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砂巖儲層特征及成巖相定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19 05:04

  本文關鍵詞: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砂巖儲層特征及成巖相定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四川盆地南部包括了川西南低緩構造區(qū)、川南低陡構造區(qū)、川西低陡構造區(qū)和川東南高陡構造區(qū),具有較長的油氣勘探歷史。據現(xiàn)有的工業(yè)氣井顯示,區(qū)內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具有較為優(yōu)異的勘探潛力。然而由于對區(qū)內須家河組低孔低滲儲層的主控因素、空間展布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造成儲層評價相對欠缺。本論文針對川南須家河組碎屑巖儲層展開研究,結合前人資料、野外采樣和油田井位資料補充,對須家河組儲層特征進行詳細研究,總結分析儲層主控因素和成巖演化,并對區(qū)內須家河組儲層進行成巖相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結論和認識:(1)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儲層(須二段、須四段、須六段)巖石成分成熟度較高,巖石類型以長石巖屑砂巖、巖屑長石砂巖、巖屑砂巖、巖屑石英砂巖為主,雜基含量偏低,膠結物發(fā)育有方解石、白云石、硅質膠結、綠泥石、高嶺石、菱鐵礦等自生礦物。儲集空間主要由原生粒間孔、粒內溶孔及微裂縫組成。(2)須家河組儲層巖石樣品孔滲分析顯示須家河組屬于低孔低滲儲層,儲層孔滲質量受到沉積巖石原始組分和沉積相發(fā)育的影響。(3)區(qū)內須家河組儲層中壓實作用是造成儲層孔隙被破壞的首要因素,膠結作用進一步導致了儲層的致密,溶蝕作用和構造破裂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儲層的孔隙。川南須家河組儲層成巖演化至中成巖A期,局部埋藏深度較深的巖石達中成巖B期。(4)通過對儲層的壓實作用、膠結作用、溶蝕作用進行定量劃分,應用Q型聚類分析方法將須二段儲層巖石劃分為強壓實強膠結相、強壓實中膠結相、強壓實弱膠結相、中壓實弱膠結相、弱壓實弱膠結相等5種成巖相,孔滲質量依次變好;須四段成巖相劃分中,因溶蝕系數與面孔率不具有相關性,所以剔除了溶蝕系數的影響,劃分為5種成巖相,分別是強壓實強膠結相、強壓實中膠結相、強壓實弱膠結相、中壓實中膠結相、中壓實弱膠結相,孔滲質量依次變好。成巖相的分布受到了沉積相展布的影響、塑性巖屑、雜基、膠結物及成巖作用的影響。
【關鍵詞】:四川盆地 須家河組 儲層特征 定量成巖相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5
  • 1.1 選題依據9-10
  • 1.1.1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9
  • 1.1.2 論文要解決的主要科學問題9-10
  • 1.1.3 項目資助情況10
  • 1.2 碎屑巖儲層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0-13
  • 1.2.1 成巖相研究進展10-11
  • 1.2.2 研究區(qū)研究現(xiàn)狀11-13
  • 1.3 主要研究內容及研究思路13-14
  • 1.3.1 研究區(qū)存在的問題13
  • 1.3.2 如何開展研究工作13
  • 1.3.3 主要研究內容13-14
  • 1.4 完成工作量14-15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15-19
  • 2.1 研究區(qū)區(qū)域構造特征15-16
  • 2.2 地層劃分與特征16-17
  • 2.3 研究區(qū)沉積環(huán)境簡述17-19
  • 第3章 須家河組儲層特征及影響因素19-32
  • 3.1 須家河組儲層巖石學特征19-21
  • 3.1.1 碎屑成分與巖石類型19-20
  • 3.1.2 填隙物特征20-21
  • 3.2 須家河組儲層儲集空間特征21-26
  • 3.3 須家河組儲層物性特征26-29
  • 3.3.1 川南須家河組儲層物性特征縱向對比26-27
  • 3.3.2 川南須家河組儲層物性特征橫向對比27-29
  • 3.4 沉積作用對儲層的影響29-32
  • 3.4.1 巖石原始組分對儲層的影響29-30
  • 3.4.2 沉積相對儲層的影響30-32
  • 第4章 成巖作用與成巖相定量研究32-60
  • 4.1 儲層成巖作用類型32-44
  • 4.1.1 壓實(壓溶)作用32-35
  • 4.1.2 膠結作用35-41
  • 4.1.3 溶蝕作用41-43
  • 4.1.4 構造破裂作用43
  • 4.1.5 交代作用43-44
  • 4.2 儲層孔隙演化與成巖階段演化44-46
  • 4.3 儲層成巖相定量劃分46-60
  • 4.3.1 成巖作用的定量化46-48
  • 4.3.2 須二段定量成巖相劃分48-54
  • 4.3.3 須四段成巖相定量研究54-57
  • 4.3.4 成巖相分布控制因素57-60
  • 結論60-61
  • 致謝61-62
  • 參考文獻62-66
  • 攻讀學位期間學術成果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猛;樊新勝;孟軍;陳麗霞;單代偉;徐彤;;四川須家河組地層特性及其與牙齒接觸的仿真分析[J];石油礦場機械;2007年12期

