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特征及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0-05-20 16:58
【摘要】: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位于帕米爾高原、南天山構造帶、西昆侖山構造帶、青藏高原和阿爾金斷裂帶的構造結合部位,大地構造位置特殊且經歷了復雜的演化過程,尤其是中新生代遭受了強烈的構造變形作用,構造特征、構造事件及其演化歷史極其復雜。具備烴源巖、儲集層、蓋層、圈閉、輸導體系等油氣地質條件,但是構造演化與油氣成藏之間的關系仍不清晰。因此,本論文以塔西南坳陷為研究區(qū),探討構造變遷演化過程對油氣成藏的影響,不僅可以深化認識塔西南坳陷不同時期的構造變形特征與疊合演化過程,而且對該區(qū)后續(xù)的油氣勘探也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利用地震、鉆井、野外地質剖面等基礎資料,結合低溫熱年代學、沉積學、平衡剖面等方法,對塔西南坳陷的構造特征、中新生代主要構造事件和構造演化過程進行了研究;根據(jù)巖石熱解、薄片觀察、粒度分析、圖像孔喉分析、掃描電鏡、能譜、陰極發(fā)光、熒光、X射線衍射和包裹體測溫等測試方法對該區(qū)主要的烴源巖、儲集層、蓋層、儲蓋組合、圈閉、輸導體系和油氣成藏特征進行了綜合研究;基于構造演化對各油氣成藏地質要素的影響分析,對該區(qū)的典型油氣藏成藏過程進行了剖析,并且以構造演化中重大構造事件為關鍵,探討了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對油氣成藏過程的影響。研究表明,該區(qū)中新生代主要發(fā)生了晚三疊世-早侏羅世初、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初、晚白堊世-古新世晚期、漸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和中新世晚期至今5期構造事件,各期構造事件均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構造背景和地質響應。褶皺、斷裂、逆沖推覆、斷裂轉折褶皺、雙重構造、三角帶和不整合等構造的發(fā)育與構造事件的形成密切相關,并且主要受晚三疊世-早侏羅世初區(qū)域性隆升、漸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強烈擠壓和中新世晚期至今快速抬升作用的影響。石炭系-下二疊統(tǒng)是本區(qū)一套分布廣泛的中等豐度烴源巖,以Ⅱ型干酪根為主,處于高成熟-過成熟階段;而中下侏羅統(tǒng)較好豐度烴源巖則局限分布在西昆侖構造帶山前地區(qū),以Ⅲ型為主,處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階段。克孜勒蘇群是近源快速沉積的沖積扇相巖屑砂巖儲層,結構和成分成熟度均很低,現(xiàn)今處于中成巖作用階段A期,以原生孔和次生溶蝕孔隙為主。克孜勒蘇群砂巖與上覆區(qū)域性分布的阿爾塔什組膏巖構成了山前地區(qū)優(yōu)質的儲蓋組合,于晚侏羅世末期和上新世發(fā)生兩期油氣聚集作用。晚三疊世-早侏羅世初的整體隆升事件使得本區(qū)烴源巖的埋藏熱演化程度降低,生烴能力得以保存;而漸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的強烈構造抬升事件使得烴源巖快速埋藏生烴、高角度逆沖斷裂輸導、斷裂轉折背斜聚集等作用相互綜合,促使油氣聚集成藏,是控制該區(qū)油氣成藏的關鍵;中新世晚期至今的快速抬升事件使得上述油氣聚集作用加強,具有明顯的晚期成藏特點。
【圖文】:

含油氣系統(tǒng),構造演化,烴源巖熱演化,前陸盆地


第一章 引言分析認為該區(qū)前陸盆地發(fā)育階段復雜的構造沉積演化特征導致其具有兩套完全不同含油氣系統(tǒng)。前陸盆地山前逆沖帶地區(qū)由于逆沖推覆構造發(fā)育,沉積地層厚度大,地韻律結構明顯,發(fā)育多套烴源巖、儲集層和蓋層,烴源巖熱演化程度高,處于生成石或者天然氣階段,以構造圈閉為主;然而其它地區(qū)地層埋藏淺,烴源巖熱演化程度低處于生成生物氣階段,構造活動相對較弱,以地層巖性圈閉為主(圖 1-1)。

