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南岸二郎劍—黑馬河地區(qū)源-匯體系特征及控制因素
發(fā)布時間:2021-07-10 14:44
通過野外觀察、粒度和遙感資料的綜合分析,詳盡描述了青海湖二郎劍—黑馬河地區(qū)從物源區(qū)到沉積區(qū)的地表沉積動力過程。青海湖南岸現(xiàn)代前濱亞相的湖灘沉積分為灘脊、灘脊間、灘后席狀砂和灘后潟湖。以現(xiàn)代濱岸相的研究為基礎,結合兩個典型剖面,深入分析單一期次和多期次湖灘的沉積特征,建立了多期次湖灘的沉積演化模式,并對比分析古今濱岸相的沉積特征。青海湖南岸源-匯沉積體系的控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物源區(qū)的巖性特征、水系、植被類型和覆蓋度、風場、波浪、湖流、湖平面升降等。山地地貌影響著水系分布、區(qū)域風場和沉積物搬運距離,湖底地貌影響著湖流的環(huán)流方向。被侵蝕和搬運的沉積物類型取決于物源區(qū)的巖性特征。植被類型和覆蓋度決定著物源區(qū)沉積物的穩(wěn)定性。水系的徑流量和沉積物的供給類型及季節(jié)性的氣候變化影響著沉積物搬運過程。區(qū)域上的風場特征與降雨量存在著密切關聯(lián),從而間接影響植被類型和覆蓋度。波浪控制著單期灘體的形成。湖平面升降影響著可容納空間的變化,從而控制著多期灘體的形成。青海湖南岸二郎劍—黑馬河地區(qū)現(xiàn)代沉積體系的形成與展布除了受源-匯體系控制,還與風向和風力有關,具有明顯的強物源、背風的特征,表現(xiàn)為強物源背風體系。
【文章來源】:石油學報. 2020,41(07)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shù)】:14 頁
【部分圖文】:
青海南山—沖積扇—扇三角洲/濱岸沉積體系的地理位置
沖積扇扇根剖面特征
扇三角洲平原是扇三角洲的陸地部分,可劃分為辮狀分流河道和漫灘沼澤。在觀察點N2發(fā)現(xiàn)分流河道具有辮狀河流的沉積特征,大量礫石分布在河道中部[圖3(a)]。礫石直徑為3~20 cm,巖性為雜砂巖和花崗巖等,磨圓度多呈次棱角狀,分選較差[圖3(b)]。辮狀河分流河道多水流較小。物源主要來自青海南山,具有明顯的近源堆積的特點。泛濫平原發(fā)育于辮狀分流河道之間的地帶。漫灘沼澤多發(fā)育在扇三角洲平原靠近湖泊的低洼地區(qū)。由于細粒物質供給不充足,漫灘沼澤發(fā)育不完全,面積較小[圖3(c)]。2.3 全新世濱岸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墨西哥Burgos盆地Perdido構造帶Wilcox組源-匯體系及勘探前景[J]. 梁建設,黃興文,蔡文杰,王穎,陳亮,張義娜. 石油學報. 2019(12)
[2]青海湖湖灘巖的巖石學特征及其形成機制[J]. 陳驥,姜在興,張萬益,劉超,許文茂. 湖泊科學. 2019(06)
[3]青海湖濱岸帶湖灘巖膠結物中發(fā)現(xiàn)微生物[J]. 陳驥,張萬益,羅曉玲,姜在興,劉超. 中國地質. 2019(05)
[4]新疆博斯騰湖北緣現(xiàn)代沖積扇與扇三角洲平原分支河流體系的沉積特征與意義[J]. 石雨昕,高志勇,周川閩,翟弈程,樊小容,馮佳睿. 石油學報. 2019(05)
[5]“源-匯”沉積體系主導下的現(xiàn)代風成相發(fā)育模式探討:以青海湖東岸為例[J]. 陳驥,姜在興,張萬益,劉超,許文茂. 中國沙漠. 2018(05)
[6]“源-匯”體系主導下的障壁濱岸沉積體系發(fā)育模式——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為例[J]. 陳驥,姜在興,劉超,許文茂. 巖性油氣藏. 2018(03)
[7]青海湖近岸現(xiàn)代沉積灘壩主要類型及沉積特征[J]. 韓元紅,郝樂偉,王琪,陸建林,朱建輝,羅厚勇. 古地理學報. 2016(05)
