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北緣新生代沉積物源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1-15 21:34
確定盆地地層中碎屑物質(zhì)的來源是建立盆地系統(tǒng)動力學和討論周緣山脈造山過程的關(guān)鍵。柴達木盆地北部發(fā)育了巨厚的(6-8 km)新生代河湖相碎屑沉積,這些長序列的碎屑物質(zhì)過去通常認為是附近的柴北緣和南祁連山經(jīng)歷了長期的構(gòu)造剝蝕的產(chǎn)物。然而,最近新的物源研究主要基于古水流和碎屑鋯石U-Pb年齡分析,認為它們曾經(jīng)來自南部較遠的東昆侖山和祁曼塔格(分別距柴達木盆地北緣至少200公里和350公里)。該物源模式認為南部的東昆侖山和祁漫塔格在柴達木盆地新生代早期沉積(如路樂河組)期間就已經(jīng)開始大幅度的抬升,從而形成了重要的地形屏障。因此,路樂河組沉積的物源對理解青藏高原北部的隆升歷史具有重要的構(gòu)造意義。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對柴達木盆地路樂河組沉積巖進行了沉積學和古水流分析,并對柴達木盆地北部的中生代地層進行了碎屑鋯石U-Pb測年分析。結(jié)合已有的古水流、地震發(fā)射剖面資料,其結(jié)果共同表明雖然通過對比碎屑和基巖的鋯石U-Pb年齡分布特征不能確定源區(qū),但其他證據(jù)一致地表明北部毗鄰的柴北緣和南祁連山是路樂河組沉積的主要源區(qū)。此外,在通過對比碎屑沉積與基巖的鋯石U-Pb年齡分布特征來確定潛在的源區(qū)時,位于山前褶皺逆沖...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位置及柴北緣兩種不同的物源示意圖(北部源區(qū):柴北緣和南祁連山;南部源區(qū):東昆侖和祁曼塔格)
2.1 大地構(gòu)造背景西藏北部的特點是新生代發(fā)育的幾個最突出的構(gòu)造-地貌特征,包括祁連山,阿爾金脈,東昆侖山和柴達木盆地。這些山脈的平均海拔約 5000 米,最高峰超過 7000 米,而間的柴達木盆地的平均海拔約 2800 米,內(nèi)部地勢起伏較少(Yin et al., 2007)。這些山脈柴達木盆地之間的過渡帶是青藏高原內(nèi)地形前緣最廣泛(>500km)和地勢起伏最大(>2.的地區(qū)。柴達木盆地面積大約 12 萬平方公里,呈菱形狀,構(gòu)造上是以北邊的祁連山-南和柴達木北部逆沖斷裂帶,西邊的左旋阿爾金斷裂,南邊的東昆侖斷裂帶及東邊的右旋泉斷裂帶為界。柴北緣走向與柴達木盆地北部的逆沖斷層帶和南祁連山的區(qū)域走向平柴北緣至西向東分布著賽什騰山、綠梁山、錫鐵山、埃姆尼克山和歐龍布魯克山等次級脈。
11圖 2-2. 柴達木盆地及周圍山脈的鋯石 U-Pb 年齡數(shù)據(jù)和剖面構(gòu)造,(據(jù) Cheng et al.,2017)柴達木盆地和周圍山脈的地質(zhì)圖由 Bush et al.(2015)修改而來,有元古代—早古生代深成巖(A)和二疊紀—三疊成巖(B)的鋯石年齡。注,圖 2B 中疊加在第四紀未固結(jié)沉積物(白色)上的一些二疊紀—三疊紀年齡是基于鉆孔數(shù)據(jù)(Cheng et al., 2017)。 C:從東昆侖山向東北延伸至祁連山的剖面(a-b)示意圖。相關(guān)位置,請參見圖 2-2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Detrital apatite fission track constraints on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Evidence from Cenozoic strata in Lulehe section, Northern Qaidam Basin[J]. DU Ding-ding,ZHANG Cheng-jun,MUGHAL Muhammad Saleem,WANG Xiao-yu,BLAISE Dembele,GAO Jun-ping,MA Yuan,LUO Xin-r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8(03)
[2]柴達木盆地北緣侏羅紀沉積物源分析:地層序列及LA-ICP-MS年代學信息[J]. 錢濤,王宗秀,柳永清,劉少峰,高萬里,李王鵬,胡俊杰,李磊磊.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8(02)
[3]沉積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進展[J]. 彭治超,付星輝,劉俊超,張孫玄琦.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1)
[4]物源分析方法及其發(fā)展趨勢[J]. 劉騰,陳剛,徐小剛,康昱,閆楓. 西北地質(zhì). 2016(04)
[5]輕礦物物源分析研究進展[J]. 馬收先,孟慶任,曲永強. 巖石學報. 2014(02)
[6]中中新世南祁連山的構(gòu)造抬升——來自柴達木盆地大紅溝剖面的沉積證據(jù)[J]. 盧海建,王二七,孟愷. 地質(zhì)科學. 2014(01)
[7]柴達木盆地古近系路樂河組重礦物特征與物源分析[J]. 付玲,關(guān)平,趙為永,王牧,張英,盧靜文. 巖石學報. 2013(08)
