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流體控制元件的沖蝕分析及改進設計
本文關鍵詞:高壓流體控制元件的沖蝕分析及改進設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石油儲備資源越來越少,開采難度不斷增加。在壓裂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活動彎頭等管件因沖蝕破壞而產(chǎn)生的刺裂、爆裂等質(zhì)量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產(chǎn)品的強度和沖擊韌性不足。所以本文針對目前高壓流體元件在使用中所存在的問題,對具有代表性的活動彎頭進行了沖蝕分析及結構的改進設計。本文總結了目前比較有說服力的幾種沖蝕磨損理論,并分析了各自的優(yōu)缺點及適用范圍。結合壓裂管匯的實際工況,確立了受液固兩相流沖蝕的活動彎頭的沖蝕磨損機制。歸納了影響活動彎頭沖蝕率的主要因素,可分為四個方面:(1)顆粒性質(zhì):包括粒子的密度、形狀因子、大小、破碎性等;(2)靶材因素:包括材料的成分、力學性能和組織結構等;(3)流體因素:包括流速、顆粒質(zhì)量流量、粘度等;(4)環(huán)境因素:包括溫度、壓力及介質(zhì)的性質(zhì)等。并詳細介紹了各因素對沖蝕磨損的影響規(guī)律。本文根據(jù)高壓活動彎頭受沖蝕作用的特點,建立了液固兩相流的CFD數(shù)學模型。包括基本控制方程、湍流模型、離散相模型和沖蝕計算模型。基本控制方程主要包括三個守恒方程,即質(zhì)量、動量和能量守恒方程;FLUENT軟件中的比較常用的湍流模型主要有兩大類:k-s模型和k-ω模型。根據(jù)各湍流模型的特點及適用范圍,本文所研究的高壓活動彎頭的沖蝕分析是液固兩相流,屬于湍流流場,所以主要采用標準k-ε模型,并進行相關處理。本文對活動彎頭的沖蝕分析屬于含少量顆粒的湍流流動,所以采用離散相模型。離散相模型可以直接對顆粒進行跟蹤,可以分析出粒子間的受力狀況,以及離散相與連續(xù)相之間的相互作用。本文沖蝕模型采用FLUENT軟件中提供的沖蝕模型。該理論認為沖蝕率的大小與材料、顆粒的質(zhì)量流量、沖擊角度及沖擊速度相關。本文通過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分析了壓裂液對活動彎頭的沖蝕作用,以及各種因素對彎頭沖蝕規(guī)律的影響。分別從彎頭角度、流速、顆粒的質(zhì)量流量、沖蝕角度、顆粒直徑、顆粒密度、彎徑比、液體粘度以及顆粒形狀因子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彎頭的外弧內(nèi)壁是受沖蝕作用最嚴重的區(qū)域;隨著彎頭角度的逐漸增大,最大沖蝕率逐漸減小,沖蝕面積往出口方向發(fā)展;在流速一定時,最大沖蝕率位于彎管65°~75°附近,與已有文獻結論一致;彎頭的最大沖蝕率隨著流速的增加呈指數(shù)增加,符合關系式ε=K·v”;彎頭的最大沖蝕率隨著粒徑、顆粒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隨著彎徑比、液體粘度的增加而減小;顆粒形狀因子對沖蝕率也有影響,形狀因子越小,即顆粒越尖銳,沖蝕率越大。本文根據(jù)沖蝕分析的結果和活動彎頭在使用中出現(xiàn)的破壞形式對彎頭的壁厚和滾道部位進行了結構的改進設計。(1)對壁厚的改進:將GB 50253-2003輸油管道與ASME B31.1-2004壓力管道彎頭的壁厚設計方法進行了對比,根據(jù)環(huán)向應力分布圖可知,ASME B31.1-2004的設計公式比較合理。最終將管體壁厚由等徑截面改為不等徑截面,在滿足內(nèi)壁受力的條件下,適當?shù)卦黾油獗诤?從而增加彎頭部分的使用壽命;(2)對滾道部位結構的改進設計:在常規(guī)等徑直面滾道結構的基礎上設計了三種結構,即改進的兩臺階不等徑滾道結構、改進的兩臺階等徑滾道結構、改進的三臺階不等徑滾道結構,并通過ANSYS軟件對這四種不同結構的彎頭進行了應力分析,對比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改進的三臺階不等徑滾道結構受力情況最好,改善了連接部分的受力狀態(tài),最大應力與常規(guī)結構相比減小了33%,從而提高了活動彎頭的強度。本文通過CFD數(shù)值模擬,分析了活動彎頭在不同壓裂工況下的沖蝕磨損機理,研究結果對于豐富沖蝕磨損機理、理解材料沖蝕規(guī)律、改善管匯的安全運行狀況,提高設備的安全可靠性、指導壓裂過程等具有巨大的理論意義和工程意義。另外,根據(jù)對高壓流體控制元件沖蝕分析,進而對活動彎頭進行了結構的改進,改善了受力狀況,大幅提高了活動彎頭的強度,從而延長了其使用壽命。
