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特征及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
【圖文】:
第一章 引言分析認為該區(qū)前陸盆地發(fā)育階段復雜的構造沉積演化特征導致其具有兩套完全不同含油氣系統(tǒng)。前陸盆地山前逆沖帶地區(qū)由于逆沖推覆構造發(fā)育,沉積地層厚度大,地韻律結構明顯,發(fā)育多套烴源巖、儲集層和蓋層,烴源巖熱演化程度高,處于生成石或者天然氣階段,以構造圈閉為主;然而其它地區(qū)地層埋藏淺,烴源巖熱演化程度低處于生成生物氣階段,構造活動相對較弱,以地層巖性圈閉為主(圖 1-1)。
相似的原始長度 16.3±0.9μm;②徑跡長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短,最終的于徑跡所經歷的最高溫度;③地質歷史時期新的徑跡不斷地產生,使得每總的熱演化歷史中的不同階段部分(Gleadow et al.,2002)。合借助于最終測試的裂變徑跡單礦物年齡、長度及地質背景可以開展時間歷史模擬研究。Laslett et al.(1987)在 Green et al.(1986)的磷灰石退火上提出了平行和扇形退火模型;Crowley et al.(1991)利用新的磷灰石裂新評價了 Laslett 扇形退火模型,,認為該模型與實際結果擬合度高;Ketcha9,2005)針對成分復雜的磷灰石又提出了多組分退火模型,在熱演化模擬廣泛的應用。圖 1-2 是三種典型的磷灰石裂變徑跡熱歷史模擬結果,a 代抬升過程,對應的徑跡年齡較大、長度較長,長度呈現(xiàn)集中單峰狀分布;勻緩慢的抬升,徑跡長度也呈單峰狀分布,但是分布范圍明顯變廣;c 反的冷卻抬升,最終測試的徑跡年齡是混合年齡,徑跡長度分布范圍廣且呈由此可見,最終模擬出的熱歷史演化曲線代表了不同的構造演化過程。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亮;韓二斌;朱禮春;曾昌民;范秋海;吳坤;曹養(yǎng)同;焦鵬程;;塔西南坳陷古新統(tǒng)阿爾塔什組蒸發(fā)巖沉積旋回特征及控制因素探討[J];地質學報;2015年11期
2 胡健;王鐵冠;陳建平;崔景偉;張斌;師生寶;王曉梅;;塔西南坳陷周緣原油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類型[J];石油學報;2015年10期
3 任戰(zhàn)利;崔軍平;郭科;田濤;李浩;王維;楊鵬;曹展鵬;;鄂爾多斯盆地渭北隆起抬升期次及過程的裂變徑跡分析[J];科學通報;2015年14期
4 任戰(zhàn)利;崔軍平;李進步;王繼平;郭科;王維;田濤;李浩;曹展鵬;楊鵬;;鄂爾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奧陶系構造-熱演化史恢復[J];地質學報;2014年11期
5 王強;彭平安;曾建;鄒艷榮;于赤靈;張寶收;肖中堯;;葉城凹陷柯東1井凝析油及柯克亞原油的油源分析[J];地球化學;2014年05期
6 桑洪;曹養(yǎng)同;朱禮春;張華;張亮;姚佛軍;曾昌民;焦鵬程;姜紅;梁華;;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蒸發(fā)巖沉積初探[J];古地理學報;2014年04期
7 李世臻;康志宏;邱海峻;孟苗苗;馮志剛;李士超;;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氣成藏模式[J];中國地質;2014年02期
8 郭群英;李越;張亮;曾昌民;郭峰;王峰;;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區(qū)白堊系沉積相特征[J];古地理學報;2014年02期
9 莫午零;林潼;張英;易士威;王東良;張亮;;西昆侖山前柯東—柯克亞構造帶油氣來源及成藏模式[J];石油實驗地質;2013年04期
10 何碧竹;焦存禮;許志琴;劉士林;蔡志慧;李海兵;張淼;;不整合結構構造與構造古地理環(huán)境——以加里東中期青藏高原北緣及塔里木盆地為例[J];巖石學報;2013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聰;西昆侖山鐵克里克地區(qū)新生代構造隆升及沉積響應[D];浙江大學;2015年
2 廖林;西昆侖新生代構造事件及其沉積響應[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繼超;塔里木西南坳陷二疊系沉積特征及形成有利烴源巖的環(huán)境因素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2 孟艷寧;青藏高原西部構造隆升的碎屑裂變徑跡研究—對西昆侖山前盆地及札達盆地的剖析[D];中國地質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6729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7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