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鹽巖基質酸化酸蝕蚓孔生長模擬
本文關鍵詞:碳酸鹽巖基質酸化酸蝕蚓孔生長模擬
更多相關文章: 碳酸鹽巖 基質酸化 酸蝕蚓孔 生長模擬 因素分析
【摘要】:在碳酸鹽巖油氣藏的開發(fā)過程中,基質酸化和酸壓是其主要的改造和增產(chǎn)方式。酸壓是將酸液擠入裂縫和地層,或交替擠入壓裂液和酸,從而形成裂縫來提高地層的滲透性。而基質酸化主要應用在近井筒地帶解堵,它通過產(chǎn)生深穿透酸蝕蚓孔,在井筒附近形成溝通原始地層的高導流通道,降低表皮系數(shù),促進油氣生產(chǎn)。在基質酸化中,蚓孔的生長及其形態(tài)的準確表征是碳酸鹽巖基質酸化增產(chǎn)機理研究中的基礎問題。從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看來,國內外學者雖嘗試多種方法探索其變化規(guī)律,卻均不能準確揭示酸蝕蚓孔的三維生長特征。此外,目前國內關于酸蝕蚓孔的大型物理模擬研究仍鮮見報道。因此,建立更加準確的酸蝕蚓孔生長模型對完善基質酸化增產(chǎn)機理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鑒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碳酸鹽巖基質酸化酸蝕蚓孔形態(tài)表征及其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運用石油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反應工程、概率統(tǒng)計學、分形論等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分析酸液流動反應機理,綜合考慮酸液注入條件、酸液性質、溫度等影響因素,揭示酸蝕蚓孔產(chǎn)生及擴展的客觀規(guī)律及其主控因素,取得了以下成果:(1)剖析了酸蝕蚓孔的形成機理及其影響因素,論述了將宏觀與微觀影響因素結合,在較高尺度(井筒尺度)建立模型的必要性;(2)利用相似準則建立起物理模擬與工程參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研制了基于井筒尺度的大尺寸三維井筒酸蝕蚓孔物理模擬裝置,完成了整體流程設計及裝置測試,為進行井筒尺度的大型酸蝕蚓孔實驗奠定了基礎;(3)選擇“突破孔隙體積倍數(shù)”、“主蚓孔直徑”、“次生分支蚓孔數(shù)”、“分形維數(shù)”和“多重分形譜寬度”五個參數(shù)作為酸蝕蚓孔生長特征的分析指標;選取“酸液濃度”、“排量”、“溫度”三個因素作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設計方法安排并進行了三因素三水平九次線性巖芯流動實驗,并結合CT三維重建及X光成像技術將酸蝕蚓孔生長特征參數(shù)進行了分析,明確了影響酸蝕蚓孔生長及其形態(tài)的主控因素,從而得出對現(xiàn)場酸化施工設計的啟示;(4)采用VB.net編程語言編制了新的三維井筒尺度酸蝕蚓孔擴展模擬程序,模擬結果與物理模擬實驗結果有較好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關鍵詞】:碳酸鹽巖 基質酸化 酸蝕蚓孔 生長模擬 因素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E357.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緒論8-20
-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8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8-17
- 1.2.1 物理模擬方面研究動態(tài)9-12
- 1.2.2 數(shù)學模擬方面研究動態(tài)12-16
- 1.2.3 現(xiàn)階段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16-17
- 1.3 論文研究路線及思路17-18
- 1.4 論文主要工作和創(chuàng)新點18-20
- 1.4.1 完成的工作內容18
- 1.4.2 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18-20
- 第2章 蚓孔生長機理的經(jīng)典認識20-26
- 2.1 酸巖反應機理20-21
- 2.2 酸蝕蚓孔生長的宏觀影響因素21-22
- 2.3 酸蝕蚓孔生長的微觀影響因素22-24
- 2.3.1 Peclet數(shù)22-23
- 2.3.2 Damkohler數(shù)23-24
- 2.4 研究尺度對結論的影響24-25
- 2.5 本章小結25-26
- 第3章 大尺寸物理模擬實驗裝置的研制26-34
- 3.1 相似準則的理論基礎26-27
- 3.2 相似比尺的導出27-29
- 3.3 大尺寸物理模擬實驗裝置及整體流程設計29-31
- 3.4 大尺寸物理模擬配套測試31-32
- 3.4.1 “固井”效果測試31-32
- 3.4.2 低熔點合金性能測試32
- 3.5 本章小結32-34
- 第4章 酸蝕蚓孔物理模擬實驗研究34-61
- 4.1 徑向蚓孔擴展實驗探索34-40
