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頁巖熱解過程中微量元素遷移及其作用規(guī)律
本文選題:油頁巖 + 熱解; 參考:《化工學報》2017年10期
【摘要】:利用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ICP-MS)測定油頁巖樣品和不同終溫下熱解半焦中13種金屬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這些元素在樣品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遷移規(guī)律。結果顯示:龍口油頁巖中富集Ba、Cd,巴里坤油頁巖中富集Ba、Cd、Li、V、Sb,且樣品中多數微量元素在500℃時揮發(fā)性最強。將不同形態(tài)的微量元素負載于干酪根上并進行熱重分析,根據熱重結果計算其動力學,再通過裂解氣質聯用實驗(PY-GC/MS)測定干酪根和浸漬硝酸鎳的干酪根熱解時烷烴類產物的相對含量,研究微量元素對干酪根熱解生烴轉化率、熱解速率以及產物分布的影響。結果表明:微量元素的鹽類可以催化干酪根熱解生烴,增大其熱解轉化率和熱解速率,提高輕組分烷烴產率,降低重組分烷烴產率。
[Abstract]:A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ICP-M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13 metals in the oil shale samples and the pyrolysis char at different final temperatur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igration rules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richment of Ba, Cd, and the enrichment of Ba, Cd, Li, V, Sb in the oil shale of Longkou oil shale and the sample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samples. Most trace elements have the strongest volatility at 500 C. The trace elements of different forms are loaded on the kerogen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he kinetics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thermogravimetric results.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paraffin products is determined by the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test (PY-GC/MS), and the trace elements are studied. The effect of elements on the conversion rat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 rate of pyrolysi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s showed that the salts of trace elements could catalyze the pyrolysis of kerogen to produce hydrocarbon, increase the pyrolysis conversion rate and the pyrolysis rate, increase the yield of light component alkanes and reduce the yield of the recombinant paraffin.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理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2014CB744302) “泰山學者”建設工程專項(ts20120518)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科研啟動基金項目(2462015YJRC002)~~
【分類號】:TE66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紹信,C.H.Sun-Chang,H.Y.Sohn;油頁巖和煤的混合干餾[J];燃料化學學報;1987年03期
2 劉長山,陳季英,林民;我國油頁巖的主要性質[J];石油學報(石油加工);1992年02期
3 姜秀民,劉德昌,鄭楚光,秦裕琨;油頁巖燃燒性能的熱分析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1年08期
4 劉飛;中國油頁巖加工業(yè)新的發(fā)展機遇[J];當代化工;2005年03期
5 姜秀民;韓向新;崔志剛;;油頁巖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J];自然科學進展;2005年11期
6 王擎;姜慶賢;孫佰仲;柏靜儒;李少華;孫鍵;;樺甸油頁巖燃燒性能的熱分析研究[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7 李建華;曹祖賓;;世界各國油頁巖的組成及綜合利用[J];遼寧化工;2007年02期
8 劉建昌;陳金霞;于之英;;油頁巖的工業(yè)評價分析[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0期
9 劉建昌;陳金霞;郗金玉;;油頁巖綜合優(yōu)化利用的新方法[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1期
10 史晶瑩;李晉;;單井單氣相技術是從油頁巖中開采原油的關鍵[J];國外油田工程;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張雪松;;油頁巖綜合利用和發(fā)展方向[A];第七次煤炭科學技術大會文集(下冊)[C];2011年
2 王偉東;孫國剛;王立英;張靜;張學權;;粉末狀油頁巖煉油中試技術研究[A];2010年中國天然氣(含煤層氣/煤制天然氣)產業(yè)及系統(tǒng)管網建設發(fā)展論壇報告文集[C];2010年
3 遲姚玲;李術元;丁福臣;王虹;葛明蘭;任曉光;;樺甸油頁巖熱解動力學[A];中國顆粒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8年
4 韓放;;撫順礦業(yè)集團油頁巖煉油生產及余熱利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A];煤炭工業(yè)節(jié)能減排與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論文集[C];2012年
5 劉克寧;李磊;;中顆粒油頁巖全循環(huán)干餾技術概述[A];山東煤炭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煤礦地熱防治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潘登;我國油頁巖開發(fā)利用如何做到科學有序?[N];中國冶金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趙淑玲;吉林油頁巖企業(yè)搶占開發(fā)先機[N];中國化工報;2012年
3 本報記者 李宏乾;油頁巖:石頭“榨”油化解能源危機[N];中國化工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聶瑞涵 通訊員 常征;龍礦煉油:巧匠手下無頑石[N];中國煤炭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莎;油頁巖干餾制油實驗研究及工藝優(yōu)化[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2 蔣海波;循環(huán)流化床油頁巖末低溫熱解工藝及關鍵部件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羅萬江;油頁巖熱解過程及產物析出特性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年
4 宋麗華;過渡金屬鹽對油頁巖熱解催化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5 鄧孫華;近臨界水對塊狀油頁巖中有機質的提取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王恭;油頁巖固體熱載體回轉干餾系統(tǒng)及運行特性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3年
7 楊陽;高壓—工頻電加熱原位裂解油頁巖理論與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8 王俊光;水作用下油頁巖力學特性及巷道支護技術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年
9 白奉田;局部化學法熱解油頁巖的理論與室內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10 趙貴杰;油頁巖熱損傷演化特性及損傷模型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俊;油頁巖煉制熱解油氣提質制氫過程集成創(chuàng)新[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陳國超;油頁巖干餾工藝優(yōu)化研究[D];河北聯合大學;2014年
3 張曉亮;油頁巖有機質結構組成及其熱斷裂行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4 尹麗田;依蘭縣油頁巖堿—氧氧化及其有機質結構的基礎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5 于忻邑;吉木薩爾油頁巖熱解及其灰渣利用[D];新疆大學;2015年
6 朱桂林;柳樹河油頁巖和PVC的熱解與共熱解特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7 鄒偉龍;油頁巖流化床流化特性及傳熱傳質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8 劉慶慶;油頁巖顆粒熱物性與回轉窯干餾實驗[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9 邵佳曄;堿性木質素與油頁巖共熱解及協(xié)同作用的研究[D];東北電力大學;2016年
10 許之;海南儋州油頁巖特征研究及綜合利用潛力分析[D];吉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0479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47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