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天環(huán)北段奧陶系克里摩里組沉積微相及儲層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28 20:32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克里摩里組是鄂爾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重要的勘探接替領域,對其沉積儲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勘探意義。論文主要依據野外露頭剖面觀察、鉆井取心及巖石薄片觀察、巖礦測試分析資料,同時結合地震、測井、錄井及測試相關資料,對鄂爾多斯盆地天環(huán)北段奧陶系克里摩里組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層段劃分,系統(tǒng)總結了發(fā)育的主要沉積微相類型,建立了相應的沉積相模式;并在儲層特征及成因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儲層發(fā)育的主控因素。論文認為克里摩里組由下向上可分為三段,沉積相主要發(fā)育開闊臺地相、臺地邊緣相、斜坡相、深水陸棚相和深水盆地相。論文針對每一段進行了詳細的沉積相劃分,有助于接下來儲層的研究,也有助于研究區(qū)目的層段的進一步勘探開發(fā)。論文總結認為克里摩里組主要發(fā)育巖溶縫洞型和白云巖晶間(溶)孔型兩種儲層。巖溶縫洞型儲層主要受巖溶作用控制,主要分布在位于斜坡相和臺地邊緣相帶內的巖溶斜坡上;白云巖儲層主要受沉積相和埋藏白云巖化控制,主要分布于顆粒灘帶和斷裂發(fā)育區(qū)。儲層特征及儲層分布主控因素的分析是進一步進行儲層預測的基礎,對接下來的勘探開發(fā)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性作用。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9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第 1 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第 1 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域構造特征區(qū)為古祁連海海域,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部,中央古隆起西側和西緣沖斷帶北部兩個構造單元(圖 1.1)。北西方向為阿拉善盟古陸其構造—沉積演化受多期次拉張、閉合的秦-祁褶皺帶和蒙海槽和鄂爾多斯地塊的共同影響,不同時期的建造與改造反為復雜。
- 10 -圖 1.2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地層劃分及對比[16]1.2 Ordovician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mparison in the Ord:原稱三道坎層,后于 1954 年由盧衍豪改稱三道坎組行不整合接觸,正層型主要發(fā)育巖性為淺灰色石英砂巖互層。中、下部夾有數層生物碎屑灰?guī)r,產頭足類及牙:原稱桌子山灰?guī)r,后于 1959 年由穆恩之改稱桌子山組整合接觸,同上覆克里摩里組也是整合接觸,該組發(fā)有部分含泥質或硅質結核,局部發(fā)育瘤狀構造,可見牙[31]。組:原稱克里摩里石灰?guī)r?死锬锝M同上覆烏拉力克合接觸,主要發(fā)育巖性為黑灰-淺灰色薄層灰?guī)r,夾黑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標準微相類型在碳酸鹽巖微相及沉積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以塔西南玉北地區(qū)奧陶系為例[J]. 黃臣軍,劉格云,劉紅光,蔣海軍,郭榮濤. 沉積學報. 2017(06)
[2]鄂爾多斯盆地西部奧陶系海相碳酸鹽巖地質特征與成藏模式研究[J]. 張道鋒,劉新社,高星,崔子岳,閆小雄.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6(01)
[3]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紀馬家溝期巖相古地理演化與成鉀意義[J]. 張永生,邢恩袁,王卓卓,鄭綿平,施立志,蘇奎,桂寶玲,吳素娟,蔣蘇揚,朱常偉. 地質學報. 2015(11)
[4]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層序地層格架[J]. 郭彥如,趙振宇,徐旺林,史曉穎,高建榮,包洪平,劉俊榜,張延玲,張月巧. 沉積學報. 2014(01)
[5]鄂爾多斯西部地區(qū)中—晚奧陶世克里摩里期—烏拉力克期巖相古地理[J]. 馬占榮,白海峰,劉寶憲,王紅偉,陳調勝. 古地理學報. 2013(06)
[6]常規(guī)測井資料定量解釋碳酸鹽巖微相——以伊拉克北Rumaila油田Mishrif組為例[J]. 王玉璽,田昌炳,高計縣,張學豐,劉建強,田澤普,宋新民,劉波. 石油學報. 2013 (06)
[7]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紀層序巖相古地理[J]. 郭彥如,趙振宇,付金華,徐旺林,史曉穎,孫六一,高建榮,張延玲,張月巧,劉俊榜,劉虹. 石油學報. 2012(S2)
[8]鄂爾多斯地區(qū)早古生代巖相古地理[J]. 李文厚,陳強,李智超,王若谷,王妍,馬瑤. 古地理學報. 2012(01)
[9]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地區(qū)奧陶系巖溶縫洞型儲層發(fā)育特征及有利目標區(qū)分析[J]. 王紅偉,劉寶憲,畢明波,馬占榮,李磊,李燕. 現代地質. 2011(05)
