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川中南部二疊系棲霞組層序及沉積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6-07 17:00

  本文關鍵詞:川中南部二疊系棲霞組層序及沉積特征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次論文研究區(qū)位于四川省中南部,目的層系為二疊系中統(tǒng)棲霞組。川中南部地區(qū)二疊系中統(tǒng)在早期鉆探中已經發(fā)現了良好儲層并獲得工業(yè)氣流,展示出了較大的勘探開發(fā)潛力。然而目前缺乏對該區(qū)棲霞組層序地層及沉積相的深入了解,制約了對該區(qū)棲霞組儲層發(fā)育分布規(guī)律及含氣性的整體認識。本次論文根據研究區(qū)目前勘探現狀,應用構造學、沉積學、層序地層學和地震地層學理論為指導依據,旨在進一步研究四川盆地中南部研究區(qū)內二疊系棲霞組巖石地層、沉積相及層序地層。通過測井、地震、薄片等資料建立川中南部研究區(qū)內二疊系三級層序地層格架,分析層序關鍵界面的地層沉積特征及其構造意義。最后在綜合層序地層、沉積相展布以及儲層薄片鑒定的基礎上,以體系域為單元研究二疊系棲霞組沉積相。四川盆地古生代為海相沉積,至三疊紀晚期才較為廣泛的開始陸相沉積,依據盆地構造沉積演化特點,通常將其演化劃分為前震旦紀,震旦紀-三疊紀中世,三疊紀晚世-白堊紀早世,白堊紀晚世-第四紀4個演化階段?刂拼ㄖ心喜康貐^(qū)二疊系中統(tǒng)沉積的構造運動是二疊紀前的柳江運動、云南運動和二疊紀中-晚世的東吳運動。柳江運動和云南運動形成了梁山組與下伏地層角度不整合,東吳運動形成茅口組與上覆龍?zhí)督M平行不整合。根據巖性、沉積特征、測井、地震等沉積相劃分標志,對研究區(qū)二疊系中統(tǒng)棲霞組進行了沉積相研究。研究區(qū)中二疊統(tǒng)棲霞組主要發(fā)育碳酸鹽巖緩坡沉積相,可細分為三類沉積亞相,包括淺水緩坡臺地、臺內灘、深水緩坡臺地。沉積序列自下而上由棲一B段發(fā)育的深水緩坡臺地沉積逐漸過渡為棲一A段-棲二段發(fā)育的淺水緩坡臺地沉積,臺內灘相對發(fā)育。綜合沉積相研究和區(qū)域構造運動分析,開展了地震層序界面標定,進行三級層序及其體系域界面的識別、追蹤和對比,建立研究區(qū)內二疊系中統(tǒng)三級層序地層格架,將研究區(qū)二疊系中統(tǒng)劃分為1個二級層序SSQ1(梁山組-棲霞組-茅口組,280~260Ma);將研究區(qū)梁山組、棲霞組劃分為一個三級層序,即SQ1(梁山組-棲霞組,278~268Ma)。識別出的層序界面包括造山角度不整合、侵蝕不整合。根據最大海泛面mfs1在SQ1內部劃分出低位體系域(SQ1-LST)、海侵體系域(SQ1-TST)和高位體系域(SQ1-HST)。在主干過井剖面研究基礎上,通過地震相刻畫加以單井沉積相為約束并轉換為沉積相,編制沉積相平面圖,揭示沉積相展布規(guī)律。根據海平面升降變化規(guī)律,總結出了3種沉積模式。構造運動、海平面升降是研究區(qū)二疊系中統(tǒng)二、三級層序及其內部體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構造運動形成梁山組底造山角度不整合界面和茅口組頂隆升平行不整合界面。海平面升降控制了三級層序旋回演替,因而控制了三級層序內部沉積相展布。
【關鍵詞】:川中南部地區(qū) 棲霞組 沉積相 層序地層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13;P534.4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9
  • 1.1 選題依據及目的意義10-11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11-15
  • 1.2.1 國外研究現狀11-13
  • 1.2.2 國內研究現狀13-15
  • 1.2.3 存在問題15
  • 1.3 主要研究內容15-16
  • 1.4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16-17
  • 1.4.1 研究思路16
  • 1.4.2 技術路線16-17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7-18
  • 1.6 主要成果與認識18-19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19-30
  • 2.1 研究區(qū)位置概況19-20
  • 2.2 地層簡介20-27
  • 2.2.1 地層劃分方案20-22
  • 2.2.2 棲霞組與上覆地層茅口組的劃分22-25
  • 2.2.3 棲霞組地層特征25-27
  • 2.3 盆地構造沉積演化27-28
  • 2.4 二疊紀棲霞期-茅口期沉積背景28-30
  • 第3章 沉積體系30-43
  • 3.1 沉積體系識別標志30-36
  • 3.1.1 巖性組合30-33
  • 3.1.2 測井相33-34
  • 3.1.3 地震相34-36
  • 3.2 沉積體系特征36-41
  • 3.2.1 淺水緩坡臺地37-38
  • 3.2.2 臺內灘38-39
  • 3.2.3 深水緩坡臺地39-41
  • 3.3 沉積序列41-43
  • 第4章 層序地層43-54
  • 4.1 層序界面及層序劃分43-49
  • 4.1.1 造山角度不整合(SSB1,(?-C)\ P_2l)46-47
  • 4.1.2 侵蝕不整合(SB1,P_(2q)\P_(2m))47-48
  • 4.1.3 初始海泛面ts148
  • 4.1.4 最大海泛面mfs148-49
  • 4.2 三級層序及其體系域特征49-52
  • 4.2.1 SQ1低位體系域(SQ1-LST,P_2l )50
  • 4.2.2 SQ1海侵體系域(SQ1-TST,P_(2q~(1B)))50
  • 4.2.3 SQ1高位體系域(SQ1-HST,P_(2q~(1A)) - P_(2q~2))50-52
  • 4.3 層序格架52-54
  • 第5章 層序格架內的沉積相展布54-61
  • 5.1 體系域地震相平面展布54
  • 5.2 地震相與沉積相轉換54-56
  • 5.3 層序沉積相平面展布56-58
  • 5.4 沉積模式58
  • 5.5 層序演化及其主控因素58-61
  • 結論61-63
  • 致謝63-64
  • 參考文獻64-67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學術成果6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建華;南京地區(qū)棲霞組的界線和化石分帶[J];地層學雜志;1978年01期

