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莊-鄭莊區(qū)塊無煙煤儲層氣水賦存-運移-產(chǎn)出路徑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30 04:04
以樊莊-鄭莊區(qū)塊無煙煤儲層為研究對象,基于氣水滲透率測試及核磁共振成像試驗,對煤儲層氣水賦存-運移-產(chǎn)出路徑及其模式開展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孔徑<1μm的大孔和顯微裂隙中賦存的煤層水主要為不可流動水;外生裂隙、內(nèi)生裂隙與顯微裂隙共同組成了煤層水的運移和產(chǎn)出通道,并以裂口寬度>10μm的裂隙為主;微孔和中孔是煤層氣的主要賦存空間,中孔、顯微裂隙和內(nèi)生裂隙是煤層氣運移產(chǎn)出的主要通道,對煤層氣運移和產(chǎn)出至關重要;其中樊莊-鄭莊區(qū)塊煤儲層孔徑>0.5μm的孔隙和顯微裂隙發(fā)育程度相對較弱,制約了氣體產(chǎn)出效果。
【文章來源】:煤礦安全. 2020,51(10)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胡底礦樣品T2譜成像結(jié)果
2)煤層氣的賦存空間。前人研究表明,孔隙是煤中CH4的主要賦存空間[14-16]。雖然核磁共振實驗對孔徑<50 nm的孔隙分辨率較低,但由核磁共振結(jié)果仍可看出,測試樣品孔徑<50 nm的孔隙含量占優(yōu),且隨孔徑增大,含量呈減小趨勢,飽和水樣品核磁共振實驗孔徑分布特征如圖3。因此,測試樣品中含有大量孔徑<50 nm的微孔和中孔,為煤層氣儲集提供了充足的空間,CH4也主要賦存在這部分孔隙中。圖3 飽和水樣品核磁共振實驗孔徑分布特征
飽和水樣品核磁共振實驗孔徑分布特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煤層氣開發(fā)技術現(xiàn)狀與發(fā)展方向[J]. 徐鳳銀,肖芝華,陳東,閆霞,武男,李相方,苗亞楠. 煤炭科學技術. 2019(10)
[2]溫度/壓力對甲烷超臨界吸附能量參數(shù)的影響機制[J]. 吳雙,湯達禎,李松,李翔. 煤炭科學技術. 2019(09)
[3]甲烷在煤的微孔隙喉道通過性及其對解吸的影響機理[J]. 周動,劉志祥,馮增朝,沈永星. 煤炭學報. 2019(09)
[4]吸附–解吸狀態(tài)下煤層氣運移機制[J]. 劉永茜,張書林,舒龍勇. 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 2019(04)
[5]趙莊區(qū)塊地下水特征對煤層氣開發(fā)的影響分析[J]. 季長江,郝海金,郝春生,陳召英,信凱,楊昌永,常會珍. 煤炭科學技術. 2018(06)
[6]一種表征煤儲層壓力與流體飽和度關系的數(shù)學模型[J]. 孫政,李相方,徐兵祥,彭澤陽,孫逢瑞,張濤,馮東,陳宇. 中國科學:技術科學. 2018(05)
[7]裂縫應力敏感性對煤層氣井單相流段產(chǎn)水影響及排采對策[J]. 賈慧敏,胡秋嘉,劉忠,劉春春,喬茂坡,秦宇. 中國煤層氣. 2017(05)
[8]沁水盆地南部高階煤儲層氣水產(chǎn)出過程分析[J]. 劉世奇,桑樹勛,MA Jingsheng,楊延輝,王鑫,楊艷磊. 煤炭科學技術. 2017(09)
[9]準噶爾盆地深部煤層氣賦存狀態(tài)分析[J]. 孫斌,楊敏芳,楊青,田文廣,孫欽平,徐元崗,楊銀平. 煤炭學報. 2017(S1)
[10]我國煤層氣開發(fā)技術適應性及趨勢分析[J]. 劉小磊,吳財芳,秦勇,楊兆彪,李勇. 煤炭科學技術. 2016(10)
本文編號:3372021
【文章來源】:煤礦安全. 2020,51(10)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胡底礦樣品T2譜成像結(jié)果
2)煤層氣的賦存空間。前人研究表明,孔隙是煤中CH4的主要賦存空間[14-16]。雖然核磁共振實驗對孔徑<50 nm的孔隙分辨率較低,但由核磁共振結(jié)果仍可看出,測試樣品孔徑<50 nm的孔隙含量占優(yōu),且隨孔徑增大,含量呈減小趨勢,飽和水樣品核磁共振實驗孔徑分布特征如圖3。因此,測試樣品中含有大量孔徑<50 nm的微孔和中孔,為煤層氣儲集提供了充足的空間,CH4也主要賦存在這部分孔隙中。圖3 飽和水樣品核磁共振實驗孔徑分布特征
飽和水樣品核磁共振實驗孔徑分布特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煤層氣開發(fā)技術現(xiàn)狀與發(fā)展方向[J]. 徐鳳銀,肖芝華,陳東,閆霞,武男,李相方,苗亞楠. 煤炭科學技術. 2019(10)
[2]溫度/壓力對甲烷超臨界吸附能量參數(shù)的影響機制[J]. 吳雙,湯達禎,李松,李翔. 煤炭科學技術. 2019(09)
[3]甲烷在煤的微孔隙喉道通過性及其對解吸的影響機理[J]. 周動,劉志祥,馮增朝,沈永星. 煤炭學報. 2019(09)
[4]吸附–解吸狀態(tài)下煤層氣運移機制[J]. 劉永茜,張書林,舒龍勇. 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 2019(04)
[5]趙莊區(qū)塊地下水特征對煤層氣開發(fā)的影響分析[J]. 季長江,郝海金,郝春生,陳召英,信凱,楊昌永,常會珍. 煤炭科學技術. 2018(06)
[6]一種表征煤儲層壓力與流體飽和度關系的數(shù)學模型[J]. 孫政,李相方,徐兵祥,彭澤陽,孫逢瑞,張濤,馮東,陳宇. 中國科學:技術科學. 2018(05)
[7]裂縫應力敏感性對煤層氣井單相流段產(chǎn)水影響及排采對策[J]. 賈慧敏,胡秋嘉,劉忠,劉春春,喬茂坡,秦宇. 中國煤層氣. 2017(05)
[8]沁水盆地南部高階煤儲層氣水產(chǎn)出過程分析[J]. 劉世奇,桑樹勛,MA Jingsheng,楊延輝,王鑫,楊艷磊. 煤炭科學技術. 2017(09)
[9]準噶爾盆地深部煤層氣賦存狀態(tài)分析[J]. 孫斌,楊敏芳,楊青,田文廣,孫欽平,徐元崗,楊銀平. 煤炭學報. 2017(S1)
[10]我國煤層氣開發(fā)技術適應性及趨勢分析[J]. 劉小磊,吳財芳,秦勇,楊兆彪,李勇. 煤炭科學技術. 2016(10)
本文編號:33720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7202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