[8]陸源沉積巖物源分析研究進展與發(fā)展趨勢[J]. 楊仁超,李進步,樊愛萍,宗敏,張濤. 沉積學報. 2013(01)
[9]同位素地質(zhì)年齡測定技術(shù)及應(yīng)用[J]. 陳文,萬渝生,李華芹,張宗清,戴橦謨,施澤恩,孫敬博. 地質(zhì)學報. 2011(11)
[10]柴達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重礦物物源分析[J]. 劉群明,陳開遠,王鍵,徐雷,滕飛啟,張培智. 現(xiàn)代地質(zhì). 2011(02)
博士論文
[1]沉積盆地的物源綜合研究[D]. 張妮.南京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497533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位置及柴北緣兩種不同的物源示意圖(北部源區(qū):柴北緣和南祁連山;南部源區(qū):東昆侖和祁曼塔格)
2.1 大地構(gòu)造背景西藏北部的特點是新生代發(fā)育的幾個最突出的構(gòu)造-地貌特征,包括祁連山,阿爾金脈,東昆侖山和柴達木盆地。這些山脈的平均海拔約 5000 米,最高峰超過 7000 米,而間的柴達木盆地的平均海拔約 2800 米,內(nèi)部地勢起伏較少(Yin et al., 2007)。這些山脈柴達木盆地之間的過渡帶是青藏高原內(nèi)地形前緣最廣泛(>500km)和地勢起伏最大(>2.的地區(qū)。柴達木盆地面積大約 12 萬平方公里,呈菱形狀,構(gòu)造上是以北邊的祁連山-南和柴達木北部逆沖斷裂帶,西邊的左旋阿爾金斷裂,南邊的東昆侖斷裂帶及東邊的右旋泉斷裂帶為界。柴北緣走向與柴達木盆地北部的逆沖斷層帶和南祁連山的區(qū)域走向平柴北緣至西向東分布著賽什騰山、綠梁山、錫鐵山、埃姆尼克山和歐龍布魯克山等次級脈。
11圖 2-2. 柴達木盆地及周圍山脈的鋯石 U-Pb 年齡數(shù)據(jù)和剖面構(gòu)造,(據(jù) Cheng et al.,2017)柴達木盆地和周圍山脈的地質(zhì)圖由 Bush et al.(2015)修改而來,有元古代—早古生代深成巖(A)和二疊紀—三疊成巖(B)的鋯石年齡。注,圖 2B 中疊加在第四紀未固結(jié)沉積物(白色)上的一些二疊紀—三疊紀年齡是基于鉆孔數(shù)據(jù)(Cheng et al., 2017)。 C:從東昆侖山向東北延伸至祁連山的剖面(a-b)示意圖。相關(guān)位置,請參見圖 2-2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Detrital apatite fission track constraints on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Evidence from Cenozoic strata in Lulehe section, Northern Qaidam Basin[J]. DU Ding-ding,ZHANG Cheng-jun,MUGHAL Muhammad Saleem,WANG Xiao-yu,BLAISE Dembele,GAO Jun-ping,MA Yuan,LUO Xin-r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8(03)
[2]柴達木盆地北緣侏羅紀沉積物源分析:地層序列及LA-ICP-MS年代學信息[J]. 錢濤,王宗秀,柳永清,劉少峰,高萬里,李王鵬,胡俊杰,李磊磊.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8(02)
[3]沉積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進展[J]. 彭治超,付星輝,劉俊超,張孫玄琦.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1)
[4]物源分析方法及其發(fā)展趨勢[J]. 劉騰,陳剛,徐小剛,康昱,閆楓. 西北地質(zhì). 2016(04)
[5]輕礦物物源分析研究進展[J]. 馬收先,孟慶任,曲永強. 巖石學報. 2014(02)
[6]中中新世南祁連山的構(gòu)造抬升——來自柴達木盆地大紅溝剖面的沉積證據(jù)[J]. 盧海建,王二七,孟愷. 地質(zhì)科學. 2014(01)
[7]柴達木盆地古近系路樂河組重礦物特征與物源分析[J]. 付玲,關(guān)平,趙為永,王牧,張英,盧靜文. 巖石學報. 2013(08)
[8]陸源沉積巖物源分析研究進展與發(fā)展趨勢[J]. 楊仁超,李進步,樊愛萍,宗敏,張濤. 沉積學報. 2013(01)
[9]同位素地質(zhì)年齡測定技術(shù)及應(yīng)用[J]. 陳文,萬渝生,李華芹,張宗清,戴橦謨,施澤恩,孫敬博. 地質(zhì)學報. 2011(11)
[10]柴達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重礦物物源分析[J]. 劉群明,陳開遠,王鍵,徐雷,滕飛啟,張培智. 現(xiàn)代地質(zhì). 2011(02)
博士論文
[1]沉積盆地的物源綜合研究[D]. 張妮.南京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4975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4975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