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氣田須家河組致密砂巖構造裂縫特征及成因探討
[Abstract]:The structural fracture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reservoir performance of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Puguang Gas Field in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region and the origin can provide a powerful basis for the effective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s. The lithological analysis and the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the occurrence and the size of the crack are carried out for the core-rock sample of the Pureland 1 well, and the size, type and filling of the crack are observed and counted under the polarization microscope,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 of the EMI imaging logging of the Pureland 1 well, The NW-SE and NE-SW of Xujiahe Formation were identified in two tectonic fractur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NW-SE to the fracture earlier than NE-SW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fracture cross-cutting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conclusion, the cause of the two-stage fracture development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is discussed. The NE-SW strike in the Xujiahe Formation of Puguang Gas Field is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late Yanshanian (K2-E1), and the NW-SE strike is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early (E2) period in the Himalayan period.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重慶科技學院;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猛;樊新勝;孟軍;陳麗霞;單代偉;徐彤;;四川須家河組地層特性及其與牙齒接觸的仿真分析[J];石油礦場機械;2007年12期
2 茍宗海;;四川彭州市白鹿鄉(xiāng)地區(qū)上三疊統須家河組特征[J];巖相古地理;1998年03期
3 茍宗海;四川彭州市白鹿鄉(xiāng)地區(qū)上三疊統須家河組特征[J];巖相古地理;1998年03期
4 陳國民;劉全穩(wěn);徐劍良;胡海濤;張學才;;蜀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賦存地質條件[J];天然氣工業(yè);2006年01期
5 肖芝華;謝增業(yè);李志生;馬成華;;川中-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同位素組成特征[J];地球化學;2008年03期
6 蔣裕強;葛忠偉;沈昭國;;五寶場上三疊統須家河組構造-沉積體系[J];天然氣技術;2009年01期
7 馬晉文;尹太舉;易小會;劉忠保;施振生;連麗霞;;須家河組多物源的沉積物理模型設計[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1年05期
8 勾宗海;四川天全蘆山寶興地區(qū)須家河組地層特征[J];中國區(qū)域地質;1996年04期
9 李讓彬;鄒玉濤;段金寶;汪建輝;鄧劍;;綦江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勘探潛力分析[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14年03期
10 張鼐;田作基;吳勝華;毛光劍;脫奇;劉建憲;;川西須家河組儲層成巖演化[J];巖石學報;2008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世偉;張廷山;王順玉;陳曉慧;姜照勇;董同武;;赤水地區(qū)上三疊統須家河組沉積特征及含氣性初探[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2 徐明華;劉定錦;朱敏;張華軍;蒙杉;;三維縱波裂縫檢測技術預測川西南部須家河組須二段儲層[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姜在興;;四川盆地西部三疊系須家河組須二段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研究[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4 高曉輝;陶士振;李偉;楊家靜;;四川盆地中部須家河組天然氣藏地質特征與控制因素[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5 高曉輝;陶士振;;川中地區(qū)須家河組有利儲層控制因素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四專題論文集[C];2013年
6 ;四川盆地大川中合川—安岳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勘探成果[A];2009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9年
7 公言杰;鄒才能;陶士振;;四川盆地須家河組“連續(xù)型”大氣區(qū)形成、分布與評價[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陸廷清;黃勇;;四川盆地中部上三疊統須家河組砂巖段沉積環(huán)境分析[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周長林;桑宇;冉立;彭均亮;;四川盆地安岳須家河組儲層巖石力學與地應力評價研究[A];第二屆全國特殊氣藏開發(fā)技術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13年
10 蘇時才;陳楊;牟必鑫;;四川盆地上三疊統須家河組頁巖氣資源評價與選區(qū)[A];2013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黎家盆;須家河組研究取得豐富成果[N];中國石化報;2003年
2 本報記者 滕艷 整理;注重需求 瞄準前沿 勇于創(chuàng)新 實現突破[N];地質勘查導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娜;蜀南地區(qū)須家河組砂巖儲層致密化成因機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陳剛;四川盆地須家河組物質分布規(guī)律與儲層特征[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林世國;川西北部地區(qū)須家河組致密砂巖氣成藏地質條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4 肖玲;川南須家河組低滲透儲層特征及測井預測[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5 謝潤成;川西坳陷須家河組探井地應力解釋與井壁穩(wěn)定性評價[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6 李華啟;四川盆地西部上三疊統須家河組層序地層學及沉積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3年
7 尚長健;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儲層流體特征與天然氣成藏[D];浙江大學;2013年
8 盤昌林;四川盆地元壩地區(qū)上三疊統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9 張艷芳;川中龍女寺地區(qū)須家河組儲層預測及流體檢測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10 李英嬌;四川盆地晚三疊世須家河組層序—古地理與聚煤規(guī)律[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雨晴;川西北地區(qū)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黃靜;川西新場地區(qū)三疊系須家河組五段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梅華平;川東北普光地區(qū)須家河組—千佛崖組沉積體系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4 陳開研;普光地區(qū)須家河組致密砂巖儲層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5 郝強;川南地區(qū)須家河組物源分析與沉積體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羅乃菲;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致密儲層特征及成因機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7 李曉春;安岳~簡陽地區(qū)須家河組沉積相及儲層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8 葉艷;普光氣田南部須家河組儲層及裂縫預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9 高拉凡;川中LNS地區(qū)須家河組二段地震相-沉積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10 李錕;四川盆地上三疊統地須家河組層序地層與沉積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本文編號:25025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0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