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滲透油藏井網(wǎng)優(yōu)化技術(shù)研究
[Abstract]:Low permeability oil fields in China are rich in reserves and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heterogeneity between layers leads to uneven water driving and a large amount of remaining oil is difficult to be produced.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at have entered high water cut stage, it is important to optimize well pattern deployment and realize the balanced production between layers as far as possibl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oil recovery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pseudo-start-up pressure gradient and oil-water two-phase percolation theory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the pressure gradient distribution between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wells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studied. Considering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factors, the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the technical limit well spacing and the economic limit well spac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il-water two-phase seepage flow a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aining oil in the plane at the high water-cut stage, the adjustment methods of well pattern matching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in-situ stres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sediment source are studied. Considering all kinds of factor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differential well spacing in single-layer development reservoir, and further considers the difference of physical property and production degree of reservoir in plane and interlayer, and establishes the method of well spacing optimization for multi-layer combined production reservoir. By using the established well spacing optimization technique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the paper selects the reservoir with high water cut period and low permeability in Bonan Fifth area of Shengli Oilfield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gives the reasonable well spacing range and the optimum well pattern form. With balanced displacement as the goal, the injection-production well spacing is optimized and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Bonan oilfield is improv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E32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文瑞;;不要冷落“低滲透”一詞[J];中國石油石化;2013年06期
2 劉寶和;胡文瑞;趙政璋;趙文智;吳國干;楊華;付金華;趙賢正;范文科;韓紅;費安琦;姚超;何海清;尚爾杰;張紹禮;喻健;;挑戰(zhàn)低滲透實現(xiàn)三大突破——長慶油田低滲透石油勘探調(diào)研報告(下)[J];中國石油石化;2006年15期
3 ;讀者來信[J];中國石油石化;2006年22期
4 李淑紅;;圓夢低滲透——讀胡文瑞《低滲透油氣田概論》[J];中國石油石化;2009年12期
5 胡文瑞;;中國低滲透油氣的現(xiàn)狀與未來[J];中國工程科學;2009年08期
6 陳慶;王紹平;;低滲透有效開發(fā)效果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zhì)量;2013年07期
7 朱琳;;綜合利用盤活低滲透油藏資源——山東勝利油田低滲透油藏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經(jīng)驗掃描[J];中國科技投資;2013年16期
8 劉池洋;;西北地區(qū)低滲透油氣層勘探開發(fā)學術(shù)討論會在西安召開[J];天然氣工業(yè);1986年02期
9 王能貴;;采用新技術(shù) 改造低滲透 川中礦區(qū)大搞聚能壓裂初見成效[J];天然氣工業(yè);1988年04期
10 胡志明;把智波;熊偉;高樹生;羅蓉;;低滲透油藏微觀孔隙結(jié)構(gòu)分析[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長山;司淑榮;劉宏艷;馮志剛;;大慶油田杏一~杏三區(qū)低滲透薄差儲層挖潛配套技術(shù)試驗研究[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2 ;鄂爾多斯盆地華慶低滲透大型整裝油田勘探新突破[A];2009年度中國地質(zhì)科技新進展和地質(zhì)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9年
3 王秀娟;孫貽鈴;鐘淑敏;王歡;王延輝;遲博;;大慶外圍低滲透油田裂縫及地應力特征[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4 龐強;劉俊芹;馮昆明;;功圖法量油技術(shù)在超低滲透油藏的應用效果及評價[A];低碳經(jīng)濟促進石化產(chǎn)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第九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3年
5 歐陽華;;低滲透油藏測井儲層評價-鄂爾多斯盆地南部長武地區(qū)[A];“南方復雜地層井筒新技術(shù)”技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6 楊華;張文正;;論鄂爾多斯盆地長7段優(yōu)質(zhì)油源巖在低滲透油氣成藏富集中的主導作用-Ⅳ長7優(yōu)質(zhì)油源巖與低滲透油氣成藏富集、油氣分布的關(guān)系[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燕良東;朱維耀;宋洪慶;;低滲透油藏注采井間壓力分布與流態(tài)響應研究[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8 熊偉;苗盛;胡志明;高樹生;劉莉;;長慶低滲透油藏微觀孔隙結(jié)構(gòu)[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shù)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C];2005年
9 袁琳;王常斌;徐士元;宋付權(quán);;液體在微納米管道中的非線性流動特征[A];第二十五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暨第十二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shù)會議文集(上冊)[C];2013年
10 姜明亮;周繼宏;;利用聲成像測井資料識別微裂縫發(fā)育的低滲透砂巖儲層[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巧然;中國石油大打低滲透勘探進攻仗[N];中國石油報;2009年
2 周明才 鄧玉富;破解低滲透偏磨井難題[N];中國石化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陳華 陳曉軍;“低滲透”、“碳匯林”及其他[N];甘肅日報;2010年
4 特約記者 王靜 記者 張新民;科技催生低滲透革命[N];中國石油報;2009年
5 記者 金江山 通訊員 王曉泉;五年鑄就低滲透增產(chǎn)利器[N];中國石油報;2011年
6 特約記者 蓀薊 記者 張新民;長慶成為中國低滲透油氣勘探開發(fā)代表[N];中國石油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金江山 實習記者 劉曉峰;天然氣,決戰(zhàn)“低滲透”[N];中國石油報;2011年
8 特約記者 袁朝旭 記者 張新民;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國家級驗收[N];中國石油報;2012年
9 特約記者 袁偉 文珊;同低滲透展開“巔峰對決”[N];中國石油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李延平;低滲透“壓”出高水平[N];中國石油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趙芳;低滲透油藏水驅(qū)前緣運動規(guī)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5年
2 秦孫巍;電驅(qū)法低滲透巖石低速滲流規(guī)律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6年
3 楊正明;低滲透油藏滲流機理及其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05年
4 劉偉;低滲透油藏儲層保護與改造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5 劉珊;低滲透油藏水平井滲流理論及分段完井優(yōu)化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6 寇顯明;低滲透油藏合理開發(fā)技術(shù)政策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7 張奉東;低滲透微裂縫儲層地質(zhì)特征及改造技術(shù)[D];西北大學;2010年
8 劉文超;考慮動邊界的低滲透油藏非線性滲流數(shù)值模擬[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9 程時清;低滲透非均質(zhì)油藏滲流特征及反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0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成政;淺層低壓低滲透油藏開發(fā)技術(shù)對策[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田文博;低滲透油藏分段壓裂水平井滲流規(guī)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3年
3 葛靜;王55低滲透區(qū)塊油藏數(shù)值模擬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馬春曉;低滲透油藏多級壓裂水平井產(chǎn)能分析[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5 劉麗娟;表面活性劑在低滲透油藏降壓增注機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6 張雪;適用于中低滲透油藏驅(qū)油用樹枝聚合物的研制[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7 慕月;低滲透砂巖油藏產(chǎn)能影響因素及井網(wǎng)優(yōu)化方法[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8 吳庭瑋;C89試驗區(qū)壓力傳導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9 張瑞雪;基于儲層構(gòu)型的低滲透油藏地質(zhì)建模[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10 范瑞峰;松遼盆地南部低滲透儲層測井地質(zhì)學及其應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本文編號:23413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341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