2 茍宗海;;四川彭州市白鹿鄉(xiāng)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特征[J];巖相古地理;1998年03期

3 茍宗海;四川彭州市白鹿鄉(xiāng)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特征[J];巖相古地理;1998年03期

4 陳國民;劉全穩(wěn);徐劍良;胡海濤;張學才;;蜀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賦存地質條件[J];天然氣工業(yè);2006年01期

5 肖芝華;謝增業(yè);李志生;馬成華;;川中-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同位素組成特征[J];地球化學;2008年03期

6 蔣裕強;葛忠偉;沈昭國;;五寶場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構造-沉積體系[J];天然氣技術;2009年01期

7 馬晉文;尹太舉;易小會;劉忠保;施振生;連麗霞;;須家河組多物源的沉積物理模型設計[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1年05期

8 勾宗海;四川天全蘆山寶興地區(qū)須家河組地層特征[J];中國區(qū)域地質;1996年04期

9 李讓彬;鄒玉濤;段金寶;汪建輝;鄧劍;;綦江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勘探潛力分析[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14年03期

10 張鼐;田作基;吳勝華;毛光劍;脫奇;劉建憲;;川西須家河組儲層成巖演化[J];巖石學報;2008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世偉;張廷山;王順玉;陳曉慧;姜照勇;董同武;;赤水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沉積特征及含氣性初探[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2 徐明華;劉定錦;朱敏;張華軍;蒙杉;;三維縱波裂縫檢測技術預測川西南部須家河組須二段儲層[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姜在興;;四川盆地西部三疊系須家河組須二段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研究[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4 高曉輝;陶士振;李偉;楊家靜;;四川盆地中部須家河組天然氣藏地質特征與控制因素[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5 高曉輝;陶士振;;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有利儲層控制因素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四專題論文集[C];2013年

6 ;四川盆地大川中合川—安岳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勘探成果[A];2009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9年

7 公言杰;鄒才能;陶士振;;四川盆地須家河組“連續(xù)型”大氣區(qū)形成、分布與評價[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陸廷清;黃勇;;四川盆地中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砂巖段沉積環(huán)境分析[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周長林;桑宇;冉立;彭均亮;;四川盆地安岳須家河組儲層巖石力學與地應力評價研究[A];第二屆全國特殊氣藏開發(fā)技術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13年

10 蘇時才;陳楊;牟必鑫;;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頁巖氣資源評價與選區(qū)[A];2013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黎家盆;須家河組研究取得豐富成果[N];中國石化報;2003年

2 本報記者 周澤山;西南油氣田須家河組——山川細流匯巨流[N];中國石油報;2010年

3 記者 周澤山;須家河組儲層成為四川天然氣勘探新領域[N];中國石油報;2006年

4 記者周澤山;須家河組規(guī)模效益開發(fā)瓜熟蒂落[N];中國石油報;2012年

5 記者 周澤山;四川油氣田“聚焦”須家河組儲層[N];中國石油報;2006年

6 張學斌 帥利成;川東北須家河組首獲工業(yè)氣流[N];中國石化報;2006年

7 記者 周澤山邋特約記者 李寬宇;四川盆地須家河組開發(fā)見成效[N];中國石油報;2007年

8 周澤山 通訊員 李寬宇;廣安氣田須家河組氣藏試采初判潛力較大[N];中國石油報;2007年

9 李暉 陳介驕;加砂壓裂在須家河組氣藏取得突破[N];中國石化報;2005年

10 周澤山 記者 楊曉;新“氣王”勘探快馬加鞭[N];四川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古娜;蜀南地區(qū)須家河組砂巖儲層致密化成因機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陳剛;四川盆地須家河組物質分布規(guī)律與儲層特征[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林世國;川西北部地區(qū)須家河組致密砂巖氣成藏地質條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4 肖玲;川南須家河組低滲透儲層特征及測井預測[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5 謝潤成;川西坳陷須家河組探井地應力解釋與井壁穩(wěn)定性評價[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6 李華啟;四川盆地西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層序地層學及沉積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3年

7 尚長健;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儲層流體特征與天然氣成藏[D];浙江大學;2013年

8 盤昌林;四川盆地元壩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9 張艷芳;川中龍女寺地區(qū)須家河組儲層預測及流體檢測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10 李英嬌;四川盆地晚三疊世須家河組層序—古地理與聚煤規(guī)律[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雨晴;川西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黃靜;川西新場地區(qū)三疊系須家河組五段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梅華平;川東北普光地區(qū)須家河組—千佛崖組沉積體系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4 陳開研;普光地區(qū)須家河組致密砂巖儲層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5 郝強;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物源分析與沉積體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羅乃菲;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致密儲層特征及成因機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7 李曉春;安岳~簡陽地區(qū)須家河組沉積相及儲層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8 葉艷;普光氣田南部須家河組儲層及裂縫預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9 高拉凡;川中LNS地區(qū)須家河組二段地震相-沉積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10 李錕;四川盆地上三疊統(tǒng)地須家河組層序地層與沉積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本文關鍵詞: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砂巖儲層特征及成巖相定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555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555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d68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