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里格氣區(qū)蘇東區(qū)塊盒8段儲蓋層特征及其控氣性研究
【學位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P618.13
【部分圖文】:
1圖 1-1 研究區(qū)位置圖特征依據(jù)長慶油田傳統(tǒng)地層劃分,見圖 1-2。本論文主要研。盒 7 段底部和盒 8 段頂部分界處 GR 曲線和 SP 曲線部發(fā)育的“駱駝脖子砂巖”為盒 8 段底部標志,“駱沉積,GR 曲線特征多為箱型和鐘型,區(qū)域上廣泛分布段底部 GR 曲線和 SP 曲線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研究區(qū)盒
二疊系上統(tǒng)長興階 253Ma石千峰組千 2吳家壩階 257Ma千 3千 4千 5 K8 砂巖中統(tǒng)茅口階 272Ma石盒子組上石盒子組盒 1 硅質層盒 2盒 3盒 4棲霞階 280Ma下石盒子組盒 5 桃花泥巖盒 6盒 7盒 8 上盒 8 上1盒 8 上2盒 8 下盒 8 下1盒 8 下2駱駝脖子砂巖下統(tǒng)隆林階 285Ma 山西組山 1山 2 4#、5#煤紫松階 296Ma 太原組太 1 6#煤太 2 7#煤石炭系 上統(tǒng)馬平階311Ma 本溪組本 18#、9#煤達拉階晉祠砂巖本 2 鐵鋁礦圖 1-2 鄂爾多斯盆地石炭-二疊系地層劃分表(據(jù)長慶油田,2016)
圖 1-4 蘇東區(qū)塊東西向地層對比剖面圖.1.3 研究區(qū)沉積背景鄂爾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積盆地的發(fā)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演化階段和四種沉積類型。即晚石炭世本溪期至太原期的以海相沉積為主的發(fā)展階段;早二疊世山西期至疊世石千鋒期以陸相沉積為主的發(fā)展階段。兩個演化階段之間以太原期末盆地東西兩緣的抬升所形成的風化剝蝕作為盆地性質轉化的關鍵性界面。由于晚古生代鄂爾多斯古地形主要為北高南低向南傾斜,使古水流流向主要以由北向南為主(圖 1-5)[1]-[3]。本文的研究層位位于下石盒子組盒 8 段。上世紀 70-90 年代,地質學家普遍認為鄂斯盆地自北向南發(fā)育沖積扇、沖積平原、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淺湖,將盆地內范圍劃分為三角洲前緣及淺湖[4]。2000 年,隨著蘇里格氣田(面積:40000km2)的發(fā)現(xiàn)于下石盒子組盒 8 段巖性具有粒度粗、變化大的特征,被眾多學者重新認定為辮狀河[5][6]。王衛(wèi)紅等(2016)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兩大物源區(qū)物源豐富,古地形北高南低,物源,水系發(fā)育,大量沉積物能被搬運到盆地的南部,使三角洲相帶向盆地的南部遷移,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英華;鄧蕊;袁紅旗;;油源斷裂輸導油氣至多套蓋層運移區(qū)預測方法及其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9年01期
2 付曉飛;吳桐;呂延防;柳少波;田華;盧明旭;;油氣藏蓋層封閉性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8年03期
3 楊勉;陳艷麗;付廣;;海拉爾盆地貝爾凹陷蓋層發(fā)育特征及封閉性[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13年04期
4 梁全勝;郝琦;張麗霞;任來義;劉震;李春霞;樊春梅;何小胡;;巖性圈閉蓋層封閉動力學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地質科學;2010年03期
5 趙子娟;李義連;馬鑫;劉丹青;;黏土礦物組合類型對蓋層封閉性的影響[J];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2014年06期
6 ;蓋層的分類[J];能源與節(jié)能;2013年11期
7 周雁;金之鈞;朱東亞;袁玉松;李雙建;;油氣蓋層研究現(xiàn)狀與認識進展[J];石油實驗地質;2012年03期
8 黃志龍,高耀斌,郝石生;天然氣蓋層濃度封閉的定量評價及其應用[J];沉積學報;1996年02期
9 楊傳忠,張先普;油氣蓋層力學性與封閉性關系[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1994年03期
10 付廣,姜振學;影響蓋層形成和發(fā)育的地質因素分析[J];天然氣地球科學;1994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廣;泥質巖蓋層對各種相態(tài)天然氣封閉機理及其定量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6年
2 田海龍;CO_2-咸水—巖相互作用對蓋層封閉性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3 肖朝暉;中揚子區(qū)海相油氣保存條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4 霍亮;鄂西渝東地區(qū)蓋層泥巖抬升破裂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16年
5 鄧啟江;重大工程巖溶塌陷防治綜合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6 王開然;煤層系統(tǒng)CO_2-水—煤(巖)地球化學作用及其對蓋層封閉性演化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6年
7 許文波;CO_2封存的地質評價與風險分析[D];西北大學;2017年
8 史集建;歧口凹陷蓋層及其后期破壞對油氣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9 于子望;多相多組分THCM耦合過程機理研究及其應用[D];吉林大學;2013年
10 Anne Nyatichi Omambia;[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延昭;蘇里格氣區(qū)蘇南區(qū)塊盒8段儲蓋層特征及其控氣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9年
2 程昱;蘇里格氣區(qū)蘇東區(qū)塊盒8段儲蓋層特征及其控氣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9年
3 唐正浩;渤海灣盆地北部石炭—二疊系蓋層封閉能力綜合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8年
4 李世朝;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蓋層封閉能力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8年
5 閻東啟;準噶爾盆地南緣油氣蓋層封閉性綜合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8年
6 郭雪;斷裂在蓋層段的變形機制及垂向封閉能力[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7 舒克通;泥質巖蓋層巖石的力學特性研究與數(shù)值模擬實現(xiàn)[D];長江大學;2018年
8 祝志超;蘇北盆地西南部凹陷阜寧組蓋層封閉性研究[D];長江大學;2018年
9 丁慶忠;弱透水蓋層巖溶塌陷的水—氣壓力致塌機理物理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10 柳玉昕;二氧化碳埋存對儲層及蓋層的影響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662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6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