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m以深超深層古老縫洞型碳酸鹽巖油氣儲層形成、評價技術(shù)與保存下限
發(fā)布時間:2021-05-22 03:46
隨著油氣勘探向深層發(fā)展,7 000 m以深的超深層成為勘探重點。超深層古老碳酸鹽巖儲層的形成、保存和預測是關(guān)鍵難題。通過分析中國塔里木盆地奧陶系7 000 m以深已鉆井資料,表征超深層碳酸鹽巖儲層發(fā)育特征及形成演化過程,發(fā)現(xiàn)高能沉積相帶、準同生期暴露巖溶作用和斷裂改造等控制了超深層碳酸鹽巖儲層的形成。通過地震屬性提取,發(fā)現(xiàn)"串珠"狀反射,提出了沿斷裂帶順巖溶層鉆探的方法,鉆井成功率提高到了75%。建立了縫洞體定量雕刻與表征技術(shù),形成了縫洞型油藏油氣富集規(guī)律與井點優(yōu)選方法。建立斷層與縫洞型碳酸鹽巖儲層中孔洞的力學模型,開展數(shù)值模擬和理論分析,結(jié)果表明:隨與斷層面距離的增加,裂縫發(fā)育能力減弱;8 500 m以淺為碳酸鹽巖儲層優(yōu)勢分布區(qū),8 500~9 200 m為有效分布區(qū),9 200~9 500 m為一般分布區(qū),11 000 m以深大型孔洞逐漸消亡;臺盆區(qū)超深碳酸鹽巖儲層中古溶洞頂部形成拋物面型壓力拱,阻礙溶洞的完全垮塌,以高跨比為1、矢高為8 m的拋物面型溶洞為例,其完全閉合深度在50 000 m以深。因此,碳酸鹽巖洞穴儲層勘探深度下限遠遠超過目前可鉆深度。
【文章來源】:天然氣地球科學. 2020,31(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5 頁
【文章目錄】:
0 引言
1 地質(zhì)背景
2 實驗方法
3 超7 000 m埋深古老碳酸鹽巖縫洞體形成與演化
3.1 超深碳酸鹽巖儲集層物性特征
3.2 超深碳酸鹽巖儲集空間特征
3.3 超深碳酸鹽巖儲集層形成與演化
3.3.1 高能沉積相帶是縫洞型儲層大面積分布的基礎(chǔ)
3.3.2 不整合巖溶作用是儲層形成的關(guān)鍵,控制了儲層縱向分帶性
3.3.3 斷裂破碎作用進一步疊加改造儲層,控制巖溶儲層的空間展布規(guī)模
4 縫洞體定量雕刻與表征技術(shù)
4.1 縫洞體三維幾何形態(tài)雕刻
4.2 縫洞體儲層有效空間雕刻
5 超深層儲層孔洞保持機制與儲層下限的確定
5.1 斷層伴生裂縫發(fā)育預測
5.2 溶洞消亡趨勢與深度預測
5.3 溶洞保持機制
6 縫洞體油藏油氣富集規(guī)律與井點優(yōu)選方法
7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塔里木盆地8000m以深超深層海相油氣勘探潛力與方向[J]. 朱光有,曹穎輝,閆磊,楊海軍,孫崇浩,張志遙,李婷婷,陳永權(quán).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8(06)
[2]盆地深層流體-巖石作用與油氣形成研究前沿[J]. 李忠.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6(05)
[3]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區(qū)超深碳酸鹽巖縫洞型儲集層特征與控制因素[J]. 孫崇浩,朱光有,鄭多明,趙寬志,胡方杰.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6(05)
[4]深層油氣地質(zhì)理論研究進展與主要發(fā)展方向[J]. 賈承造,龐雄奇. 石油學報. 2015(12)
[5]塔北哈拉哈塘油田奧陶系巖溶儲層發(fā)育模式[J]. 廖濤,侯加根,陳利新,馬克,楊文明,董越. 石油學報. 2015(11)
[6]塔北哈拉哈塘地區(qū)奧陶系碳酸鹽巖巖溶層組特征與溶蝕強度分析[J]. 淡永,梁彬,曹建文,張慶玉,郝彥珍,李景瑞. 石油實驗地質(zhì). 2015(05)
[7]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區(qū)走滑斷裂體系對奧陶系海相碳酸鹽巖儲層的控制作用[J]. 孫東,楊麗莎,王宏斌,鄭多明,孫勤華,李國會,代冬冬,房啟飛.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5(S1)
