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微生物碳酸鹽巖儲層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05 06:16
微生物巖是國際上研究熱點,川西南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是微生物巖發(fā)育層位。本文以漢深1井、金口河剖面和先鋒剖面為基礎,利用薄片鑒定、陰極發(fā)光、掃描電鏡、碳氧同位素、鍶同位素等方法和手段對川西南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微生物碳酸鹽巖沉積微相、微相組合特征、儲集空間類型、孔隙演化、成巖序列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微生物巖儲層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區(qū)內震旦系燈影組微生物巖主要發(fā)育在潮下-潮間帶,少量發(fā)育在潮上帶,據(jù)此劃分出八類沉積微相,分別是凝塊粘結巖(MF1)、紋層疊層粘結巖(MF2)、泡沫綿層粘結巖(MF3)、凝塊粘結集合顆粒巖(MF4)、核形石漂浮巖(MF5)、亮晶膠結的核形石白云巖(MF6)、窗格孔粘結巖(MF7)、葡萄花邊狀云巖(MF8)。研究區(qū)內震旦系燈影組儲集空間類型有五類:(1)微生物格架(溶)孔;(2)葡萄花邊內溶孔;(3)巖溶孔洞;(4)晶間孔、晶間溶孔;(5)裂縫?紫堆莼譃樵紫兜难莼痛紊紫兜难莼,前者是微生物格架孔同生期-準同生期被纖狀和粉晶白云石膠結,進入埋藏階段繼續(xù)被膠結導致原生孔隙全部消失;后者是微生物格架孔在同生期-準同生期被纖狀白云石膠結,在同生期巖溶和表生巖溶中膠結...
【文章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微生物白云石沉積物掃描電鏡照片(Sánchezrománetal.,2008)
本次主要通過對峨邊金口河剖面、先鋒剖面及漢深 1 井(圖 1-2)開展以下的研究工作。(1)川西南地區(qū)燈影組微生物碳酸鹽巖巖石學特征對峨邊金口河剖面、先鋒剖面及漢深 1 井進行細致的剖面測量、巖心觀察、薄片鑒定以及鉆井測井資料的分析工作,明確劃分微生物巖類型及沉積微相,利用薄片鑒定與手標本研究,分析微生物巖巖石類型與物性之間的關系。(2)川西南地區(qū)燈影組微生物碳酸鹽巖儲層孔隙特征及成巖演化過程以普通薄片鑒定、鑄體薄片鑒定、陰極發(fā)光、掃描電鏡分析、及利用碳、氧、鍶同位素測試為手段,研究分析得出成巖作用類型、孔隙結構特征及成巖期次,明確燈影組微生物巖儲層的成巖-孔隙演化過程。(3)川西南地區(qū)燈影組微生物碳酸鹽巖優(yōu)質儲層分布特征以薄片鑒定、掃描電鏡及陰極發(fā)光分析結果明確微生物碳酸鹽巖儲層特征,以及成巖作用對早期儲層的影響以及后期對儲層的改造,特別是微生物白云石化、拉張槽控制下的風化殼巖溶作用,明確哪種沉積環(huán)境和成巖作用有利于微生物巖儲層的發(fā)育,探討儲層的控制因素。
1.4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根據(jù)地表剖面測量、巖心觀察、巖石薄片鑒定等資料的詳細分析,明確燈影組微生物巖巖石類型、沉積微相及橫向展布特征;利用普通薄片鑒定、鑄體薄片鑒定、陰極發(fā)光分析、掃描電鏡分析,確定孔隙結構特征及成巖-孔隙演化過程;采用碳、氧、鍶同位素地球化學測試方法,明確成巖作用,確定不同成巖作用對儲層的改造,確定優(yōu)質儲層,同時進行本區(qū)域與川中地區(qū)的剖面與井的地層對比,分析不同沉積環(huán)境和成巖作用對優(yōu)質儲層分布的影響,探討優(yōu)質儲層分布特征。技術路線圖 1-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四川盆地東北緣燈影組核形石特征及環(huán)境意義[J]. 唐玄,劉樹根,宋金民,李智武,余永強,龍翼,昝博文,趙聰. 沉積學報. 2018(02)
[2]川西拗陷南段深層海相碳酸鹽巖油氣成藏條件與前景展望[J]. 袁月,孫瑋,劉樹根,王亮國,宋金民,李智武,葉玥豪,唐玄,李澤奇.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1)
[3]綿陽-長寧拉張槽北段構造-沉積特征[J]. 劉樹根,劉殊,孫瑋,宋金民,冉波,鐘勇,葉玥豪,蔣能春,夏國棟.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1)
[4]四川盆地西部震旦系燈影組沉積儲層特征[J]. 宋金民,羅平,劉樹根,李智武,孫瑋,唐玄,楊迪,余晶潔.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1)
[5]沉積記錄研究的現(xiàn)代過程視角[J]. 高抒. 沉積學報. 2017(05)
