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潛北斷裂帶構造特征及形成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22 03:02

  本文關鍵詞:潛北斷裂帶構造特征及形成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潛北地區(qū)位于潛江凹陷北部,是江漢盆地油氣勘探的一個老區(qū)。潛北斷裂帶為潛江組沉積時期凹陷的北部邊界正斷層,包括潛北斷層上升盤荊門凹陷、樂鄉(xiāng)關地壘、漢水地塹、永隆河隆起四個二級構造單元,以及下降盤的鐘潭斷裂帶、蚌湖向斜帶及其西坡、習家口單斜帶的北部,區(qū)內有鐘市、嚴河油田。研究區(qū)經歷50多年的勘探,先后完成了探井350多口井,開發(fā)井128口。共發(fā)現(xiàn)新近系中新統(tǒng)廣華寺組(N1g)、古近系上始新統(tǒng)潛江組(E23q)、中始新統(tǒng)荊沙組(E22j)和下始新統(tǒng)新溝嘴組(E21x)4套含油氣層系。三級資評資源量3976×104 t,剩余資源量2000×104 t,具有較大的油氣資源潛力。以往研究表明該區(qū)臨近物源儲層發(fā)育,大小斷層十分發(fā)育,分布有眾多的構造、巖性及復合型圈閉,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以構造地質學、含油氣盆地分析、地震地層學、地球物理學等作為理論指導,采用多學科結合的研究方法,綜合應用地質、測井、地震等資料,從盆地構造格局、地層發(fā)育、區(qū)域構造背景等方面入手,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結果及精細層位標定的基礎上,對潛北高精度三維地震資料進行了精細追蹤解釋工作,精細刻畫了斷層的空間展布,全面解剖潛北斷裂帶的構造發(fā)育狀況。采用剝蝕地層恢復、剖面構造模擬技術,以江漢盆地的區(qū)域構造動力學背景為基礎,深入分析了研究區(qū)及其周緣主要斷裂特征及其發(fā)育史,系統(tǒng)研究了盆地的構造特征、構造樣式、斷裂特征,探討了潛北斷裂帶的構造演化階段。本文在經過上述研究分析后,取得以下幾點成果與認識:(1)利用地質、測井和地震資料,結合地震剖面上的不整合面特征,通過地震合成記錄進行層位標定,解釋了T1、T3、T5、T6、T6'、T7、T117個地震反射界面的地層層位。(2)潛北大斷裂其走向總體呈北東東向,傾向東南,縱向上由南向北呈低-中-高三臺階式結構,潛北斷層是低-中到高臺階的分界線,是工區(qū)大部分潛江組地層北部邊界。潛江組地層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形態(tài)相似。橫向上區(qū)內下降盤構造形態(tài)總體表現(xiàn)為“一隆兩凹兩斜坡”,即潛江凹陷的西斜坡、鐘市斷鼻隆起、蚌湖向斜北緣兩個次凹帶、潭口凸起西坡。上升盤則表現(xiàn)為“一斜坡一隆起”的構造格局。(3)在工區(qū)中東部的潛北斷層是本區(qū)最主要的一條大型正斷層,潛北斷面是完整的、有起伏的面。斷層由東向西延伸到西北部的糧1、2井以東一帶,西邊發(fā)育多條北東向派生正斷層。(4)圈閉類型主要是在喜山期拉張環(huán)境中受張性斷層控制的斷鼻、斷塊型圈閉。局部圈閉的展布具有與潛北大斷裂相伴生、成群成帶分布的特點,受張性斷層控制的局部圈閉主要發(fā)育于斷層兩側。(5)區(qū)內斷層平面展布方向性強,主要有北東和北東東兩組斷裂,斷層的平面組合有平行近平行式、主斷裂與派生斷層或同級斷層斜交組合式、馬尾狀組合式。斷層的剖面組合類型多,主要有順、反向平行階梯組合型,“Y”型以及反“Y”型,“人”字型、“入”字型,地壘、地塹組合等。區(qū)內斷層主要分布在潛北斷層下降盤前緣及工區(qū)西部荊門凹陷接合部,斷層活動期主要為荊沙組一潛四下、荊河鎮(zhèn)組沉積時期。(6)根據研究地震、鉆井、測井資料,發(fā)現(xiàn)白堊紀以來潛江凹陷經歷了五次隆升與沉降構造旋回,發(fā)育了五期較大規(guī)模的不整合,據此將潛北斷裂帶演化分為5個幕次。(7)通過平衡剖面技術,研究潛北地區(qū)構造演化史,將本區(qū)白堊系-古近系劃分為三個構造旋回,以及斷陷、坳陷、強烈斷坳、坳陷、隆升剝蝕、坳陷等六個演化階段,其中古近系荊沙組-潛江組潛一段沉積時期是各類構造的主要發(fā)育期,并定型于荊河鎮(zhèn)組沉積末期,本區(qū)的構造演化經歷了強烈拉張-弱拉張-抬升剝蝕的過程,形成現(xiàn)今復雜的構造格局。
【關鍵詞】:潛江凹陷 潛北斷裂帶 構造特征 形成機制 構造演化
【學位授予單位】:長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緒論10-18
  • 1.1 選題來源、研究目的與意義10-11
  • 1.2 研究現(xiàn)狀11-14
  • 1.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14-16
  •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認識16-18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18-28
  • 2.1 潛江凹陷及周緣地質特征18-23
  • 2.2 構造單元劃分23-26
  • 2.3 區(qū)域構造背景26-28
  • 第3章 地震資料解釋處理28-47
  • 3.1 層位標定28-35
  • 3.2 層位追蹤及構造解釋成果35-40
  • 3.3 構造成圖40-47
  • 第4章 構造特征及形成機制研究47-69
  • 4.1 構造研究47-56
  • 4.2 形成機制分析56-63
  • 4.3 構造演化史63-69
  • 第5章 結論與認識69-71
  • 致謝71-72
  • 參考文獻72-77
  • 個人簡介77-7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慶麟;;對樂光禹所著“太行山的構造特征及其反映的運動方式”一文的商榷[J];地質論評;1959年09期

