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爾盆地烏爾遜—貝爾凹陷侏羅系烴源巖評價
本文關鍵詞:海拉爾盆地烏爾遜—貝爾凹陷侏羅系烴源巖評價
更多相關文章: 海拉爾盆地 烏爾遜-貝爾凹陷 侏羅系 烴源巖評價 資源量 有利區(qū)
【摘要】:海拉爾盆地是我國大型的含油氣盆地,是我國東北部重要的油氣潛力區(qū)。目前,海拉爾盆地已發(fā)現(xiàn)的工業(yè)油氣藏主要集中在白堊系,作為中生界另一沉積層系的侏羅系,目前勘探程度均較低,認識程度不夠。隨著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地質認識的逐步深化,以及對后備資源迫切需求,海拉爾盆地侏羅系的勘探開始受到了重視。烏爾遜-貝爾凹陷是海拉爾盆地白堊系的主要勘探區(qū),也是海拉爾盆地勘探程度最高的2個凹陷,有許多探井鉆至白堊系之下地層,地震資料已覆蓋了2個凹陷。白堊系之下存在沉積巖已被證實,這些鉆井和地震為我們研究這套沉積巖的時代、分布、生油氣潛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撐。鉆井和周邊露頭揭示海拉爾盆地侏羅系,巖性主要為泥巖、粉砂巖、砂巖、砂礫巖和極少量火山巖。根據鉆井和地震資料推測烏爾遜-貝爾侏羅紀為三角洲湖泊沉積體系,主要沉積類型有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淺湖和深湖半深湖沉積。利用現(xiàn)有的地震資料重新解釋顯示烏爾遜-貝爾凹陷侏羅系地層最厚可達800m,平均在350m左右,烏爾遜要比貝爾大一些。根據Pr/Ph和伽馬蠟烷含量判斷侏羅紀時水體為淡水、微咸水湖環(huán)境。沉積物中有機質豐度不高,有機質類型也偏腐殖型。通過對野外采樣和巖心樣品的地化分析上看,侏羅系地層烴源巖整體處于成熟到高成熟之間,這是油氣生成與排烴最為有利的階段,根據“A”/TOC和S_1+S_2/TOC厘定的生烴門限深度、排烴門限深度和生油高峰深度依次為1450m,2250m,2300m。采用體積類比法將烏爾遜-貝爾凹陷侏羅系與吐哈盆地臺北凹陷侏羅系進行了類比,臺北凹陷侏羅系勘探程已進行過多次資源評價,其資源量應較為確實。類比中扣除了臺北凹陷煤系部分的資源貢獻就泥巖的地化評價指標來看,二者在有機質豐度類型上較為接近,泥巖成熟度上烏爾遜-貝爾要更高一些,其它石油地質條件也具有較好的可比性,類比烏爾遜-貝爾凹陷的資源量,油0.51~0.76億噸,天然氣197~258億立方。根據有機質的成熟度、暗色泥巖厚度、有機碳含量三者的匹配給出侏羅系有利區(qū)分布,有利勘探區(qū)分別在烏爾遜和貝爾凹陷的中部。
【關鍵詞】:海拉爾盆地 烏爾遜-貝爾凹陷 侏羅系 烴源巖評價 資源量 有利區(qū)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2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9
- 0.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主要存在問題9-10
- 0.2.1 烴源巖評價研究現(xiàn)狀9
- 0.2.2 海拉爾盆地研究現(xiàn)狀9-10
- 0.2.3 主要存在的問題10
- 0.3 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10-11
- 0.4 開展的工作11-12
- 第一章 區(qū)域地質特征12-18
- 1.1 研究區(qū)地質概況12
- 1.2 構造特征12-13
- 1.3 盆地演化及沉積充填特征13-14
- 1.4 地層特征14-15
- 1.5 開發(fā)狀況15-18
- 1.5.1 油氣地質特征15-16
- 1.5.2 勘探開發(fā)歷程16-17
- 1.5.3 勘探程度17-18
- 第二章 海拉爾盆地侏羅系烴源巖基本地球化學特征18-40
- 2.1 烴源巖的類型及沉積條件18-20
- 2.2 有機質豐度20-28
- 2.2.1 貝爾凹陷侏羅系源巖的有機質豐度21-25
- 2.2.2 烏爾遜凹陷侏羅系烴源巖的有機質豐度25-28
- 2.3 有機質類型28-30
- 2.4 有機質成熟度及熱演化特征30-34
- 2.5 侏羅系烴源巖中可溶有機質組成特征34-40
- 2.5.1 可溶有機質的族組成特征34-35
- 2.5.2 飽和烴色譜特征35
- 2.5.3 生物標志化合物特征35-40
- 第三章 海拉爾盆地侏羅系烴源巖的發(fā)育情況及分布特征40-54
- 3.1 烏爾遜-貝爾凹陷侏羅系烴源巖單井發(fā)育特征40-43
- 3.1.1 烏爾遜凹陷典型井分析40-41
- 3.1.2 貝爾凹陷典型井分析41-43
- 3.2 聯(lián)井剖面分析43-52
- 3.2.1 烏爾遜凹陷聯(lián)井剖面分析44-45
- 3.2.2 貝爾凹陷聯(lián)井剖面分析45-52
- 3.3 各指標平面分布特征52-54
- 3.3.1 侏羅系烴源巖的有機碳平面分布特征52-53