[6]豫西南淅川地區(qū)燈影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J]. 鄭德順,劉思聰,徐江紅,孫風波,喬雨,王世偉.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6)
[7]從巖石學及微區(qū)同位素探討四川盆地燈影組皮殼-葡萄狀白云石成因[J]. 錢一雄,馮菊芳,何治亮,張克銀,金婷,董少峰,尤東華,張永東.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7(04)
[8]西秦嶺北緣武山地區(qū)上白堊統(tǒng)沙漠相沉積特征[J]. 惠浪波,郭進京,韓文峰,王麗麗,畢娜,向光婭. 沉積學報. 2017(04)
[9]微生物白云巖儲集層特征、成因和分布——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燈影組四段為例[J]. 陳婭娜,沈安江,潘立銀,張杰,王小芳.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7(05)
[10]四川海相克拉通盆地顯生宙演化階段及其特征[J]. 劉樹根,孫瑋,鐘勇,鄧賓,宋金民,冉波,羅志立,韓克猷. 巖石學報. 2017(04)
博士論文
[1]川中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儲層研究[D]. 周正.西南石油大學 2016
[2]四川盆地川中—川西南地區(qū)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氣成藏差異性研究[D]. 梁家駒.成都理工大學 2014
碩士論文
[1]川西中—北段中三疊統(tǒng)雷四3亞段儲層特征[D]. 余永強.成都理工大學 2017
[2]川北米倉山構造及前緣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深層—超深層儲集層特征研究[D]. 李澤奇.成都理工大學 2017
[3]川西地區(qū)中部中三疊統(tǒng)雷四段儲層特征[D]. 林彤.成都理工大學 2016
[4]四川盆地燈影組巖溶古地貌恢復及意義[D]. 羅思聰.西南石油大學 2015
[5]川西南地區(qū)燈影組微生物碳酸鹽巖沉積環(huán)境分析[D]. 吳朝盛.成都理工大學 2015
[6]米倉山前緣震旦系燈影組油氣前景探討[D]. 周學海.成都理工大學 2015
[7]川西南—川中地區(qū)上震旦統(tǒng)燈影組儲層特征研究[D]. 彭瀚霖.成都理工大學 2014
[8]川中高石梯構造燈影組優(yōu)質儲層形成機制研究[D]. 張帥.成都理工大學 2013
[9]川北楊壩地區(qū)—川中高石1井—黔北遵義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儲層特征對比研究[D]. 丁一.成都理工大學 2013
[10]四川盆地西南地區(qū)構造幾何學與運動學特征及其對青藏高原東南緣動力學背景的指示[D]. 高金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
本文編號:3119298
【文章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微生物白云石沉積物掃描電鏡照片(Sánchezrománetal.,2008)
本次主要通過對峨邊金口河剖面、先鋒剖面及漢深 1 井(圖 1-2)開展以下的研究工作。(1)川西南地區(qū)燈影組微生物碳酸鹽巖巖石學特征對峨邊金口河剖面、先鋒剖面及漢深 1 井進行細致的剖面測量、巖心觀察、薄片鑒定以及鉆井測井資料的分析工作,明確劃分微生物巖類型及沉積微相,利用薄片鑒定與手標本研究,分析微生物巖巖石類型與物性之間的關系。(2)川西南地區(qū)燈影組微生物碳酸鹽巖儲層孔隙特征及成巖演化過程以普通薄片鑒定、鑄體薄片鑒定、陰極發(fā)光、掃描電鏡分析、及利用碳、氧、鍶同位素測試為手段,研究分析得出成巖作用類型、孔隙結構特征及成巖期次,明確燈影組微生物巖儲層的成巖-孔隙演化過程。(3)川西南地區(qū)燈影組微生物碳酸鹽巖優(yōu)質儲層分布特征以薄片鑒定、掃描電鏡及陰極發(fā)光分析結果明確微生物碳酸鹽巖儲層特征,以及成巖作用對早期儲層的影響以及后期對儲層的改造,特別是微生物白云石化、拉張槽控制下的風化殼巖溶作用,明確哪種沉積環(huán)境和成巖作用有利于微生物巖儲層的發(fā)育,探討儲層的控制因素。
