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Perdido帶上Wilcox組油藏富集模式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10-10 11:10
為了明確Perdido帶上Wilcox組油藏富集控制因素,以上Wilcox組油藏為研究對象,通過有效供烴范圍、油輸導方式、圈閉形成與生排烴期匹配關(guān)系及保存條件對比分析,探討了Perdido帶上Wilcox組油藏富集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認為,供烴區(qū)規(guī)模對油藏規(guī)模控制作用明顯;上Wilcox組油藏存在順源式、向源式和背源式3種垂向運移方式,其中,順源式和向源式運移有利于油藏富集;圈閉形成與生排烴期匹配較好的油藏,供烴充足,油藏規(guī)模大;保存是油藏富集的必要條件,遭受嚴重破壞的油藏規(guī)模小;建立了Perdido帶上Wilcox組3種油藏成藏模式,其中,"雙側(cè)供烴—順源輸導"和"單側(cè)供烴—向源輸導"有利于油藏富集,是該區(qū)尋找規(guī)模性油藏的有利模式。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1 區(qū)域地質(zhì)概況
2 上Wilcox組油藏基本特征
2.1 M1與M2油藏基本特征
2.2 N1油藏基本特征
2.3 T1油藏基本特征
3 油藏富集控制因素分析
3.1 烴源巖與生烴條件
3.2 輸導體系與運移方式
3.3 圈閉形成與生排烴期匹配
3.4 保存條件分析
4 成藏模式
5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墨西哥灣北部深水鹽盆Wilcox組油氣成藏條件及有利勘探方向[J]. 盧景美,李愛山,黃興文,嚴杰,張量,趙晨露,張彪,孔國英,王丹. 中國海上油氣. 2018(04)
[2]南海北部陸緣白云凹陷油氣富集規(guī)律及主控因素[J]. 米立軍,張忠濤,龐雄,劉軍,張博,趙慶,馮軒.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8(05)
[3]富油凹陷油氣分布有序性與富集差異性——以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東營凹陷為例[J]. 王永詩,郝雪峰,胡陽.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8(05)
[4]渤海海域遼中凹陷LD油田油源斷層運移能力定量評價及運移模式[J]. 田立新,王冰潔.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 2018(03)
[5]全球深水油氣勘探40年大發(fā)現(xiàn)及未來勘探前景[J]. 張功成,屈紅軍,趙沖,張鳳廉,趙釗.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7(10)
[6]尼日爾Termit裂谷型疊合盆地油氣成藏特征與主控因素[J]. 周立宏,蘇俊青,董曉偉,史卜慶,孫志華,錢茂路,樓達,劉愛平.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7(03)
[7]源外地層-巖性油氣藏成藏與富集高產(chǎn)主控因素[J]. 袁淑琴,董曉偉,周鳳春,饒敏,劉愛平,王喆. 石油學報. 2016(S2)
[8]反向斷裂下盤較順向斷裂上盤更易富集油氣機理的定量解釋[J]. 韋丹寧,付廣.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6(03)
[9]墨西哥灣深水油氣圈閉類型與成藏模式[J]. 趙陽,盧景美,劉學考. 海洋地質(zhì)前沿. 2016(04)
[10]墨西哥灣盆地鹽巖及鹽構(gòu)造對油氣控制作用[J]. 孫意博,王長城,施澤進.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5(20)
博士論文
[1]濟陽坳陷青東凹陷油氣成藏模式與富集主控因素[D]. 葛海霞.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7
[2]含油氣盆地斷裂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特征及其與油氣運聚的關(guān)系[D]. 陳偉.中國石油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斷層破碎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及油氣地質(zhì)意義[D]. 趙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015
[2]逆斷層輸導天然氣機制及輸導效率物理模擬[D]. 孫永河.大慶石油學院 2005
本文編號:3689513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1 區(qū)域地質(zhì)概況
2 上Wilcox組油藏基本特征
2.1 M1與M2油藏基本特征
2.2 N1油藏基本特征
2.3 T1油藏基本特征
3 油藏富集控制因素分析
3.1 烴源巖與生烴條件
3.2 輸導體系與運移方式
3.3 圈閉形成與生排烴期匹配
3.4 保存條件分析
4 成藏模式
5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墨西哥灣北部深水鹽盆Wilcox組油氣成藏條件及有利勘探方向[J]. 盧景美,李愛山,黃興文,嚴杰,張量,趙晨露,張彪,孔國英,王丹. 中國海上油氣. 2018(04)
[2]南海北部陸緣白云凹陷油氣富集規(guī)律及主控因素[J]. 米立軍,張忠濤,龐雄,劉軍,張博,趙慶,馮軒.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8(05)
[3]富油凹陷油氣分布有序性與富集差異性——以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東營凹陷為例[J]. 王永詩,郝雪峰,胡陽.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8(05)
[4]渤海海域遼中凹陷LD油田油源斷層運移能力定量評價及運移模式[J]. 田立新,王冰潔.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 2018(03)
[5]全球深水油氣勘探40年大發(fā)現(xiàn)及未來勘探前景[J]. 張功成,屈紅軍,趙沖,張鳳廉,趙釗.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7(10)
[6]尼日爾Termit裂谷型疊合盆地油氣成藏特征與主控因素[J]. 周立宏,蘇俊青,董曉偉,史卜慶,孫志華,錢茂路,樓達,劉愛平.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7(03)
[7]源外地層-巖性油氣藏成藏與富集高產(chǎn)主控因素[J]. 袁淑琴,董曉偉,周鳳春,饒敏,劉愛平,王喆. 石油學報. 2016(S2)
[8]反向斷裂下盤較順向斷裂上盤更易富集油氣機理的定量解釋[J]. 韋丹寧,付廣.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6(03)
[9]墨西哥灣深水油氣圈閉類型與成藏模式[J]. 趙陽,盧景美,劉學考. 海洋地質(zhì)前沿. 2016(04)
[10]墨西哥灣盆地鹽巖及鹽構(gòu)造對油氣控制作用[J]. 孫意博,王長城,施澤進.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5(20)
博士論文
[1]濟陽坳陷青東凹陷油氣成藏模式與富集主控因素[D]. 葛海霞.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7
[2]含油氣盆地斷裂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特征及其與油氣運聚的關(guān)系[D]. 陳偉.中國石油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斷層破碎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及油氣地質(zhì)意義[D]. 趙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015
[2]逆斷層輸導天然氣機制及輸導效率物理模擬[D]. 孫永河.大慶石油學院 2005
本文編號:36895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68951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