- 3.3.2 有機質成熟度的Ro平面分布特征53-54
- 第四章 侏羅系潛力分析54-71
- 4.1 烏爾遜-貝爾烴源巖的分布55-57
- 4.1.1 暗色泥巖的統(tǒng)計55-56
- 4.1.2 暗色泥巖的分布56-57
- 4.2 刻度區(qū)的選定與介紹57-61
- 4.2.1 中國含油氣盆地簡介57-58
- 4.2.2 類比盆地選擇吐哈盆地58
- 4.2.3 吐哈盆地區(qū)域地質特征58-59
- 4.2.4 吐哈盆地勘探程度59
- 4.2.5 吐哈盆地烴源巖分布59-60
- 4.2.6 烴源巖地化特征60
- 4.2.7 刻度區(qū)的選定60-61
- 4.3 類比依據61-67
- 4.3.1 儲層62-65
- 4.3.2 蓋層65-67
- 4.4 油氣資源量預測67-68
- 4.5 油氣有利分布區(qū)的預測68-71
- 結論71-72
- 參考文獻72-75
- 致謝75-7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玉巧;劉立;蒙啟安;許巖;曲希玉;金仙梅;;海拉爾盆地與澳大利亞Bowen-Gunnedah-Sydney盆地系片鈉鋁石碳來源的比較研究[J];世界地質;2005年04期
2 陳守田,劉招君,劉杰烈;海拉爾盆地構造樣式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關開程;“海拉爾盆地扎賚諾爾群天然氣形成研究”對盆地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導作用[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89年03期
4 劉樹根,趙錫奎,羅志立,龍學明;內蒙古海拉爾盆地拉張史分析[J];成都地質學院學報;1992年01期
5 康貴安;海拉爾盆地尋找煙煤方向[J];中國煤田地質;1993年03期
6 劉樹根,羅志立,趙錫奎,龍學明,王大賚,張爾華,李安峰;內蒙古海拉爾盆地演化研究[J];成都地質學院學報;1993年02期
7 徐衍彬,陳平,徐永成;海拉爾盆地碳鈉鋁石分布與油氣的關系[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4年04期
8 徐衍彬,,馮子輝,要丹;海拉爾盆地二氧化碳氣藏成因[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1995年01期
9 康保東,段宏偉;海拉爾盆地銅缽廟組及其以下地層特征探討[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5年S1期
10 孫彥達;張民志;;海拉爾盆地碳鈉鋁石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石油實驗地質;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紅旭;陳祖伊;郭華;王潤紅;;海拉爾盆地東緣早華力西期閃長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環(huán)境[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沈光政;王殿斌;張民志;于笠;張淑華;;海拉爾盆地柯綠泥石和鈉板石的組合特征及其石油地質意義[A];2006年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彭威;;海拉爾盆地油氣儲層特征與成藏方式[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4 劉志宏;任延廣;李春柏;柳行軍;黃超義;;海拉爾盆地中新生代構造特征與演化[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金旭;管彥武;;吉黑—興蒙地區(qū)巖石圈熱結構[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李敏;王雪;周玉凱;遲煥遠;;海拉爾盆地海參5井單井地球化學綜合評價[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何建國;毛玉仙;李建中;姜山;馬福森;;海拉爾盆地鈾成礦環(huán)境分析[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陳守田;于洪金;;海拉爾盆地坡折帶勘探前景[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張敏;劉利;黃勇軍;;數理統(tǒng)計方法在海拉爾地區(qū)油水層識別中的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孫永紅;宋桂俠;;海拉爾盆地蘇8井與霍3井原油成因特征[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云普 通訊員 全攀峰;海拉爾—塔木察格打響石油會戰(zhàn)[N];中國石油報;2007年
