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嶺轉換帶構造演化特征及其與油氣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3-11-09 17:41
長沙嶺構造帶發(fā)育復雜斷塊—巖性油氣藏,受多期構造運動影響,斷裂發(fā)育、切割關系復雜,且斷裂發(fā)育帶地震資料成像品質較差,導致斷裂識別難度大、發(fā)育期次認識不清、成藏規(guī)律認識不系統(tǒng)。為此,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通過分析構造演化史精細解釋構造,分析斷裂期次和圈閉特征,研究構造控砂、斷裂與油氣運聚關系,明確了油氣富集規(guī)律。獲得以下認識:①長沙嶺轉換帶的斷裂主要形成于早白堊世拉張斷陷期的兩期伸展構造運動,早期為基底卷入伸展構造運動,主要發(fā)育西傾正斷層,晚期為蓋層滑脫伸展構造運動,主要發(fā)育東傾犁式正斷層,對早期斷層切割強烈。②早期西傾同沉積斷層形成多級斷階帶,控制沉積體系的平面展布;調節(jié)斷層控制形成"斷槽"、"斷梁"相間的古地貌;白堊系下溝組沉積時期,具有"斷槽輸砂、古地貌控砂"沉積特征。③早期西傾斷層對油氣主要起封堵、保存作用,晚期東傾斷層主要起運移、輸導作用,在兩期斷層共同控制作用下形成斷壘塊油氣藏,具有"構造控油、一塊一藏、高塊富集"的特點。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0 概況
1 長沙嶺地區(qū)構造演化特征
(1)斷陷早期的基底卷入伸展構造運動(K1c—K1g1)。
(2)斷陷晚期的蓋層滑脫伸展構造運動(K1z1)。
2 轉換帶構造演化對油氣的影響
2.1 構造演化對斷裂和圈閉的影響
2.2 構造演化對砂體分布的影響
2.3 構造演化對油氣生成和運移的影響
3 結論
本文編號:3861717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0 概況
1 長沙嶺地區(qū)構造演化特征
(1)斷陷早期的基底卷入伸展構造運動(K1c—K1g1)。
(2)斷陷晚期的蓋層滑脫伸展構造運動(K1z1)。
2 轉換帶構造演化對油氣的影響
2.1 構造演化對斷裂和圈閉的影響
2.2 構造演化對砂體分布的影響
2.3 構造演化對油氣生成和運移的影響
3 結論
本文編號:38617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86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