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延長組長8油層組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
發(fā)布時間:2021-07-06 06:23
通過研究區(qū)內(nèi)大量巖心鑄體薄片及物性資料分析,對姬塬地區(qū)長8段的沉積特征、巖石學特征、孔隙類型、微觀孔隙結構特征及成巖作用進行研究,并分析影響儲層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后可知,研究區(qū)長8儲層發(fā)育湖泊、三角洲沉積,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砂體是主要的儲集體;巖石類型主要為細、中粒巖屑長石砂巖及長石巖屑砂巖,具有成分成熟度較低、結構成熟度一般的特點;粒間孔及長石溶孔是主要的儲集空間,孔喉分布為偏小孔細喉型,且分選性差,非均質性強。砂巖孔隙度平均為9.448%,滲透率平均為0.685×10-3μm2,為特低滲儲層。研究后認為,研究區(qū)儲層特征主要受到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的影響,其中沉積相帶在宏觀上控制了儲層的發(fā)育條件及分布;壓實作用、膠結作用是造成孔隙度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溶蝕作用則改善了儲層的物性。
【文章來源】: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5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姬塬地區(qū)長8儲層砂巖組分
晚三疊世延長期,鄂爾多斯盆地主要發(fā)育一套完整的河流—湖泊陸源碎屑巖沉積,自下而上可劃分為10個油層組。長10—長7期為湖進期,湖岸線迅速向外推移,長7期湖盆發(fā)育至鼎盛階段,深水沉積廣泛分布于黃陵、富縣、吳起、定邊、環(huán)縣、長武、旬邑等地區(qū),廣泛發(fā)育的深湖相泥巖構成了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生油巖;長6—長4+5期,湖盆經(jīng)歷短暫的湖泛后隨即進入衰退萎縮階段,直至逐漸消亡。研究區(qū)在長8期處于湖盆擴張期,盆地基底繼續(xù)沉降,向南東敞開,為典型的淺水三角洲[2-5](見圖1)。姬塬地區(qū)位于鄂爾多斯盆地中西部,橫跨伊陜斜坡和天環(huán)拗陷兩個構造單元,受東北、西北及西南3個方向的物源影響[2-3]。長82期,盡管南部秦嶺造山帶開始隆升,但西南緣構造帶尚未進入活動期,姬塬地區(qū)的構造環(huán)境較為穩(wěn)定。長81期,由于秦嶺隆升造成基底抬升,湖岸線向半深湖推進,水體逐漸變淺[6]。長8油層組是研究區(qū)預測儲量的主力油層,勘探潛力較大。儲集條件不同,油田開發(fā)方案和開發(fā)效果存在明顯差異[4],因而對儲層開展深入研究,有利于科學地指導勘探開發(fā)實踐。2 沉積特征及砂體展布
受河湖共同影響,研究區(qū)長8油層組為曲流河三角洲前緣亞相和湖泊相,主要發(fā)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間灣等沉積微相。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為褐色油斑細砂巖、淺灰色細砂巖,發(fā)育平行層理、板狀及槽狀交錯層理,該微相發(fā)育的砂體是研究區(qū)的主要儲集體。分流間灣為灰色泥質粉砂巖、深灰色及黑色碳質泥巖,多以夾層或薄層透鏡狀產(chǎn)出,巖心中可見水平層理及透鏡狀層理,發(fā)育大量植物莖干化石。從巖性柱狀圖上可以看出,自然電位曲線為多個鐘形曲線的疊合,自然伽馬曲線呈齒狀,二者均呈現(xiàn)較高的峰值,反映了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和分流間灣粉砂質、泥質在垂向上相互疊置(見圖2)。研究區(qū)長8油層組分流河道寬為4~23 km,砂體厚度4~20 m,砂地比為6.7%~89%,平均36.8%?傮w來看,砂體發(fā)育主要受河道制約,呈北西—南東及北東—南西向展布,主河道部位砂體較厚,向兩側變薄。河道砂體在向前推進的過程中頻繁分流交匯,兩支次級砂體在研究區(qū)中部的王盤山—小澗子一帶匯集。三角洲前緣砂體上覆長7生油巖,不僅可以為砂體提供油源,還可作為良好的蓋層(見圖3)。3 儲層巖石學特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鄂爾多斯盆地中晚三疊世延長期沉積演化[J]. 李文厚,劉溪,張倩,郭艷琴,李克永,袁珍,王妍,馬瑤,白金莉,楊博,李兆雨.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4)
[2]鄂爾多斯盆地沉積體系與古地理演化[J]. 郭艷琴,李文厚,郭彬程,張倩,陳強,王若谷,劉溪,馬瑤,李智超,張夢婷,李百強. 古地理學報. 2019(02)
[3]鄂爾多斯盆地子洲氣田北部山23段儲層成巖作用及成巖相定量化分析[J]. 馬瑤,李文厚,王若谷,章輝若.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5(11)
[4]碎屑巖儲層成巖相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 賴錦,王貴文,王書南,鄭懿瓊,吳恒,張永辰. 地球科學進展. 2013(01)
[5]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延長組長81段儲層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廖朋,唐俊,龐國印,唐麗,馬曉峰,王琪. 礦物巖石. 2012(02)
[6]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長8油層組有利儲集層分布及控制因素[J]. 劉昊偉,王鍵,劉群明,趙昕. 古地理學報. 2012(03)
[7]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長6油層組儲集層成巖作用及其影響因素[J]. 王嵐,李文厚,林潼,王若谷. 古地理學報. 2012(03)
[8]合川地區(qū)須二段砂巖儲層成巖作用及其對儲層的影響[J]. 杜紅權,朱如凱,何幼斌,盤昌林,劉柳紅,白斌.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12(03)
[9]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二疊系碎屑巖儲層成巖相與成巖演化研究[J]. 何周,史基安,唐勇,丁超,張順存. 沉積學報. 2011(06)
