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油藏聚合物驅流度控制優(yōu)化研究
本文選題:流度控制 + 有效黏度�。� 參考:《西南石油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聚合物在滲流過程中建立一定滲流阻力主要通過兩個途徑:①增加水相黏度;②建立殘余阻力系數(shù)。黏度過高會導致注入性降低,低滲層殘余阻力系數(shù)過大將會造成堵塞現(xiàn)象,不利于低滲層原油的波及。因此針對不同油藏條件,優(yōu)化黏度與殘余阻力的分配關系對于篩選聚合物類型以及新型聚合物的研制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以AP-P4聚合物為例,首先通過聚合物溶液流變性測試,建立表觀黏度與聚合物濃度以及剪切速率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在此基礎上,基于變截面孔喉模型計算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有效黏度。其次,通過測定AP-P4聚合物在多孔介質中壓力傳播特征,分析在聚合物驅過程中引起水相滲透率下降的主要因素,由此,分別建立聚合物溶液殘余阻力系數(shù)、吸附濃度數(shù)學表征模型。最后在水相運動方程中引入聚合物溶液有效黏度以及滲透率下降系數(shù),建立聚合物驅數(shù)學模型。為使數(shù)學模型與室內(nèi)實驗相匹配,本文在表觀黏度、滲透率下降系數(shù)項增加影響因子,最終計算所得含水率、采出程度值與實驗值平均相對誤差小于5%,同時,注入壓力變化趨勢保持一致�;诰酆衔矧寯�(shù)值模擬,分別研究轉注聚時機、聚合物性能對稠油油藏聚合物驅效果的影響:(1)隨注聚時機的延遲,極限采收率降低,但變化并不明顯,另一方面,早期注聚更利于發(fā)揮聚合物驅流度控制能力,抑制水驅低效(甚至無效)循環(huán)。(2)采用交替條件期望變換(ACE)多元非線性回歸方法,分別建立極限采收率、最大注入壓力與聚合物溶液表觀黏度以及殘余阻力系數(shù)間函數(shù)關系,從而為聚合物的篩選以及新型聚合物的研制提供指導。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ercolation, the residu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by increasing the viscosity of aqueous phase by increasing the flow resistance of polymer in two ways. If the viscosity is too high, the injectability will decrease and the residu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 of the low permeability layer will cause blockag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weep of the low permeability layer crude oil. Therefore, for different reservoir condition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osity and residual resista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polymer typ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olymers. In this paper, taking AP-P4 polymer as an example,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arent viscosity, polymer concentration and shear rate is established by testing the rheology of polymer solution. The effective viscosity of polymer solution in porous media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variable cross section pore throat model. Secondly, by measuring the pressur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P-P4 polymer in porous media,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the decrease of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during polymer flooding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idu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 of polymer solution is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Mathematical characterization model of adsorption concentration. Finally,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polymer flooding is established by introducing effective viscosity of polymer solution and decreasing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 into the equation of motion of water phase. In order to matc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with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factors are increased in the terms of apparent viscosity and permeability decline coefficient, and the water content is finally calculated,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recovery degree value and the experimental value is less than 5,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ing trend of injection pressure is consistent. Based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olymer flooding, the influence of polymer properties on polymer flooding effect in heavy oil reservoir is studi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delay of polymer flooding time, the limit recovery decreases, but the change is not obvious, on the other hand, Early polymer injection is more conducive to exerting the mobility control ability of polymer flooding, inhibiting the low (or even ineffective) cycle of water flooding, adopting alternative conditional expectation transformation (ACE-) multivariate non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the limit recovery factor,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injection pressure and apparent viscosity and residu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 of polymer solution provides guida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polym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olymer.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E357.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正順,牛金剛,廖廣志;大慶油田聚合物驅技術應用的做法與經(jīng)驗[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0年04期