1.4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根據(jù)地表剖面測量、巖心觀察、巖石薄片鑒定等資料的詳細分析,明確燈影組微生物巖巖石類型、沉積微相及橫向展布特征;利用普通薄片鑒定、鑄體薄片鑒定、陰極發(fā)光分析、掃描電鏡分析,確定孔隙結構特征及成巖-孔隙演化過程;采用碳、氧、鍶同位素地球化學測試方法,明確成巖作用,確定不同成巖作用對儲層的改造,確定優(yōu)質儲層,同時進行本區(qū)域與川中地區(qū)的剖面與井的地層對比,分析不同沉積環(huán)境和成巖作用對優(yōu)質儲層分布的影響,探討優(yōu)質儲層分布特征。技術路線圖 1-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四川盆地東北緣燈影組核形石特征及環(huán)境意義[J]. 唐玄,劉樹根,宋金民,李智武,余永強,龍翼,昝博文,趙聰. 沉積學報. 2018(02)
[2]川西拗陷南段深層海相碳酸鹽巖油氣成藏條件與前景展望[J]. 袁月,孫瑋,劉樹根,王亮國,宋金民,李智武,葉玥豪,唐玄,李澤奇.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1)
[3]綿陽-長寧拉張槽北段構造-沉積特征[J]. 劉樹根,劉殊,孫瑋,宋金民,冉波,鐘勇,葉玥豪,蔣能春,夏國棟.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1)
[4]四川盆地西部震旦系燈影組沉積儲層特征[J]. 宋金民,羅平,劉樹根,李智武,孫瑋,唐玄,楊迪,余晶潔.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1)
[5]沉積記錄研究的現(xiàn)代過程視角[J]. 高抒. 沉積學報. 2017(05)
[6]豫西南淅川地區(qū)燈影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J]. 鄭德順,劉思聰,徐江紅,孫風波,喬雨,王世偉.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6)
[7]從巖石學及微區(qū)同位素探討四川盆地燈影組皮殼-葡萄狀白云石成因[J]. 錢一雄,馮菊芳,何治亮,張克銀,金婷,董少峰,尤東華,張永東.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7(04)
[8]西秦嶺北緣武山地區(qū)上白堊統(tǒng)沙漠相沉積特征[J]. 惠浪波,郭進京,韓文峰,王麗麗,畢娜,向光婭. 沉積學報. 2017(04)
[9]微生物白云巖儲集層特征、成因和分布——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燈影組四段為例[J]. 陳婭娜,沈安江,潘立銀,張杰,王小芳.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7(05)
[10]四川海相克拉通盆地顯生宙演化階段及其特征[J]. 劉樹根,孫瑋,鐘勇,鄧賓,宋金民,冉波,羅志立,韓克猷. 巖石學報. 2017(04)
博士論文
[1]川中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儲層研究[D]. 周正.西南石油大學 2016
[2]四川盆地川中—川西南地區(qū)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氣成藏差異性研究[D]. 梁家駒.成都理工大學 2014
碩士論文
[1]川西中—北段中三疊統(tǒng)雷四3亞段儲層特征[D]. 余永強.成都理工大學 2017
[2]川北米倉山構造及前緣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深層—超深層儲集層特征研究[D]. 李澤奇.成都理工大學 2017
[3]川西地區(qū)中部中三疊統(tǒng)雷四段儲層特征[D]. 林彤.成都理工大學 2016
[4]四川盆地燈影組巖溶古地貌恢復及意義[D]. 羅思聰.西南石油大學 2015
[5]川西南地區(qū)燈影組微生物碳酸鹽巖沉積環(huán)境分析[D]. 吳朝盛.成都理工大學 2015
[6]米倉山前緣震旦系燈影組油氣前景探討[D]. 周學海.成都理工大學 2015
[7]川西南—川中地區(qū)上震旦統(tǒng)燈影組儲層特征研究[D]. 彭瀚霖.成都理工大學 2014
[8]川中高石梯構造燈影組優(yōu)質儲層形成機制研究[D]. 張帥.成都理工大學 2013
[9]川北楊壩地區(qū)—川中高石1井—黔北遵義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儲層特征對比研究[D]. 丁一.成都理工大學 2013
[10]四川盆地西南地區(qū)構造幾何學與運動學特征及其對青藏高原東南緣動力學背景的指示[D]. 高金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
本文編號:31192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11929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