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數字巖心和LBM方法的頁巖天然裂縫氣水兩相流動模擬
發(fā)布時間:2020-04-13 13:31
【摘要】:在頁巖壓裂實踐中,發(fā)現(xiàn)頁巖壓裂液返排率比常規(guī)儲層低,返排動態(tài)存在新的特性。返排初期,頁巖儲層中液相的單相流并不存在,而儲層中流體的流動為氣水兩相流動。目前,對于致密油氣儲層,國內外學者建立了相關的單相流的返排模型,但對于頁巖氣儲層,單相流模型并不適用。因此,本文針對該問題,研究了頁巖儲層初期返排階段,對壓裂后的裂縫模型進行建模分析,運用基于LBM方法的流動模型,初步認識了頁巖的初期返排動態(tài),初步指導頁巖壓裂后壓裂液的返排。本文研究對象選取四川盆地的焦石地區(qū)的龍馬溪組海相頁巖,首先對該工區(qū)頁巖的孔隙特征、孔隙度、滲透率、礦物組成等進行了實驗分析;贑T掃描實驗,針對焦石地區(qū)龍馬溪組海相頁巖,分析了吸水實驗后巖心孔隙變化,利用物理實驗的方法建立數字巖心模型。利用閾值優(yōu)化方法,對區(qū)塊頁巖巖心樣品閾值進行優(yōu)化處理;根據體素連通性的原理,提取了微裂縫空間網絡模型;再次,建立模擬計算粗糙裂縫形態(tài)的BGK格式D3Q19格子模型的三維LBM流動模型。邊界條件為:使用標準反彈格式、選用正方體網格作為計算網格、以“01標志位”處理粗糙裂縫邊界,形成完整模擬計算過程。最后,聯(lián)立數字巖心物理模型與裂縫內流體流動模型構建頁巖返排初期流動動態(tài)數值模型。本文通過相關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的結論和認識:(1)對焦石地區(qū)龍馬溪組海相頁巖進行高精度CT掃描實驗,獲取吸水后巖心內部結構變化情況,結果表明,巖心吸水后產生新的誘導微裂縫,并且?guī)r心孔隙度滲透率都有明顯升高。基于CT實驗結果,對巖心樣品進行數字重構,重構的數字巖心與樣品的一致性較高。(2)建立了 D3Q19格子模型的三維LBM流動模型,結合數字巖心,分析了頁巖返排初期流動規(guī)律,認識了頁巖氣返排動態(tài),即在返排初期,壓裂液進入頁巖孔隙中,置換其中的氣體,被置換的氣體進入大的孔道中與壓裂液形成了氣水兩相流動。(3)針對不同的壓裂液類型進行返排動態(tài)模擬,破膠液在巖心中的飽和度最低,即驅替出的破膠液的量最多,返排率最高,而蒸餾水則最低;(4)根據工程尺度的計算,模擬了不同的裂縫改造體積下壓裂液的返排動態(tài),結果表明裂縫的體積越大,則存在越多的小的孔道,以及較小的孔隙,則越多的壓裂液滯留在小的裂縫空間及孔道中,使壓裂液的返排率降低;(5)在低壓差的情況下,氣體對壓裂液的阻力較小,并且氣體的攜液能力較差,小的孔道內的液體則不能隨氣體一起返排出來;然而在高壓差的情況下,氣體對壓裂液的攜液能力變強,縫內液相的飽和度降低,但縫內依然存在大量的壓裂液。
【圖文】:
西南石油大學碩士研宄生學位論文第1章緒論逡逑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逡逑與常規(guī)油氣資源水力壓裂技術不同的是,縫網壓裂技術己經成為有效動用頁巖儲鍵技術。縫網壓裂技術主要是通過泵注大量的滑溜水進入地層,實現(xiàn)大規(guī)模體積技術,在壓裂施工后期,對地層中的壓裂液進行返排。逡逑3.0邋丨-逡逑
西南石油大學碩士研宄生學位論文第1章緒論逡逑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逡逑與常規(guī)油氣資源水力壓裂技術不同的是,縫網壓裂技術己經成為有效動用頁巖儲鍵技術。縫網壓裂技術主要是通過泵注大量的滑溜水進入地層,實現(xiàn)大規(guī)模體積技術,在壓裂施工后期,,對地層中的壓裂液進行返排。逡逑3.0邋丨-逡逑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E31
本文編號:2626053
【圖文】:
西南石油大學碩士研宄生學位論文第1章緒論逡逑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逡逑與常規(guī)油氣資源水力壓裂技術不同的是,縫網壓裂技術己經成為有效動用頁巖儲鍵技術。縫網壓裂技術主要是通過泵注大量的滑溜水進入地層,實現(xiàn)大規(guī)模體積技術,在壓裂施工后期,對地層中的壓裂液進行返排。逡逑3.0邋丨-逡逑
西南石油大學碩士研宄生學位論文第1章緒論逡逑研究的目的和意義逡逑與常規(guī)油氣資源水力壓裂技術不同的是,縫網壓裂技術己經成為有效動用頁巖儲鍵技術。縫網壓裂技術主要是通過泵注大量的滑溜水進入地層,實現(xiàn)大規(guī)模體積技術,在壓裂施工后期,,對地層中的壓裂液進行返排。逡逑3.0邋丨-逡逑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E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琴;劉暢;梅嘯寒;喬李井宇;;頁巖氣儲層微觀儲集空間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5年04期
2 張磊;康欽軍;姚軍;高瑩;孫海;;頁巖壓裂中壓裂液返排率低的孔隙尺度模擬與解釋[J];科學通報;2014年32期
3 張盼盼;劉小平;王雅杰;孫雪嬌;;頁巖納米孔隙研究新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14年11期
4 蒲泊伶;董大忠;吳松濤;耳闖;黃金亮;王玉滿;;川南地區(qū)下古生界海相頁巖微觀儲集空間類型[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4期
5 郭旭升;李宇平;劉若冰;王慶波;;四川盆地焦石壩地區(qū)龍馬溪組頁巖微觀孔隙結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天然氣工業(yè);2014年06期
6 焦X;姚素平;吳浩;李苗春;湯中一;;頁巖氣儲層孔隙系統(tǒng)表征方法研究進展[J];高校地質學報;2014年01期
7 楊峰;寧正福;胡昌蓬;王波;彭凱;劉慧卿;;頁巖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特征[J];石油學報;2013年02期
8 聶海寬;張金川;;頁巖氣儲層類型和特征研究——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緣下古生界為例[J];石油實驗地質;2011年03期
9 陳尚斌;朱炎銘;王紅巖;劉洪林;魏偉;羅躍;李伍;方俊華;;中國頁巖氣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石油學報;2010年04期
10 王祥;劉玉華;張敏;胡素云;劉紅俊;;頁巖氣形成條件及成藏影響因素研究[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年02期
本文編號:26260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2605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