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X地區(qū)油藏分布規(guī)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6-10 10:59
為了研究鄂爾多斯盆地X地區(qū)油藏分布規(guī)律,以X地區(qū)長4+5、長6油藏為研究對象,在充分了解研究區(qū)主要勘探成果的基礎上,運用地質學、沉積巖石學、儲層綜合評價等學科知識與方法,對研究區(qū)進行儲層劃分與對比,分析了研究區(qū)儲層的構造特征、沉積特征和儲層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并總結研究區(qū)油藏分布規(guī)律和油藏分布控制因素,為下一步高效開發(fā)X地區(qū)油藏提供了地質依據(jù)。通過此次研究得到的結論有:(1)研究區(qū)呈現(xiàn)出東高西低單斜構造的構造特征。(2)研究區(qū)長61、長62段沉積期主要發(fā)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水下天然堤沉積微相;長4+52段除了發(fā)育水下分流河道之外還廣泛發(fā)育河口壩沉積微相。(3)研究區(qū)延長組長4+5長6儲層主要發(fā)育灰色細粒長石砂巖。根據(jù)本區(qū)儲層分類評價表認為:本區(qū)長4+5、長6儲層以IIIb和Ⅳa類儲層為主。(4)長4+5段油層主要發(fā)育在砂體較為穩(wěn)定的砂壩內;長6段油層處于砂體的頂部。長4+5段油藏的主控因素主要有:沉積相控油、儲層物性控油,長6段油藏的主控因素主要有:儲層類型因素控油、砂體發(fā)育控油、保存條件控油。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3.1 主要研究內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
2.1 區(qū)域地質概況
2.2 區(qū)域地層特征
2.3 地層劃分與對比
2.3.1 地層劃分與對比原則
2.3.2 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主要標志層
2.3.3 研究區(qū)主要標志層
2.4 地層劃分與對比結果
第三章 構造沉積特征
3.1 構造特征
3.2 區(qū)域沉積背景
3.3 沉積相研究
3.3.1 沉積相標志
3.3.2 單井沉積相
3.3.3 連井沉積相
3.3.4 沉積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儲層特征研究
4.1 巖石學特征
4.1.1 砂巖的礦物成分
4.1.2 砂巖的結構
4.2 儲層物性
4.2.1 孔隙度分布
4.2.2 滲透率分布
4.2.3 孔隙度和滲透率關系
4.2.4 孔隙度、滲透率影響因素
4.3 儲層的非均質性
4.3.1 層間非均質性
4.3.2 層內非均質性
4.3.3 儲集層的平面展布
4.4 成巖作用研究
4.4.1 主要成巖作用類型和成巖階段
4.4.2 孔隙結構特征及儲層分類
4.5 儲層分類評價
第五章 油藏分布規(guī)律研究
5.1 油藏特征
5.1.1 流體性質
5.1.2 壓力和溫度系統(tǒng)
5.2 油藏類型
5.3 油水分布特征
5.4 油藏分布規(guī)律與主控因素研究
5.4.1 油藏剖面分布特征
5.4.2 油藏平面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第六章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參加科研情況及獲得的學術成果
本文編號:3832758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3.1 主要研究內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
2.1 區(qū)域地質概況
2.2 區(qū)域地層特征
2.3 地層劃分與對比
2.3.1 地層劃分與對比原則
2.3.2 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主要標志層
2.3.3 研究區(qū)主要標志層
2.4 地層劃分與對比結果
第三章 構造沉積特征
3.1 構造特征
3.2 區(qū)域沉積背景
3.3 沉積相研究
3.3.1 沉積相標志
3.3.2 單井沉積相
3.3.3 連井沉積相
3.3.4 沉積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儲層特征研究
4.1 巖石學特征
4.1.1 砂巖的礦物成分
4.1.2 砂巖的結構
4.2 儲層物性
4.2.1 孔隙度分布
4.2.2 滲透率分布
4.2.3 孔隙度和滲透率關系
4.2.4 孔隙度、滲透率影響因素
4.3 儲層的非均質性
4.3.1 層間非均質性
4.3.2 層內非均質性
4.3.3 儲集層的平面展布
4.4 成巖作用研究
4.4.1 主要成巖作用類型和成巖階段
4.4.2 孔隙結構特征及儲層分類
4.5 儲層分類評價
第五章 油藏分布規(guī)律研究
5.1 油藏特征
5.1.1 流體性質
5.1.2 壓力和溫度系統(tǒng)
5.2 油藏類型
5.3 油水分布特征
5.4 油藏分布規(guī)律與主控因素研究
5.4.1 油藏剖面分布特征
5.4.2 油藏平面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第六章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參加科研情況及獲得的學術成果
本文編號:38327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83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