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驅油藏特高含水期微觀剩余油滲流特征研究
本文關鍵詞:水驅油藏特高含水期微觀剩余油滲流特征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水驅油藏 特高含水 計算機圖像識別技術 滲流特征
【摘要】:水驅油藏進入特高含水期后仍具有一定挖潛潛力,微觀剩余油流動特征及運移規(guī)律的研究對于特高含水期水驅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義。文中通過微觀玻璃刻蝕模型實驗和計算機圖像識別處理技術對微觀剩余油流動形態(tài)進行分類,分析微觀剩余油流動形態(tài)及變化規(guī)律。研究結果表明:特高含水期,考慮油-水-孔喉接觸關系,可將剩余油流動形態(tài)分為簇狀流、多孔流、柱狀流、膜狀流和滴狀流5類,其中簇狀流分布比例最多,是引起相滲曲線下彎的主要因素,并且隨著含水飽和度的上升,簇狀流逐漸轉化為多孔流、柱狀流、膜狀流和滴狀流;同時從微觀上解釋了特高含水期油水微觀流動規(guī)律及相滲曲線非線性的原因,為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剩余油動用程度和采收率提供指導。
【作者單位】: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關鍵詞】: 水驅油藏 特高含水 計算機圖像識別技術 滲流特征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勝利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術”(2011ZX05011)
【分類號】:TE312
【正文快照】: 0引言水驅油藏進入特高含水期后仍具有一定挖潛潛力,研究微觀剩余油在孔隙尺度下的流動特征及運移規(guī)律,對水驅油藏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作用[1-2]。但目前關于剩余油的研究大多局限于靜態(tài)剩余油[3],而對產量具有直接貢獻作用的實際上是流動的剩余油。特別是特高含水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洪金,高長團,崔向英,魏新輝,符碧英;特高含水期注水開發(fā)區(qū)塊產能挖潛研究[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3年03期
2 ;大慶油田召開特高含水期儲層大孔道專題研討會[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3年06期
3 李艷麗,李艷春;特高含水期水驅低效井的治理[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4年05期
4 韓梅;特高含水期高效水油監(jiān)測技術發(fā)展趨勢研究[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4年11期
5 姜莉莉;王志;;大慶薩葡油層特高含水期水淹特征及潛力分析[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7年05期
6 魏昌敏;;英臺老油田特高含水期開發(fā)技術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9期
7 陳寶玉;;特高含水期水驅低效無效井治理方法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年05期
8 馬明勇;孤七區(qū)西東部特高含水期油藏挖潛方向探索[J];黑河科技;2003年04期
9 韓麗;;油田特高含水期分壓注水試驗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5期
10 劉浩瀚;劉志斌;丁顯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孔道選擇微觀機理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3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任芳祥;;錦16塊特高含水期提高注水波及體積的實踐與認識[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2 李兆敏;馬德泉;呂翔慧;;勝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影響提高水驅采收率的因素及水動力學調整措施分析[A];第十六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C];2002年
3 趙放輝;孫偉;;特高含水期油田開發(fā)評價體系及方法研究[A];中國運籌學會第十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4 蔡哲;;特高含水期厚層剩余油分析與配套挖潛措施[A];中國西部復雜油氣藏地質與勘探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李林祥;姚友龍;李曉慶;孫玉梅;;特高含水期厚層剩余油分析與配套挖潛措施[A];勝利油田北部油區(qū)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5年
6 侯樹杰;呂翔慧;李兆敏;;勝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影響提高水驅采收率的因素及水動力學調整措施分析[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張厚淼 黃迎松;整裝油藏特高含水期仍可挖潛[N];中國石化報;2013年
2 記者 裴麗 幸福;高效開發(fā)拓展穩(wěn)產之路[N];大慶日報;2010年
3 實習記者 張然;清晰“透”出哪是油哪是水[N];大慶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邴紹獻;基于特高含水期油水兩相滲流的水驅開發(fā)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3年
2 劉浩瀚;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滴可動條件及水驅油效率變化機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3年
3 丁圣;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4 孫偉;特高含水期油田開發(fā)評價體系及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春華;特高含水期水驅開采特征及調整對策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2 李嘯峰;薩中開發(fā)區(qū)特高含水期開發(fā)技術政策界限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3 楊力爭;薩中開發(fā)區(qū)特高含水期開發(fā)規(guī)律的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4 夏慶;薩中開發(fā)區(qū)特高含水期細分注水方法及配套工藝技術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5 侯亞偉;薩中開發(fā)區(qū)特高含水期水驅理論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
6 耿正玲;特高含水期多層油藏縱向均衡驅替優(yōu)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7 張德實;特高含水期水驅及聚驅抽油機井管流特性與泵特性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8 車慶男;薩北開發(fā)區(qū)特高含水期水驅調整措施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9 張石;SZ開發(fā)區(qū)特高含水期水驅規(guī)律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0年
10 梁文福;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水驅綜合調整技術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3年
,本文編號:5728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7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