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能指數在義和莊地區(qū)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儲集層識別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機械能指數在義和莊地區(qū)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儲集層識別中的應用
更多相關文章: 機械能指數 碳酸鹽巖 裂縫型儲集層 下古生界
【摘要】:為解決濟陽坳陷義和莊地區(qū)下古生界碳酸鹽巖裂縫型儲集層應用常規(guī)錄井結合鉆時的識別方法精度較低、影響因素較多、參數特征不明顯的難題,引入機械能指數(K_(MSE)),利用它與現場錄井實時鉆時、全烴曲線的變化特征可實現該類儲集層物性優(yōu)劣的直觀判斷,鉆時曲線變小、機械能指數曲線增大,形成交會,交會面積越大,說明儲集層物性越好;氣測全烴增大、機械能指數曲線也增大,兩者交會面積越大,說明儲集層物性越好。該方法在義和莊地區(qū)YG 85井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儲集層識別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彌補了常規(guī)錄井識別該類儲集層的不足,消除了成像測井比較昂貴且無法滿足現場實時評價要求的弊端,實現了碳酸鹽儲巖集層的快速識別。
【作者單位】: 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質錄井公司;
【關鍵詞】: 機械能指數 碳酸鹽巖 裂縫型儲集層 下古生界
【分類號】:P618.13;TE142
【正文快照】: 0 引言 碳酸鹽巖裂縫型油氣藏大多具有非均質性嚴重、滲透率低、剩余油分布復雜、開發(fā)難度大、采收率降低等特點。碳酸鹽巖儲集層巖石基質孔隙度、滲透率都很低,只有當構造裂縫發(fā)育時才能形成有效的儲、滲空間,從而形成儲集層[1]。目前國內外主要以測井、地震等宏觀手段對裂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成守德,肖兵,王務嚴;新疆天山下古生界[J];新疆地質;1985年02期
2 張日東;;朝鮮北半部的下古生界[J];地層學雜志;1985年04期
3 張月華;;淺談川東下古生界油氣的早期聚集[J];天然氣工業(yè);1987年03期
4 王小群,翟愛軍;江蘇寧鎮(zhèn)地區(qū)下古生界層序地層劃分[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5 楊俊杰;;陜甘寧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氣的發(fā)現[J];天然氣工業(yè);1991年02期
6 朱長有,李中明,崔愛蘭;豫北下古生界暴露層特征及意義[J];中州煤炭;2001年06期
7 熊永強;耿新華;趙青芳;劉金萍;王彥美;耿安松;;濟陽坳陷下古生界碳酸鹽巖的分子有機地球化學特征[J];地質論評;2006年01期
8 郭戰(zhàn)峰;劉新民;陳紅;;江漢平原印支期以來的盆山耦合關系及下古生界油氣響應[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7年03期
9 李永新;耿安松;劉金萍;熊永強;;渤海灣盆地黃驊坳陷下古生界碳酸鹽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J];石油實驗地質;2008年01期
10 高林;劉光祥;;貴州凱里地區(qū)下古生界原油油源分析[J];石油實驗地質;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秀娟;于興河;黃興文;趙德力;嚴永新;;塔東北地區(qū)下古生界沉積環(huán)境與構造-沉積一體化模式[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2 吳健生;王家林;郝天珧;陳冰;張新兵;;環(huán)渤海灣地區(qū)殘留下古生界分布的綜合地球物理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曉鋒;劉文匯;徐永昌;鄭建京;;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氣氣源研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4 史蔚林;;下古生界高演化區(qū)烴源巖干酪根透射光-熒光鑒定與反射率測量新方法[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邴堯忠;;王判鎮(zhèn)潛山帶下古生界成藏條件分析[A];錄井技術文集(第四輯)[C];2004年
6 孟元林;羅憲嬰;肖麗華;殷秀蘭;;黃驊坳陷下古生界流體包裹體特征與油氣運聚時空分布[A];《國際有機裹體研究及其應用》短訓班第十四屆全國包裹體及地質流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孫玉善;顧喬元;金英愛;楊帆;桑洪;張秋茶;;應用瀝青(性質)產狀分析塔東低凸起下古生界油藏特征——以塔東2井為例[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8 衛(wèi)平生;;西北地區(qū)下古生界碳酸鹽巖油氣勘探方向[A];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論文專集[C];2005年
9 王春江;何發(fā)歧;王傳剛;王鐵冠;;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油源巖沉積-有機相的分子及碳同位素地球化學[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10 潘建國;潘文慶;衛(wèi)平生;王宏斌;陳廣坡;李孔稠;李德茲;黃林軍;崔海峰;郭旋;;塔里木盆地臺盆區(qū)下古生界儲層綜合探測[A];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論文專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鄭和榮 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副院長 總地質師;南方地區(qū)下古生界是最有利領域[N];中國石化報;2013年
2 江其勤 馬中良 曹婷婷;我國下古生界油氣勘探空間廣闊[N];中國石化報;2013年
3 記者 丁建國 通訊員 崔延民;下古生界礁灘相地震勘探技術獲突破[N];中國石油報;2008年
4 江其勤;石勘院啟動一項國家“973”項目[N];中國石化報;2012年
5 本報記者 江其勤;為“塔河之外找塔河”提供依據[N];中國石化報;2008年
6 記者 滕艷 通訊員 曹雪晴;嶗山斷隆帶海相下古生界是首選油氣遠景區(qū)[N];地質勘查導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陳強;鄂爾多斯西南緣下古生界巖相古地理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黃文明;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氣地質條件及勘探前景[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3 鄭秀娟;塔里木盆地東北地區(qū)下古生界層序格架與沉積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4 黨r,
本文編號:6707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67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