[10]伊通盆地鹿鄉(xiāng)斷陷雙陽組儲層孔隙結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馬琳,郭巍,劉群,丁鴻儒,孫守亮. 世界地質. 2010(02)
碩士論文
[1]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長8油層組儲層特征研究[D]. 范勇剛.成都理工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267712
【文章來源】: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5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姬塬地區(qū)長8儲層砂巖組分
晚三疊世延長期,鄂爾多斯盆地主要發(fā)育一套完整的河流—湖泊陸源碎屑巖沉積,自下而上可劃分為10個油層組。長10—長7期為湖進期,湖岸線迅速向外推移,長7期湖盆發(fā)育至鼎盛階段,深水沉積廣泛分布于黃陵、富縣、吳起、定邊、環(huán)縣、長武、旬邑等地區(qū),廣泛發(fā)育的深湖相泥巖構成了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生油巖;長6—長4+5期,湖盆經(jīng)歷短暫的湖泛后隨即進入衰退萎縮階段,直至逐漸消亡。研究區(qū)在長8期處于湖盆擴張期,盆地基底繼續(xù)沉降,向南東敞開,為典型的淺水三角洲[2-5](見圖1)。姬塬地區(qū)位于鄂爾多斯盆地中西部,橫跨伊陜斜坡和天環(huán)拗陷兩個構造單元,受東北、西北及西南3個方向的物源影響[2-3]。長82期,盡管南部秦嶺造山帶開始隆升,但西南緣構造帶尚未進入活動期,姬塬地區(qū)的構造環(huán)境較為穩(wěn)定。長81期,由于秦嶺隆升造成基底抬升,湖岸線向半深湖推進,水體逐漸變淺[6]。長8油層組是研究區(qū)預測儲量的主力油層,勘探潛力較大。儲集條件不同,油田開發(fā)方案和開發(fā)效果存在明顯差異[4],因而對儲層開展深入研究,有利于科學地指導勘探開發(fā)實踐。2 沉積特征及砂體展布
受河湖共同影響,研究區(qū)長8油層組為曲流河三角洲前緣亞相和湖泊相,主要發(fā)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間灣等沉積微相。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為褐色油斑細砂巖、淺灰色細砂巖,發(fā)育平行層理、板狀及槽狀交錯層理,該微相發(fā)育的砂體是研究區(qū)的主要儲集體。分流間灣為灰色泥質粉砂巖、深灰色及黑色碳質泥巖,多以夾層或薄層透鏡狀產(chǎn)出,巖心中可見水平層理及透鏡狀層理,發(fā)育大量植物莖干化石。從巖性柱狀圖上可以看出,自然電位曲線為多個鐘形曲線的疊合,自然伽馬曲線呈齒狀,二者均呈現(xiàn)較高的峰值,反映了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和分流間灣粉砂質、泥質在垂向上相互疊置(見圖2)。研究區(qū)長8油層組分流河道寬為4~23 km,砂體厚度4~20 m,砂地比為6.7%~89%,平均36.8%?傮w來看,砂體發(fā)育主要受河道制約,呈北西—南東及北東—南西向展布,主河道部位砂體較厚,向兩側變薄。河道砂體在向前推進的過程中頻繁分流交匯,兩支次級砂體在研究區(qū)中部的王盤山—小澗子一帶匯集。三角洲前緣砂體上覆長7生油巖,不僅可以為砂體提供油源,還可作為良好的蓋層(見圖3)。3 儲層巖石學特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鄂爾多斯盆地中晚三疊世延長期沉積演化[J]. 李文厚,劉溪,張倩,郭艷琴,李克永,袁珍,王妍,馬瑤,白金莉,楊博,李兆雨.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4)
[2]鄂爾多斯盆地沉積體系與古地理演化[J]. 郭艷琴,李文厚,郭彬程,張倩,陳強,王若谷,劉溪,馬瑤,李智超,張夢婷,李百強. 古地理學報. 2019(02)
[3]鄂爾多斯盆地子洲氣田北部山23段儲層成巖作用及成巖相定量化分析[J]. 馬瑤,李文厚,王若谷,章輝若.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5(11)
[4]碎屑巖儲層成巖相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 賴錦,王貴文,王書南,鄭懿瓊,吳恒,張永辰. 地球科學進展. 2013(01)
[5]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延長組長81段儲層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廖朋,唐俊,龐國印,唐麗,馬曉峰,王琪. 礦物巖石. 2012(02)
[6]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長8油層組有利儲集層分布及控制因素[J]. 劉昊偉,王鍵,劉群明,趙昕. 古地理學報. 2012(03)
[7]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長6油層組儲集層成巖作用及其影響因素[J]. 王嵐,李文厚,林潼,王若谷. 古地理學報. 2012(03)
[8]合川地區(qū)須二段砂巖儲層成巖作用及其對儲層的影響[J]. 杜紅權,朱如凱,何幼斌,盤昌林,劉柳紅,白斌.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12(03)
[9]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二疊系碎屑巖儲層成巖相與成巖演化研究[J]. 何周,史基安,唐勇,丁超,張順存. 沉積學報. 2011(06)
[10]伊通盆地鹿鄉(xiāng)斷陷雙陽組儲層孔隙結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馬琳,郭巍,劉群,丁鴻儒,孫守亮. 世界地質. 2010(02)
碩士論文
[1]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長8油層組儲層特征研究[D]. 范勇剛.成都理工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2677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6771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