- 4.1.1 徑向蚓孔擴展取模實驗34-35
- 4.1.2 更改巖石類型再探索35-36
- 4.1.3 酸液循環(huán)方式的探索36-37
- 4.1.4 相對高滲巖芯的酸蝕蚓孔特征37-38
- 4.1.5 實驗探索的小結與啟示38-40
- 4.2 基于正交實驗設計的線性巖芯流動實驗40-60
- 4.2.1 線性巖芯酸化正交設計41-49
- 4.2.2 酸蝕蚓孔形態(tài)特征定性分析49-50
- 4.2.3 正交實驗結果及各表征參數(shù)的影響因素定量分析50-59
- 4.2.4 室內實驗對現(xiàn)場施工的啟示59-60
- 4.3 本章小結60-61
- 第5章 三維酸蝕蚓孔計算機模擬61-67
- 5.1 軟件設計的出發(fā)點及基本思路61-62
- 5.2 程序設計62-66
- 5.2.1 軟件結構63
- 5.2.2 三維模型的構建63-65
- 5.2.3 模擬實例65-66
- 5.3 本章小結66-67
- 第6章 結論與建議67-68
- 致謝68-69
- 參考文獻69-74
- 附錄1 大尺寸三維井筒酸蝕蚓孔物理模擬裝置部件圖74-77
- 附錄2 巖芯流動實驗分形維數(shù)求取77-79
- 附錄3 多重分形譜與分形譜寬度求取79-81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科研成果8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虎權;衛(wèi)平生;潘建國;孫東;王宏斌;;碳酸鹽巖地震儲層學[J];巖性油氣藏;2010年02期
2 韓永剛;唐龍遜;熊馳愿;濮瑞;李平;陳述良;李永保;;化學-質量法碳酸鹽巖定量分析技術及應用[J];錄井工程;2011年04期
3 何金先;張曉麗;王兆奪;段毅;;銅仁地區(qū)陡山沱期蓋帽碳酸鹽巖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J];地質找礦論叢;2013年03期
4 李康中;華北碳酸鹽巖油田采油工藝技術綜述[J];石油鉆采工藝;1980年01期
5 胡錦榮;;《碳酸鹽巖成分定名尺》介紹[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80年05期
6 游靜裕;;關于華北碳酸鹽巖油田的鉆井技術問題[J];石油鉆采工藝;1980年06期
7 余素玉;第二講 近代碳酸鹽巖分類特點[J];煤田地質與勘探;1982年06期
8 柏松章;碳酸鹽巖油田開發(fā)中的能量接替[J];石油鉆采工藝;1982年01期
9 秦榮章;;碳酸鹽巖油田堵水工藝——美國堵水工藝的幾個問題[J];石油鉆采工藝;1983年05期
10 沙比爾;鄧舜勤;;關于含鈾碳酸鹽巖的加工方法研究[J];核原料;197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陽兵;王世杰;羅光杰;;碳酸鹽巖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層成因的討論[A];現(xiàn)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jīng)濟[C];2009年
2 盧耀如;張鳳娥;;硫酸鹽巖與碳酸鹽巖復合巖溶發(fā)育機理與工程效應研究[A];喀斯特與環(huán)境地學——盧耀如院士80華誕祝壽論文選集[C];2011年
3 馮東;陳多福;蘇正;劉芊;;海底天然氣滲漏系統(tǒng)微生物作用及冷泉碳酸鹽巖的特征[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呂修祥;金之鈞;;碳酸鹽巖油氣田分布規(guī)律[A];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選編(1993—2003)[C];2003年
5 劉寶明;金慶煥;夏斌;;南中國海中新世碳酸鹽巖的含油氣意義[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6 夏宗清;顏丙宏;;碳酸鹽巖漏層受控壓力堵漏工藝的研究與實踐[A];第十四屆全國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郭宏偉;張研;宋建勇;李勁松;賈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鹽巖強散射介質數(shù)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專題論文集[C];2013年
8 黃捍東;羅群;林娟華;劉洪昌;萬云強;;碳酸鹽巖巖性預測模型的建立與應用——以建南地區(qū)龍駒壩構造為例[A];中揚子及周緣油氣成藏地質要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趙撼霆;吳時國;;東沙海區(qū)深水碳酸鹽巖的發(fā)育與地震識別特征[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佟宏鵬;陳多福;;日喀則弧前盆地冷泉碳酸鹽巖的沉積組構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國古代甲烷冷泉的發(fā)現(xiàn)[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高向東 通訊員 秦麗娟 唐銘;科技“慧眼”洞悉碳酸鹽巖[N];中國石油報;2012年