[8]層序界面類型及其對優(yōu)質(zhì)碳酸鹽巖儲層形成與分布的控制[J]. 何治亮,高志前,張軍濤,丁茜,焦存禮.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 2014(06)
[9]塔北哈拉哈塘地區(qū)奧陶系鷹山組—一間房組巖溶儲層特征及成因模式[J]. 胡明毅,付曉樹,蔡全升,楊巍,朱文平. 中國地質(zhì). 2014(05)
[10]中國深層油氣形成、分布與潛力分析[J]. 孫龍德,鄒才能,朱如凱,張云輝,張水昌,張寶民,朱光有,高志勇.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3(06)
本文編號:3200919
【文章來源】:天然氣地球科學. 2020,31(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5 頁
【文章目錄】:
0 引言
1 地質(zhì)背景
2 實驗方法
3 超7 000 m埋深古老碳酸鹽巖縫洞體形成與演化
3.1 超深碳酸鹽巖儲集層物性特征
3.2 超深碳酸鹽巖儲集空間特征
3.3 超深碳酸鹽巖儲集層形成與演化
3.3.1 高能沉積相帶是縫洞型儲層大面積分布的基礎(chǔ)
3.3.2 不整合巖溶作用是儲層形成的關(guān)鍵,控制了儲層縱向分帶性
3.3.3 斷裂破碎作用進一步疊加改造儲層,控制巖溶儲層的空間展布規(guī)模
4 縫洞體定量雕刻與表征技術(shù)
4.1 縫洞體三維幾何形態(tài)雕刻
4.2 縫洞體儲層有效空間雕刻
5 超深層儲層孔洞保持機制與儲層下限的確定
5.1 斷層伴生裂縫發(fā)育預測
5.2 溶洞消亡趨勢與深度預測
5.3 溶洞保持機制
6 縫洞體油藏油氣富集規(guī)律與井點優(yōu)選方法
7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塔里木盆地8000m以深超深層海相油氣勘探潛力與方向[J]. 朱光有,曹穎輝,閆磊,楊海軍,孫崇浩,張志遙,李婷婷,陳永權(quán).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8(06)
[2]盆地深層流體-巖石作用與油氣形成研究前沿[J]. 李忠.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6(05)
[3]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區(qū)超深碳酸鹽巖縫洞型儲集層特征與控制因素[J]. 孫崇浩,朱光有,鄭多明,趙寬志,胡方杰.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6(05)
[4]深層油氣地質(zhì)理論研究進展與主要發(fā)展方向[J]. 賈承造,龐雄奇. 石油學報. 2015(12)
[5]塔北哈拉哈塘油田奧陶系巖溶儲層發(fā)育模式[J]. 廖濤,侯加根,陳利新,馬克,楊文明,董越. 石油學報. 2015(11)
[6]塔北哈拉哈塘地區(qū)奧陶系碳酸鹽巖巖溶層組特征與溶蝕強度分析[J]. 淡永,梁彬,曹建文,張慶玉,郝彥珍,李景瑞. 石油實驗地質(zhì). 2015(05)
[7]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區(qū)走滑斷裂體系對奧陶系海相碳酸鹽巖儲層的控制作用[J]. 孫東,楊麗莎,王宏斌,鄭多明,孫勤華,李國會,代冬冬,房啟飛.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5(S1)
[8]層序界面類型及其對優(yōu)質(zhì)碳酸鹽巖儲層形成與分布的控制[J]. 何治亮,高志前,張軍濤,丁茜,焦存禮.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 2014(06)
[9]塔北哈拉哈塘地區(qū)奧陶系鷹山組—一間房組巖溶儲層特征及成因模式[J]. 胡明毅,付曉樹,蔡全升,楊巍,朱文平. 中國地質(zhì). 2014(05)
[10]中國深層油氣形成、分布與潛力分析[J]. 孫龍德,鄒才能,朱如凱,張云輝,張水昌,張寶民,朱光有,高志勇.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3(06)
本文編號:32009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0091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