2 牛金剛;聚合物驅研究和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寬[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1年02期
3 于艷華,劉曉冬,徐景禎;聚合物驅產(chǎn)出水對油層損害的主要物質的確定[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1年01期
4 孔祥亭,付百舟,劉春林;油田聚合物驅潛力評估方法[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4年06期
5 元福卿;李振泉;;不同因素對聚合物驅效果的影響程度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6 欒長軍;郭登峰;付喜慶;劉亞超;;聚合物驅經(jīng)濟評價方法現(xiàn)狀研究[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3期
7 張廣政;;勝利油田工業(yè)化聚合物驅效果及主要做法[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年02期
8 杜丹;吳迪;寇鵬鴿;馮曉敏;;聚合物驅采出水處理技術進展[J];遼寧化工;2011年06期
9 湯昌福;王曉冬;劉翰林;王軍磊;;聚合物驅流線模擬中的更新流線問題[J];特種油氣藏;2013年02期
10 韓伯惠;淡水和鹽水聚合物驅在北布爾班克油田的應用[J];國外油田工程;199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曙光;俠利華;喬書江;姚建;;聚合物驅含水變化與各類影響因素模型[A];第九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程宏杰;樓仁貴;陳麗華;;礫巖油藏七東_1區(qū)聚合物驅數(shù)值模擬研究[A];提高油氣采收率技術文集[C];2009年
3 常曉平;馬玉霞;熊英;;聚合物驅數(shù)值模擬應用方法研究[A];提高油氣采收率技術文集[C];2009年
4 姚坤乾;吳麗文;蓋麗鵬;王濤;;孤島油田聚合物驅調整配套技術[A];第四屆勝利油田北部油區(qū)疏松砂巖油藏開發(fā)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李樹榮;張強;雷陽;張曉東;;聚合物驅最優(yōu)注入問題的一種分區(qū)優(yōu)化方法[A];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yè)委員會C卷[C];2011年
6 馬艷;李洪生;代亞宏;柏紅霞;黎錫瑜;;改善二類儲量高溫聚合物驅開發(fā)效果對策研究[A];提高油氣采收率技術文集[C];2009年
7 孫建國;劉洪遠;侯君;;低滲透窄小砂體油田聚合物驅適應性分析及初步認識[A];三次采油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張曉東;李樹榮;;基于控制向量參數(shù)化的聚合物驅最優(yōu)控制[A];第二十四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5年
9 張伊琳;王正欣;;河南油田雙河V下聚合物驅油劑篩選評價研究[A];提高油氣采收率技術文集[C];2009年
10 王艷濤;李萍;劉吉武;薛兆杰;徐萍;;交聯(lián)聚合物驅在孤島油田先導試驗[A];三次采油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俠 通訊員 陳麗華 程宏杰;克拉瑪依油田聚合物驅試驗取得成效[N];中國石油報;2009年
2 特約記者 王蕾 通訊員 程宏杰;聚合物驅提高低滲區(qū)塊采收率[N];中國石油報;2012年
3 焦念友;聚合物驅后采油大幅提高采收率[N];地質勘查導報;2005年
4 記者 汪亞萍 通訊員 張建平;大港污水聚合物驅工業(yè)化試驗見成效[N];中國石油報;2008年
5 周宏;提高采收率的主導技術--聚合物驅油[N];中國石油報;2005年
6 李丹;大慶采油六廠三類油層聚合物驅試驗初顯成效[N];中國石油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趙士振 通訊員 張玉立;聚合物驅后仍可大幅提高采收率[N];中國石化報;2011年
8 記者 汪亞萍 特約記者 李建 通訊員 種占良;大港油田污水聚合物驅礦場試驗完成[N];中國石油報;2010年
9 實習記者 朱麗杰;“骨頭縫”里擠出滾滾油流[N];大慶日報;2012年
10 趙龍;三部曲唱響科研人生[N];大慶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東;聚合物驅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最優(yōu)控制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2 郭蘭磊;聚合物驅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動態(tài)規(guī)劃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3 高靜樂;隴東地區(qū)侏羅系油藏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4 高丙坤;聚合物驅動態(tài)指標的預測與控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5 徐學品;高含水期油藏聚合物驅后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及挖潛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6 李潔;砂巖儲層微觀孔隙結構對聚合物驅油效果影響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7 李宜強;聚合物驅大平面模型物理模擬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06年
8 馮玉良;聚合物驅動態(tài)預測及其評價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9 馬海佳;聚合物驅分層注入技術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10 王者琴;聚合物驅動態(tài)指標預測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楚涵;微波頻率對聚合物驅油田采出水處理效果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高春平;扶余油田西5-16區(qū)塊聚合物驅封竄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3 宋增彬;聚合物驅水淹層電性實驗及應用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何相洋;高溫、高礦化度油藏的聚合物驅油劑性能評價[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5 龔瑩;二類油層聚合物驅措施調整數(shù)值模擬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6 王白石;杏十二區(qū)聚合物驅后期剩余油挖潛方式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7 趙國翠;杏一~三區(qū)西部Ⅱ塊3~#站及4~#站聚合物驅提效率試驗~[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8 李丹丹;低滲透油藏驅油用聚合物相對分子質量的確定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9 雷仲慶;聚合物驅微觀實驗圖像處理方法及驅油機理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10 賈聚全;斷東西塊二類油層聚合物驅調整措施技術界限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9353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3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