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凹陷油藏形成特征及勘探目標優(yōu)選
本文關鍵詞:張強凹陷油藏形成特征及勘探目標優(yōu)選
更多相關文章: 張強凹陷 碎屑巖 火山巖 油藏特征 控制因素 目標優(yōu)選
【摘要】:張強凹陷是遼河外圍盆地眾多凹陷中勘探潛力較大、油氣資源豐度相對較高的一個中生代凹陷。該凹陷發(fā)育沙海組碎屑巖和義縣組火山巖二套主要含油層系,存在章古臺洼陷和七家子洼陷南北二個生烴洼陷,二個洼陷的地層結構、沉積環(huán)境、火山巖分布特征均有所不同,地質條件復雜;區(qū)內油藏類型較為豐富,但油氣成藏控制因素、成藏規(guī)律研究比較薄弱,有利勘探方向一直不很明確,均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次研究以張強凹陷遼河探區(qū)為研究范圍,針對工區(qū)中存在的問題,利用鉆井、地震、測試分析等資料,以油氣成藏條件研究為基礎,分析碎屑巖和火山巖油氣成藏控制因素,總結油氣成藏規(guī)律,優(yōu)選有利勘探目標區(qū)。首先,通過對地層特征進行梳理,其基本特征為:凹陷南部基底時代老、北部基底時代新;南部中生界地層厚、埋藏深,北部地層薄、埋藏淺;南、北地區(qū)中生界在巖性、沉積環(huán)境上均有差異。其次,對構造格局、斷裂展布及圈閉特征進行認識:斷裂整體以NE、NW、近NS向為主;一、二級斷裂控制凹陷邊界和二級構造帶分布,三級斷裂控制局部形態(tài)和圈閉;發(fā)現(xiàn)和落實有利圈閉17個,累計面積約70km2。由儲層條件分析可知:近油源、油氣運移主要指向、有效的儲層和圈閉是碎屑巖油氣成藏的主控因素。近洼陷、靠近大斷裂、局部構造高或火山機構中心相帶是火山巖油氣成藏最有利地區(qū)。扇三角洲、三角洲前緣亞相砂體,噴溢相上部亞相氣孔杏仁、裂縫發(fā)育的安山巖是最有利儲集巖相帶。粒間孔和裂縫是主要儲集空間。構造-巖性油藏為主要油藏類型。發(fā)育九佛堂組、沙海組2套暗色泥巖,屬于好-較好生油巖,Ⅱ、Ⅲ型干酪根,低成熟-成熟;七家子洼陷生油條件優(yōu)于章古臺洼陷。綜合以上分析:沿凹陷東側NS向斷裂帶且靠近洼陷地區(qū)是碎屑巖油氣勘探最有利目標區(qū);緊鄰章古臺洼陷西側火山巖構造高區(qū)是目前火山巖油氣勘探的首選地區(qū)。
【關鍵詞】:張強凹陷 碎屑巖 火山巖 油藏特征 控制因素 目標優(yōu)選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2
- 1、選題背景10
- 2、研究目的及意義10
- 3、國內外研究進展及研究內容10-12
- 第一章 工程概況12-13
- 第二章 張強凹陷地層特征13-18
- 2.1 基底13-14
- 2.2 中生界白堊系下統(tǒng)14-16
- 2.2.1 義縣組(K1y)14
- 2.2.2 九佛堂組(K1jf)14-15
- 2.2.3 沙海組(K1sh)15-16
- 2.2.4 阜新組(K1f)16
- 2.3 中生界白堊系上統(tǒng)16-17
- 2.4 第四系17-18
- 第三章 張強凹陷構造特征18-29
- 3.1 斷裂地震解釋及斷裂特征18-22
- 3.1.1 地震地質層位標定18-19
- 3.1.2 斷裂特征19-22
- 3.2 構造區(qū)帶特征22-23
- 3.2.1 章古臺洼陷22
- 3.2.2 七家子洼陷22
- 3.2.3 散都背斜22
- 3.2.4 柳樹斷階帶22-23
- 3.2.5 前辛斷裂構造帶23
- 3.3 圈閉特征23-25
- 3.3.1 圈閉類型24
- 3.3.2 主要圈閉特征24-25
- 3.4 構造演化研究25-29
- 第四章 張強凹陷碎屑巖油氣成藏條件及油藏特征29-77
- 4.1 生油條件研究29-45
- 4.1.1 章古臺洼陷生油條件29-34
- 4.1.2 七家子洼陷生油條件34-44
- 4.1.3 張強凹陷生油巖評價44-45
- 4.2 沉積環(huán)境及沉積相45-56
- 4.2.1 沉積環(huán)境分析45-46
- 4.2.2 沉積相類型及特征46-53
- 4.2.3 沉積相平面分布特征53-56
- 4.3 碎屑巖儲層特征56-72
- 4.3.1 儲層厚度56-58
- 4.3.2 巖石學特征58-60
- 4.3.3 成巖作用60-65
- 4.3.4 儲集空間和儲集物性65-70
- 4.3.5 碎屑巖儲層綜合評價70-72
- 4.4 碎屑巖油藏類型及特征72-77
- 4.4.1 章古臺洼陷白2塊油藏72-73
- 4.4.2 章古臺洼陷白18塊油藏73-74
- 4.4.3 七家子洼陷強1塊油藏74-77
- 第五章 張強凹陷火山巖油藏特征77-95
- 5.1 火山巖巖性、巖相類型及特征77-90