長度分布,磷灰石裂變徑跡,熱模擬,徑跡


相似的原始長度 16.3±0.9μm;②徑跡長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短,最終的于徑跡所經歷的最高溫度;③地質歷史時期新的徑跡不斷地產生,使得每總的熱演化歷史中的不同階段部分(Gleadow et al.,2002)。合借助于最終測試的裂變徑跡單礦物年齡、長度及地質背景可以開展時間歷史模擬研究。Laslett et al.(1987)在 Green et al.(1986)的磷灰石退火上提出了平行和扇形退火模型;Crowley et al.(1991)利用新的磷灰石裂新評價了 Laslett 扇形退火模型,,認為該模型與實際結果擬合度高;Ketcha9,2005)針對成分復雜的磷灰石又提出了多組分退火模型,在熱演化模擬廣泛的應用。圖 1-2 是三種典型的磷灰石裂變徑跡熱歷史模擬結果,a 代抬升過程,對應的徑跡年齡較大、長度較長,長度呈現(xiàn)集中單峰狀分布;勻緩慢的抬升,徑跡長度也呈單峰狀分布,但是分布范圍明顯變廣;c 反的冷卻抬升,最終測試的徑跡年齡是混合年齡,徑跡長度分布范圍廣且呈由此可見,最終模擬出的熱歷史演化曲線代表了不同的構造演化過程。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亮;韓二斌;朱禮春;曾昌民;范秋海;吳坤;曹養(yǎng)同;焦鵬程;;塔西南坳陷古新統(tǒng)阿爾塔什組蒸發(fā)巖沉積旋回特征及控制因素探討[J];地質學報;2015年11期

2 胡健;王鐵冠;陳建平;崔景偉;張斌;師生寶;王曉梅;;塔西南坳陷周緣原油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類型[J];石油學報;2015年10期

3 任戰(zhàn)利;崔軍平;郭科;田濤;李浩;王維;楊鵬;曹展鵬;;鄂爾多斯盆地渭北隆起抬升期次及過程的裂變徑跡分析[J];科學通報;2015年14期

4 任戰(zhàn)利;崔軍平;李進步;王繼平;郭科;王維;田濤;李浩;曹展鵬;楊鵬;;鄂爾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奧陶系構造-熱演化史恢復[J];地質學報;2014年11期

5 王強;彭平安;曾建;鄒艷榮;于赤靈;張寶收;肖中堯;;葉城凹陷柯東1井凝析油及柯克亞原油的油源分析[J];地球化學;2014年05期

6 桑洪;曹養(yǎng)同;朱禮春;張華;張亮;姚佛軍;曾昌民;焦鵬程;姜紅;梁華;;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蒸發(fā)巖沉積初探[J];古地理學報;2014年04期

7 李世臻;康志宏;邱海峻;孟苗苗;馮志剛;李士超;;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油氣成藏模式[J];中國地質;2014年02期

8 郭群英;李越;張亮;曾昌民;郭峰;王峰;;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區(qū)白堊系沉積相特征[J];古地理學報;2014年02期

9 莫午零;林潼;張英;易士威;王東良;張亮;;西昆侖山前柯東—柯克亞構造帶油氣來源及成藏模式[J];石油實驗地質;2013年04期

10 何碧竹;焦存禮;許志琴;劉士林;蔡志慧;李海兵;張淼;;不整合結構構造與構造古地理環(huán)境——以加里東中期青藏高原北緣及塔里木盆地為例[J];巖石學報;2013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聰;西昆侖山鐵克里克地區(qū)新生代構造隆升及沉積響應[D];浙江大學;2015年

2 廖林;西昆侖新生代構造事件及其沉積響應[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繼超;塔里木西南坳陷二疊系沉積特征及形成有利烴源巖的環(huán)境因素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2 孟艷寧;青藏高原西部構造隆升的碎屑裂變徑跡研究—對西昆侖山前盆地及札達盆地的剖析[D];中國地質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6729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729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13a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