[8]“源-匯”體系主導下的斷陷湖盆陡坡帶扇三角洲發(fā)育模式探討:以蘇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為例[J]. 吳冬,朱筱敏,劉常妮,李雨彤. 高校地質學報. 2015(04)
[9]灘壩沉積研究進展綜述[J]. 姜在興,王俊輝,張元福. 古地理學報. 2015(04)
[10]陸相斷陷盆地源-匯時空耦合控砂原理:基本思想、概念體系及控砂模式[J]. 徐長貴. 中國海上油氣. 2013(04)
博士論文
[1]青海湖現(xiàn)代沉積體系研究[D]. 陳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
本文編號:3276112
【文章來源】:石油學報. 2020,41(07)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shù)】:14 頁
【部分圖文】:
青海南山—沖積扇—扇三角洲/濱岸沉積體系的地理位置
沖積扇扇根剖面特征
扇三角洲平原是扇三角洲的陸地部分,可劃分為辮狀分流河道和漫灘沼澤。在觀察點N2發(fā)現(xiàn)分流河道具有辮狀河流的沉積特征,大量礫石分布在河道中部[圖3(a)]。礫石直徑為3~20 cm,巖性為雜砂巖和花崗巖等,磨圓度多呈次棱角狀,分選較差[圖3(b)]。辮狀河分流河道多水流較小。物源主要來自青海南山,具有明顯的近源堆積的特點。泛濫平原發(fā)育于辮狀分流河道之間的地帶。漫灘沼澤多發(fā)育在扇三角洲平原靠近湖泊的低洼地區(qū)。由于細粒物質供給不充足,漫灘沼澤發(fā)育不完全,面積較小[圖3(c)]。2.3 全新世濱岸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墨西哥Burgos盆地Perdido構造帶Wilcox組源-匯體系及勘探前景[J]. 梁建設,黃興文,蔡文杰,王穎,陳亮,張義娜. 石油學報. 2019(12)
[2]青海湖湖灘巖的巖石學特征及其形成機制[J]. 陳驥,姜在興,張萬益,劉超,許文茂. 湖泊科學. 2019(06)
[3]青海湖濱岸帶湖灘巖膠結物中發(fā)現(xiàn)微生物[J]. 陳驥,張萬益,羅曉玲,姜在興,劉超. 中國地質. 2019(05)
[4]新疆博斯騰湖北緣現(xiàn)代沖積扇與扇三角洲平原分支河流體系的沉積特征與意義[J]. 石雨昕,高志勇,周川閩,翟弈程,樊小容,馮佳睿. 石油學報. 2019(05)
[5]“源-匯”沉積體系主導下的現(xiàn)代風成相發(fā)育模式探討:以青海湖東岸為例[J]. 陳驥,姜在興,張萬益,劉超,許文茂. 中國沙漠. 2018(05)
[6]“源-匯”體系主導下的障壁濱岸沉積體系發(fā)育模式——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為例[J]. 陳驥,姜在興,劉超,許文茂. 巖性油氣藏. 2018(03)
[7]青海湖近岸現(xiàn)代沉積灘壩主要類型及沉積特征[J]. 韓元紅,郝樂偉,王琪,陸建林,朱建輝,羅厚勇. 古地理學報. 2016(05)
[8]“源-匯”體系主導下的斷陷湖盆陡坡帶扇三角洲發(fā)育模式探討:以蘇丹Muglad盆地Fula凹陷為例[J]. 吳冬,朱筱敏,劉常妮,李雨彤. 高校地質學報. 2015(04)
[9]灘壩沉積研究進展綜述[J]. 姜在興,王俊輝,張元福. 古地理學報. 2015(04)
[10]陸相斷陷盆地源-匯時空耦合控砂原理:基本思想、概念體系及控砂模式[J]. 徐長貴. 中國海上油氣. 2013(04)
博士論文
[1]青海湖現(xiàn)代沉積體系研究[D]. 陳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
本文編號:32761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7611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