- 5.1.1 白堊系火山巖巖性-時代分布規(guī)律77-81
- 5.1.2 義縣組地層特征81-84
- 5.1.3 義縣組火山巖巖性特征84-86
- 5.1.4 義縣組火山巖巖相特征86-90
- 5.2 火山巖儲層物性特征90-93
- 5.2.1 火山巖巖性-儲層物性關系90-92
- 5.2.2 火山巖巖相-儲層物性關系92-93
- 5.3 火山巖油藏類型及特征93-95
- 第六章 張強凹陷油氣勘探目標優(yōu)選95-108
- 6.1 區(qū)帶評價95-96
- 6.1.1 章古臺洼陷95
- 6.1.2 七家子洼陷95
- 6.1.3 散都背斜95-96
- 6.1.4 柳樹斷階帶96
- 6.1.5 前辛斷裂構造帶96
- 6.2 有利勘探目標優(yōu)選96-101
- 6.2.1 碎屑巖油氣成藏規(guī)律分析96-99
- 6.2.2 火山巖油氣成藏規(guī)律分析99-100
- 6.2.3 有利勘探目標優(yōu)選100-101
- 6.3 鉆探部署101-108
- 6.3.1 設計白28井101-103
- 6.3.2 設計白29井103-105
- 6.3.3 設計強10井105-108
- 結論108-109
- 參考文獻109-112
- 作者簡介、發(fā)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錄112-113
- 致謝113-11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厚安;李寶芳;邵龍義;徐德斌;邵凱;周園園;;遼寧阜新盆地下白堊統(tǒng)沙海組沉積環(huán)境與聚煤規(guī)律[J];古地理學報;2011年05期
2 洪雪;趙洪偉;沙娟芳;;彰武斷陷沙海組碎屑巖儲層成巖作用及對儲層物性的影響[J];世界地質;2011年03期
3 朱志敏;韓軍;路愛平;羅麗萍;周家云;;阜新盆地白堊系沙海組煤層氣系統(tǒng)[J];沉積學報;2008年03期
4 何玉梅,張俊寶;阜新煤田東梁區(qū)沙海組煤成氣成藏條件分析[J];中國煤田地質;2001年04期
5 劉林玉,曲志浩,,葉儉;內蒙古科爾康油田沙海組儲集層的巖石學特征[J];西北地質科學;1997年01期
6 劉林玉,韓小琴,曲志浩,陳剛;張強凹陷沙海組碎屑巖儲層的非均質性[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6期
7 劉遠征;羅紅;劉欣;;阜新盆地沙海組三段淺層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成巖作用[J];地質找礦論叢;2008年01期
8 李思田;夏文臣;楊士恭;黃家福;吳沖龍;;阜新盆地晚中生代沙海組濁流沉積和相的空間關系[J];地質學報;1985年01期
9 王秀茹;路愛平;張欣宇;;阜新盆地含油氣地層特征[J];地層學雜志;2007年04期
10 趙忠英;王宇林;姜志剛;;阜新盆地艾友礦區(qū)沙海組沉積環(huán)境及聚煤規(guī)律[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6年S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馬靜;張強凹陷北部地區(qū)低孔滲儲層測井綜合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2 聶佳妮;張強凹陷油藏形成特征及勘探目標優(yōu)選[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3 呂濱;張強凹陷沙海組下段低滲砂巖儲層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4 汲恒旭;內蒙古強1區(qū)塊低滲砂巖儲層開發(fā)方案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5 楊冬霞;通遼—雙遼地區(qū)早期地質綜合評價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6 楊江;彰武盆地構造特征及油氣勘探潛力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張強凹陷油藏形成特征及勘探目標優(yōu)選
更多相關文章: 張強凹陷 碎屑巖 火山巖 油藏特征 控制因素 目標優(yōu)選
本文編號:5137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13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