2 于佳男;李忠權;曾慶;李洪奎;羅壽兵;;龍泉山構造帶構造特征及扭動形跡成因探討[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13年03期

3 Jack Oliver;侯諶;;追蹤地表到深部的構造特征:解釋深部地殼的一個強有力的方法[J];地震地質譯叢;1983年02期

4 曾金源;四川松藻鼓包構造特征及其形成機制的初步分析[J];地質科技情報;1982年S1期

5 劉斌;趙春滿;;松遼盆地梨樹凹陷構造特征[J];吉林地質;1991年01期

6 文善繼;東北地洼區(qū)大地構造特征[J];中南礦冶學院學報;1979年03期

7 鄒謹敞;據衛(wèi)星影象解析蘭州地區(qū)的地震構造特征[J];西北地震學報;1991年03期

8 蘇信初;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遙感圖像活動性構造特征與構造穩(wěn)定性評價[J];城市勘測;1995年04期

9 劉躍衛(wèi);;臨盤江家店油田構造建模及其構造特征[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12期

10 張四昌;華北地區(qū)地震活動圖象反映的地震構造特征[J];中國地震;199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丙中;鄭一義;張春仁;陳宏圖;;西藏地區(qū)構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初步探討[A];青藏高原地質文集(1)——構造地質·地質力學[C];1979年

2 宋永東;欒錫武;戴俊生;任文博;;饒陽凹陷中北部斷裂調節(jié)帶構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王志來;劉少華;陳四寶;;贛中西部勘探地區(qū)構造特征討論[A];江西省煤炭工業(yè)協(xié)會、江西省煤炭學會2006年工作暨學術年會學術論文集[C];2006年

4 李景陽;王朝富;樊廷章;朱立軍;陳筠;;碳酸鹽巖殘積紅土的結構、構造特征及其成因研究[A];工程地質勘察學術交流會論文選集[C];1994年

5 李文軍;王培德;;盧龍地區(qū)的地震構造特征[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李建領;許令兵;田立環(huán);;重慶市酉陽縣牯牛硐鉛鋅礦聚礦構造特征淺析[A];第四屆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工作交流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7 樊步恭;吳磊伯;;金川銅鎳礦田構造特征[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1981)[C];1983年

8 陳朝德;諶舉鋒;羅文雄;;滇西思茅坳陷構造特征[A];青藏高原地質文集(12)——“三江”構造地質[C];1982年

9 張世紅;高銳;李海燕;李秋生;侯賀晟;李超;李文輝;張季生;曹清艷;Keller G.Randy;;北京—二連深地震反射剖面巖石圈構造特征[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徐杰;高戰(zhàn)武;宋長青;孫建寶;;滄東斷裂的構造特征[A];中國地震學會第八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于平;松遼盆地濱北地區(qū)構造特征與油氣有利聚集條件的地震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程三友;中國東北地區(qū)區(qū)域構造特征與中、新生代盆地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3 付兆輝;墾東凸起及鄰區(qū)構造特征與油氣聚集[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強洋洋;天津幅地區(qū)重力場與構造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李磊;陽泉新景煤礦礦井構造特征及其形成機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3 李敬波;龍門山南段及其前緣地區(qū)構造特征與變形機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4 梁洪濤;高升—雷家地區(qū)Es_3~中亞段構造特征與砂體分布[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5 鄭緒瑭;鶯山斷陷臨江地區(qū)地震解釋與構造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6 董新柱;樂亭凹陷及周邊地區(qū)中新生代構造特征與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7 馬悅馨;塔里木盆地羊塔克油氣田構造特征與成藏關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8 李多姿;松遼盆地東南部斷陷帶構造特征及構造演化[D];吉林大學;2016年

9 徐燕紅;潛北斷裂帶構造特征及形成機制研究[D];長江大學;2016年

10 李玲玲;方正斷陷白堊—古近系構造特征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本文關鍵詞:潛北斷裂帶構造特征及形成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26073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073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af2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