2 特約記者 高向東 付帥帥;成功破解碳酸鹽巖“早衰”[N];中國石油報;2010年
3 記者 李東 蘇華;塔里木成功破解碳酸鹽巖“腸梗阻”[N];中國石油報;2011年
4 吳莉;塔里木油田碳酸鹽巖原油產(chǎn)量逾千萬噸[N];中國能源報;2014年
5 記者 李東 高向東;塔里木建成首個百萬噸產(chǎn)能碳酸鹽巖油田[N];中國石油報;2013年
6 通訊員 趙貝 陳利新;塔里木油田碳酸鹽巖攻堅戰(zhàn)展開[N];中國石油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高照;跨越式突破從哪里來[N];中國石油報;2014年
8 記者 馬永;碳酸鹽巖物探技術走進塔里木[N];中國石油報;2010年
9 魏艷;技術創(chuàng)新破解世界級難題[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10 記者 高向東 通訊員 裴新強;塔里木油田創(chuàng)先爭優(yōu) 黨員攻堅成主力[N];中國石油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伶;濱里海盆地東緣復雜碳酸鹽巖微裂縫儲層測井評價技術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2 胡曉蘭;塔里木盆地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巖顆粒灘沉積特征[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3 周剛;塔南碳酸鹽巖裂縫型儲層地震綜合預測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4 吳其林;珠江口盆地東沙隆起碳酸鹽巖礁灘儲層特征及預測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5 何德濤;古亞洲洋俯沖引起的殼—幔作用與沉積碳酸鹽巖地幔再循環(huán)[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6 趙彥彥;皖南新元古界藍田組碳酸鹽巖沉積地球化學[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7 周琦;黔東新元古代南華紀早期冷泉碳酸鹽巖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對錳礦的控礦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8 鄧興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氣田碳酸鹽巖油氣地質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何健;碳酸鹽巖氣藏損害描述及應用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5年
10 司馬立強;碳酸鹽巖縫—洞性儲層測井綜合評價方法及應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倩;裂縫性碳酸鹽巖儲氣庫注采滲流規(guī)律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5年
2 黃曉峰;珠江口盆地東沙隆起惠州地區(qū)珠江組碳酸鹽巖下段沉積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魯杰;高石梯震旦系碳酸鹽巖氣藏開發(fā)機理模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4 黃濤;TL15區(qū)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注水開發(fā)技術政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5 阮玉龍;硅酸鹽礦物—微生物—有機肥料在巖溶山地土壤中的利用及其環(huán)境效應[D];貴州大學;2015年
6 張浩;藏南崗巴地區(qū)冷泉碳酸鹽巖的生物地層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7 鄒艷娥;廣西碧水巖流域巖石化學風化過程的碳匯效應[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8 吳燕芹;西藏日喀則地區(qū)冷泉碳酸鹽巖綜合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9 李英雷;宜賓地區(qū)二疊系—三疊系界線附近碳酸鹽巖微相與生物演化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10 李華;碳酸鹽巖油氣儲層測井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6754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67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