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組分變化對油井水合物生成溫度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4-08 14:08
近年來對于氣井井筒水合物生成研究甚多,而對油井水合物的生成研究則較少,且由于在重力作用下油相將氣、水兩相隔開給水合物生成條件測試造成了困難。為此,將測定油氣水三相水合物生成問題轉化為原油脫出氣與水生成水合物的問題,首先開展了油氣水三相水合物生成條件測試實驗,并以此為基礎評價優(yōu)選出了適用的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模型;然后結合油藏流體相圖和井筒壓力溫度預測方法及采出井井流物天然氣組成的動態(tài)相態(tài)數值模擬預測,討論了天然氣組成含量隨井深的變化規(guī)律;最后采用井口、井深1 000 m和井深1 900 m處組分數據預測了井筒水合物生成溫度剖面,驗證了氣體組分變化對井筒水合物生成溫度的影響。實驗及計算結果表明:不同含水率對水合物的生成條件并無影響,各模型中簡化牛頓熱力學模型誤差為7.31%,預測精度相對較高;隨井深增加,輕烴逐漸下降,重組分逐漸增大;最后指出,采用組分數據預測油井水合物生成溫度剖面時,其數據選擇尤為重要,否則可能導致預測的準確性降低。該研究成果對于準確預測油井水合物的生成條件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章來源】:科學技術與工程. 20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水合物分析儀結構示意圖
圖1 水合物分析儀結構示意圖在含水率已知以及氣液比確定的情況下,可以將上述問題轉化為測試不同氣油比的原油脫出氣與水生成水合物的問題,則含水3%、5%、10%、15%、20%情況下氣液比為200 m3/m3時水合物生成問題可轉換為氣油比為206~250 m3/m3的井流物在不同條件脫出氣與地層水生成水合物問題,含水率和氣油比轉換關系見表1,考慮氣油比變化很小,采用了含水3%、10%、20% 的條件在高溫高壓反應釜中分別按照206.2、222.2、250 m3/m3配置反應流體,在反應結束后,將壓力下降到2 MPa,讓反應流體充分脫氣,脫出氣組成見表2,脫出氣組成隨氣油比變化而變化,將產出氣體和地層水測定水合物生成平衡條件。
應用VB6.0編制程序對波諾馬列夫模型[6-7]、擬合P-T圖模型[8-9]、VDW-P+Holder模型[10-17]和簡化牛頓熱力學模型[18]進行求解,各模型水合物生成溫度的計算值與實驗值比較結果見表3、圖4,其中簡化牛頓熱力學模型預測誤差為7.31%,為各模型中誤差最小,預測精度相對較高。圖4 水合物生成條件的計算值與實驗值比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研究進展[J]. 郭平,冉文博,劉煌.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8(29)
[2]氣井井筒內天然氣水合物形成預測及預防措施研究[J]. 張錕,江厚順,張紅偉,孫宏亮.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3(20)
[3]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模型及適用性評價[J]. 皮艷慧,廖柯熹,孫歐陽. 天然氣與石油. 2012(06)
[4]影響水合物形成條件因素敏感性分析[J]. 宋立群,李玉星,陳玉亮,王武昌.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1(21)
[5]升深2-1區(qū)塊天然氣水合物生成實驗與預測模型[J]. 楊樹人,彭朋,彭元. 新疆石油地質. 2011(02)
[6]井筒中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及應用[J]. 吳志良. 石油實驗地質. 2008(03)
[7]天然氣水合物生成的影響因素及敏感性分析[J]. 鄧柯,李穎川,李群生. 鉆井液與完井液. 2006(06)
[8]集氣管線天然氣水合物生成理論模型及堵塞預測研究[J]. 楊軍杰,蒲春生.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4(06)
[9]凝析氣藏開采過程中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方法研究[J]. 孫雷,李士倫,劉健儀,熊鈺,郭平,何志雄,王仲林,楊凱,趙萬優(yōu),王俊明. 天然氣工業(yè). 2002(01)
[10]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模型的比較[J]. 喻西崇,趙金洲,郭建春,鄔亞玲. 油氣儲運. 2002(01)
碩士論文
[1]天然氣水合物預測綜合模型及其應用[D]. 胡順渠.西南石油學院 2003
本文編號:3125699
【文章來源】:科學技術與工程. 20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水合物分析儀結構示意圖
圖1 水合物分析儀結構示意圖在含水率已知以及氣液比確定的情況下,可以將上述問題轉化為測試不同氣油比的原油脫出氣與水生成水合物的問題,則含水3%、5%、10%、15%、20%情況下氣液比為200 m3/m3時水合物生成問題可轉換為氣油比為206~250 m3/m3的井流物在不同條件脫出氣與地層水生成水合物問題,含水率和氣油比轉換關系見表1,考慮氣油比變化很小,采用了含水3%、10%、20% 的條件在高溫高壓反應釜中分別按照206.2、222.2、250 m3/m3配置反應流體,在反應結束后,將壓力下降到2 MPa,讓反應流體充分脫氣,脫出氣組成見表2,脫出氣組成隨氣油比變化而變化,將產出氣體和地層水測定水合物生成平衡條件。
應用VB6.0編制程序對波諾馬列夫模型[6-7]、擬合P-T圖模型[8-9]、VDW-P+Holder模型[10-17]和簡化牛頓熱力學模型[18]進行求解,各模型水合物生成溫度的計算值與實驗值比較結果見表3、圖4,其中簡化牛頓熱力學模型預測誤差為7.31%,為各模型中誤差最小,預測精度相對較高。圖4 水合物生成條件的計算值與實驗值比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研究進展[J]. 郭平,冉文博,劉煌.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8(29)
[2]氣井井筒內天然氣水合物形成預測及預防措施研究[J]. 張錕,江厚順,張紅偉,孫宏亮.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3(20)
[3]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模型及適用性評價[J]. 皮艷慧,廖柯熹,孫歐陽. 天然氣與石油. 2012(06)
[4]影響水合物形成條件因素敏感性分析[J]. 宋立群,李玉星,陳玉亮,王武昌.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1(21)
[5]升深2-1區(qū)塊天然氣水合物生成實驗與預測模型[J]. 楊樹人,彭朋,彭元. 新疆石油地質. 2011(02)
[6]井筒中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及應用[J]. 吳志良. 石油實驗地質. 2008(03)
[7]天然氣水合物生成的影響因素及敏感性分析[J]. 鄧柯,李穎川,李群生. 鉆井液與完井液. 2006(06)
[8]集氣管線天然氣水合物生成理論模型及堵塞預測研究[J]. 楊軍杰,蒲春生.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4(06)
[9]凝析氣藏開采過程中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方法研究[J]. 孫雷,李士倫,劉健儀,熊鈺,郭平,何志雄,王仲林,楊凱,趙萬優(yōu),王俊明. 天然氣工業(yè). 2002(01)
[10]天然氣水合物生成條件預測模型的比較[J]. 喻西崇,趙金洲,郭建春,鄔亞玲. 油氣儲運. 2002(01)
碩士論文
[1]天然氣水合物預測綜合模型及其應用[D]. 胡順渠.西南石油學院 2003
本文編號:31256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2569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