【關鍵詞】:活動彎頭 沖蝕分析 影響因素 結構改進
【學位授予單位】:長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E937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緒論10-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0-11
- 1.2 國內(nèi)外沖蝕磨損研究現(xiàn)狀11-17
- 1.3 本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17-18
- 第2章 沖蝕磨損概述18-27
- 2.1 沖蝕磨損理論18-22
- 2.2 影響沖蝕磨損的因素22-25
- 2.3 本章小結25-27
- 第3章 液固兩相流CFD數(shù)學模型27-35
- 3.1 基本控制方程27-28
- 3.2 湍流模型28-30
- 3.3 離散相模型30-33
- 3.4 沖蝕計算模型33-34
- 3.5 本章小結34-35
- 第4章 管道內(nèi)液固兩相流的沖蝕分析35-62
- 4.1 高壓活動彎頭的沖蝕分析35-44
- 4.2 不同角度彎頭的沖蝕分析44-46
- 4.3 各因素對沖蝕率的影響46-61
- 4.4 本章小結61-62
- 第5章 活動彎頭結構的改進設計62-85
- 5.1 彎頭部位結構的改進設計62-69
- 5.2 彈道部位結構的改進設計69-84
- 5.3 本章小結84-85
- 第6章 總結與展望85-88
-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85-86
- 6.2 本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86
- 6.3 不足與展望86-88
- 致謝88-89
- 參考文獻89-93
- 個人簡介93-9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躍雷;侯君;;含水高溫高壓流體的物理特性和流變特性[J];國外油田工程;2006年11期
2 余強;尤國平;龐希順;孫洪義;;雙U型管式高溫高壓流體密度傳感器[J];測井技術;2011年05期
3 ;中科院寧波成功研制高壓流體(發(fā)泡)計量注入系統(tǒng)[J];塑料科技;2011年10期
4 ;我國成功研制高壓流體(發(fā)泡)計量注入系統(tǒng)[J];機械;2011年10期
5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榮華;胡書敏;張雪彤;王勇;;地球深部高溫高壓流體實驗和原位探測方法、技術及應用[A];“十五”重要地質(zhì)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四——“十五”地質(zhì)行業(yè)重要地質(zhì)科技成果資料匯編[C];2006年
2 張榮華;胡書敏;張雪彤;王勇;丁昌明;許愛忠;顧永泉;張立中;龔慶杰;蘇艷豐;;地球深部高溫高壓流體實驗(裝置)和原位探測方法、技術及應用[A];“十五”重要地質(zhì)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二——“十五”地質(zhì)行業(yè)獲獎成果資料匯編[C];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左彩靈;高壓流體控制元件的沖蝕分析及改進設計[D];長江大學;2016年
2 劉春城;高壓管匯破損預測技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0年
本文關鍵詞:高壓流體控制元件的沖蝕分析及改進設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74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