲層含油飽和度解釋原理75-76
- 4.2 含油飽和度解釋結果76-86
- 4.2.1 H井區(qū)巖石含油飽和度解釋結果76-79
- 4.2.2 J井區(qū)巖石含油飽和度解釋結果79-81
- 4.2.3 W井區(qū)巖石含油飽和度解釋結果81-83
- 4.2.4 L井區(qū)巖石含油飽和度解釋結果83-86
- 4.3 含油飽和度解釋對比結果86-88
- 4.4 含油飽和度與可動流體百分數關系分析88-89
- 4.5 小結89-90
- 第5章 結論與認識90-91
- 致謝91-92
- 參考文獻92-96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科研成果9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孔祥禮;;常壓密閉取芯含油飽和度校正新方法[J];安徽地質;2006年01期
2 郎東升;郭樹生;;儲層含油飽和度的熱解估算法[J];錄井技術通訊;1994年03期
3 王蘭江;李三明;;利用熒光強度求取含油飽和度的探討[J];錄井技術;2001年03期
4 隋淑玲,林承焰,侯連華;含油飽和度的地化熱解評價方法[J];石油實驗地質;2004年01期
5 龐巨豐;施建華;王慶華;;新碳氧比求含油飽和度的方法[J];原子能科學技術;2007年01期
6 李芳;鄒筱春;馮艷麗;王芹;;核磁共振錄井含油飽和度的測量與校正[J];錄井工程;2009年01期
7 孔祥禮;玄中海;;常壓密閉取心含油飽和度校正新方法[J];斷塊油氣田;2006年01期
8 李碩;郭和坤;劉衛(wèi);孫佃慶;李海波;;利用核磁共振技術研究巖心含油飽和度恢復[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7年02期
9 趙睿;Roger. T;石磊;;模糊邏輯和神經網絡及其在含油飽和度預測中的應用[J];測井技術;2007年04期
10 李喜蓮;萬永紅;吳美娥;閆海彤;王偉勝;;多方法綜合確定西峽溝區(qū)塊含油飽和度下限研究[J];吐哈油氣;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周巍;孫成龍;伍向陽;;含油飽和度對巖石聲波彈性參數的影響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田榮煥;掃描千米油層潛力[N];中國石化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李志勇;松遼盆地南部紅崗油田沉積特征及含油飽和度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2 欒海波;松遼盆地永平油田油藏開發(fā)地質與開發(fā)部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陳楠;聚表劑性能評價及驅油實驗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2 趙文君;鄂爾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含油飽和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3 李振濤;利用核磁共振二維譜技術研究巖心含油飽和度[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1年
4 夏進軍;洼38塊東二段低含油飽和度油藏精細地質描述及開發(fā)調整對策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5 徐曉會;井地電位成像技術在大慶油田的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6 劉美杰;江蘇油田核磁共振錄井綜合應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7 趙蕾;核磁共振在儲層物性測定中的研究及應用[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064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80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