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寒武紀沉積體系及巖相古地理研究
【圖文】:
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展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野外地質調查,首先選取 8 條野外剖面進行實稱、長度及精度比例尺見表 1-1,位置見圖 1-1)和樣品的采集,從而、地層特征、巖性及沉積相類型。然后選取 6 條剖面進行踏勘,分別隴縣牛心山、胡魯斯臺、洛南石門鎮(zhèn)、永濟水幽溝及中陽柏洼坪(見圖 1-1),,從而實現(xiàn)對實測剖面的補充和完善。
圖 1-2 論文技術路線圖的工作量在攻讀博士期間,查閱大量有關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的文獻資料,跟頭剖面的實勘工作,實測了 8 條重點地質剖面,包括烏海摩爾溝、賀山鴿堂溝、韓城華子山及河津西xY口等重點剖面。同時 2016-2017 油田西安巖心庫進行巖心觀察與描述工作,并對所采集的樣品進行富的地質資料,具體所完成的工作量見表 1-2。表 1-2 論文工作量統(tǒng)計表號 已完成的項目 數(shù)量 序號 已完成的項目 翻閱報告及文獻 267 篇 9 地層厚度圖 收集統(tǒng)計單井資料 198 口 10 鉆井巖心觀察 5 野外輔助剖面 8 條 11 鉆井巖心描述柱狀圖 6 野外重點剖面 6 條 12 單井沉積相圖 2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534.41;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國齊;楊威;謝武仁;謝增業(yè);曾富英;莫午零;沈玨紅;金惠;;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大氣田形成條件、成藏模式與勘探方向[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5期
2 汪業(yè)勇;韓建輝;張博;;單因素分析多因素綜合作圖法——塔里木盆地上奧陶統(tǒng)良里塔格組沉積相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5年11期
3 陳啟林;白云來;廖建波;劉曉光;龍禮文;馬玉虎;;鄂爾多斯盆地深層寒武系烴源巖展布特征及其勘探意義[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3期
4 劉曉光;;鄂爾多斯盆地南緣寒武紀巖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5年01期
5 鮮本忠;朱筱敏;岳大力;鄭秀娟;;沉積學研究熱點與進展:第19屆國際沉積學大會綜述[J];古地理學報;2014年06期
6 李國玉;陳啟林;白云來;廖建波;;再論海相沉積是中國石油工業(yè)未來的希望[J];巖性油氣藏;2014年06期
7 白云來;馬玉虎;黃勇;劉曉光;;鄂爾多斯古陸南部大陸邊緣寒武紀奧拉谷存在的沉積學證據(jù)及其油氣勘探意義[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4年11期
8 金振奎;石良;高白水;余寬宏;;碳酸鹽巖沉積相及相模式[J];沉積學報;2013年06期
9 陳啟林;白云來;馬玉虎;劉曉光;;再論鄂爾多斯盆地寒武紀巖相古地理及沉積構造演化[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3年06期
10 杜金虎;楊華;徐春春;王喜雙;焦貴浩;陳啟林;;東西伯利亞地臺碳酸鹽巖成藏條件對我國油氣勘探的啟示[J];巖性油氣藏;2013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智超;渭河盆地新生代巖相古地理及環(huán)境演化[D];西北大學;2017年
2 王欣欣;川西北中二疊統(tǒng)棲霞組、茅口組碳酸鹽巖儲層沉積學[D];成都理工大學;2017年
3 田雯;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二疊系山西組沉積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4 江卓斐;揚子西緣新元古代冰川啟動時間、期次及其構造—巖相古地理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5 楊望暾;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丹霞地貌形成機制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6 楊甫;鄂爾多斯地塊西南部早古生代海相盆地原型及其對油氣地質條件的制約[D];西北大學;2015年
7 周懇懇;中上揚子及其東南緣中奧陶世—早志留世沉積特征與巖相古地理演化[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5年
8 田潔;南海西北陸坡區(qū)新生代碳酸鹽臺地周緣深水沉積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9 陳林;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長組長8砂巖儲層沉積相及致密化機理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10 王妍;鄂爾多斯富縣及鄰區(qū)馬家溝組層序地層與巖相古地理研究[D];西北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俊;渭北地區(qū)LT1井及鄰區(qū)寒武系生儲條件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
2 劉衛(wèi)蓉;北山地區(qū)志留紀沉積特征與巖相古地理研究[D];長安大學;2017年
3 朱靜;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三疊紀巖相古地理研究[D];長安大學;2017年
4 王
本文編號:26454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4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