2 周建平;張遴信;;南京棲霞山棲霞組的(竹蜓)[J];古生物學報;1984年06期

3 王建華,唐毅;浙江桐廬冷塢棲霞組(竹蜓)類[J];微體古生物學報;1986年01期

4 王云慧;陳華成;;安徽南部棲霞組的(竹蜓)、珊瑚化石分帶[J];中國區(qū)域地質;1987年04期

5 顏佳新;;論華南棲霞組中的菊花石[J];巖相古地理;1992年01期

6 王德文;程廣芬;;寧鎮(zhèn)山脈孔山地區(qū)棲霞組底部之新觀察[J];地質論評;1963年03期

7 龍家榮;;黔南地區(qū)的棲霞組及其頂底界[J];中國區(qū)域地質;1985年05期

8 謝紹循;;有關龍巖市“人居板塊”小洋新城二疊系棲霞組灰?guī)r巖溶成因探討[J];西部探礦工程;2014年02期

9 施春華,黃秋,顏佳新;廣西來賓棲霞組缺氧沉積環(huán)境地球化學特征[J];地質地球化學;2001年04期

10 劉新宇;顏佳新;;華南地區(qū)二疊紀棲霞組燧石結核成因研究及其地質意義[J];沉積學報;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李雙應;;安徽巢湖棲霞組碳酸鹽巖斜坡沉積[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2 王興志;張帆;石新;曾德銘;宋章強;;龍門山前緣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白云巖成因研究[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3 魏國齊;楊威;李躍綱;朱永剛;金惠;張林;施振生;沈玨紅;;川西地區(qū)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沉積體系、儲層成因及展布[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陳思聰;川中南部二疊系棲霞組層序及沉積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2 李珂;川西北棲霞組沉積相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3 郭維;四川盆地西南部二疊系棲霞組沉積相及儲層特征[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4 程遙;川西北地區(qū)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白云巖儲層特征及儲層成因機制[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川中南部二疊系棲霞組層序及沉積特征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96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296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66f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