2 通訊員 楊麗華 記者 韓杰;海拉爾別有洞天[N];中國石油報;2003年
3 特約記者 劉君啟 通訊員 馮士平;海拉爾盆地首口水平井持續(xù)穩(wěn)產[N];中國石油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陳金國 陳玉強 劉翔飛;海拉爾勘探突破說明了什么[N];中國石油報;2001年
5 通訊員 楊麗華 記者 韓杰;海拉爾盆地勘探開發(fā)取得新突破[N];中國石油報;2002年
6 姜斯雄 通訊員 高文波 遲續(xù);海拉爾成為大慶又一勘探主戰(zhàn)場[N];中國石油報;2004年
7 記者 張郁民;海拉爾探區(qū)成為大慶油田新亮點[N];中國化工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劉翔飛 本報通訊員 黃學;挑戰(zhàn)傳統(tǒng)實現(xiàn)跨越式突破[N];中國石油報;2001年
9 王鐵山;海拉爾第一口煤層氣井壓裂告捷[N];黑龍江日報;2010年
10 通訊員 王利;“雪豹突擊隊”會戰(zhàn)海塔[N];中國石油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董萬百;海拉爾盆地烏爾遜—貝爾凹陷儲層特征及成藏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2 李彥興;海拉爾盆地儲層特征及開發(fā)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0年
3 張紹臣;海拉爾盆地構造特征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4 王國民;海拉爾盆地復雜油水層地化錄井綜合評價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
5 張帆;海拉爾盆地構造特征與構造演化[D];吉林大學;2007年
6 陳均亮;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構造特征與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7 許巖;海拉爾盆地火山碎屑巖、含片鈉鋁石砂巖與普通砂巖的成巖作用及其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8 劉俊峰;海拉爾盆地復雜儲層地震識別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9 吳海波;海拉爾盆地貝西北地區(qū)下白堊統(tǒng)儲層預測與成藏特征[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10 劉振寬;松遼盆地和海拉爾盆地裂縫儲層地震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雷;海拉爾盆地烏爾遜—貝爾凹陷侏羅系烴源巖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2 董晶;海拉爾盆地及外圍侏羅紀地層序列與盆地演化[D];吉林大學;2009年
3 陳雯雯;海拉爾盆地構造特征與油氣聚集的關系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4 趙斌;海拉爾盆地形成機制與演化特征探討[D];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
5 崔軍平;海拉爾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史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6 秦秋寒;大慶探區(qū)海拉爾盆地輕質油儲層綜合判識評價方法[D];大慶石油學院;2004年
7 汪洪濤;海拉爾盆地復雜巖性測井識別方法研究及應用[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8 郝慧;海拉爾盆地紅旗凹陷構造樣式與演化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9 邢婭;海拉爾盆地呼和湖凹陷資源潛力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10 姜達貴;海拉爾油田低產井成因及治理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6041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604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