[10]海相碳酸鹽巖優(yōu)質儲層形成機理與分布預測[J]. 何治亮,魏修成,錢一雄,鮑征宇,范明,焦存禮,彭守濤,陳冬.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1(04)
博士論文
[1]鄂爾多斯地塊早古生代盆地演化與物質聚集規(guī)律[D]. 陳安清.成都理工大學 2010
[2]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沉積演化與下古生界天然氣聚集關系研究[D]. 黨犇.西北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鄂爾多斯盆地天環(huán)凹陷北段奧陶系桌子山組白云巖形成機理[D]. 呼尚才.成都理工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369198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9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圖
第 1 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第 1 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域構造特征區(qū)為古祁連海海域,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部,中央古隆起西側和西緣沖斷帶北部兩個構造單元(圖 1.1)。北西方向為阿拉善盟古陸其構造—沉積演化受多期次拉張、閉合的秦-祁褶皺帶和蒙海槽和鄂爾多斯地塊的共同影響,不同時期的建造與改造反為復雜。
- 10 -圖 1.2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地層劃分及對比[16]1.2 Ordovician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mparison in the Ord:原稱三道坎層,后于 1954 年由盧衍豪改稱三道坎組行不整合接觸,正層型主要發(fā)育巖性為淺灰色石英砂巖互層。中、下部夾有數層生物碎屑灰?guī)r,產頭足類及牙:原稱桌子山灰?guī)r,后于 1959 年由穆恩之改稱桌子山組整合接觸,同上覆克里摩里組也是整合接觸,該組發(fā)有部分含泥質或硅質結核,局部發(fā)育瘤狀構造,可見牙[31]。組:原稱克里摩里石灰?guī)r?死锬锝M同上覆烏拉力克合接觸,主要發(fā)育巖性為黑灰-淺灰色薄層灰?guī)r,夾黑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標準微相類型在碳酸鹽巖微相及沉積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以塔西南玉北地區(qū)奧陶系為例[J]. 黃臣軍,劉格云,劉紅光,蔣海軍,郭榮濤. 沉積學報. 2017(06)
[2]鄂爾多斯盆地西部奧陶系海相碳酸鹽巖地質特征與成藏模式研究[J]. 張道鋒,劉新社,高星,崔子岳,閆小雄.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6(01)
[3]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紀馬家溝期巖相古地理演化與成鉀意義[J]. 張永生,邢恩袁,王卓卓,鄭綿平,施立志,蘇奎,桂寶玲,吳素娟,蔣蘇揚,朱常偉. 地質學報. 2015(11)
[4]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層序地層格架[J]. 郭彥如,趙振宇,徐旺林,史曉穎,高建榮,包洪平,劉俊榜,張延玲,張月巧. 沉積學報. 2014(01)
[5]鄂爾多斯西部地區(qū)中—晚奧陶世克里摩里期—烏拉力克期巖相古地理[J]. 馬占榮,白海峰,劉寶憲,王紅偉,陳調勝. 古地理學報. 2013(06)
[6]常規(guī)測井資料定量解釋碳酸鹽巖微相——以伊拉克北Rumaila油田Mishrif組為例[J]. 王玉璽,田昌炳,高計縣,張學豐,劉建強,田澤普,宋新民,劉波. 石油學報. 2013 (06)
[7]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紀層序巖相古地理[J]. 郭彥如,趙振宇,付金華,徐旺林,史曉穎,孫六一,高建榮,張延玲,張月巧,劉俊榜,劉虹. 石油學報. 2012(S2)
[8]鄂爾多斯地區(qū)早古生代巖相古地理[J]. 李文厚,陳強,李智超,王若谷,王妍,馬瑤. 古地理學報. 2012(01)
[9]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地區(qū)奧陶系巖溶縫洞型儲層發(fā)育特征及有利目標區(qū)分析[J]. 王紅偉,劉寶憲,畢明波,馬占榮,李磊,李燕. 現代地質. 2011(05)
[10]海相碳酸鹽巖優(yōu)質儲層形成機理與分布預測[J]. 何治亮,魏修成,錢一雄,鮑征宇,范明,焦存禮,彭守濤,陳冬.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1(04)
博士論文
[1]鄂爾多斯地塊早古生代盆地演化與物質聚集規(guī)律[D]. 陳安清.成都理工大學 2010
[2]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沉積演化與下古生界天然氣聚集關系研究[D]. 黨犇.西北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鄂爾多斯盆地天環(huán)凹陷北段奧陶系桌子山組白云巖形成機理[D]. 呼尚才.成都理工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3691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6919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