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非表面活性劑參與形成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微乳液體系相行為
本文選題:超臨界二氧化碳 + 表面活性劑。 參考:《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16年34期
【摘要】: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相行為評價裝置,研究了超臨界二氧化碳/水/表面活性劑/乙醇微乳液體系的相行為,考察了表面活性劑的結(jié)構(gòu)、表面活性劑的含量、水的含量、體系的溫度和表面活性劑的復配對微乳液體系濁點壓力和密度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微乳液體系的濁點壓力分別隨著水含量的增加,表面活性劑含量的增加和溫度的升高而增加;體系的濁點壓力越高,密度越大。不同結(jié)構(gòu)的表面活性劑中,AES-2和AEC-3的濁點壓力最低分別能達到13.8和13.1 MPa,要高于AOT的10.8MPa。但將表面活性劑AEC-3和AOT按質(zhì)量比1∶1復配時體系的濁點壓力最低可達到8.6 MPa,密度為0.58 g·cm-3。研究可為超臨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在提高稠油采收率方面的應用提供基礎(chǔ)數(shù)據(jù)。
[Abstract]:The phase behavior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 water / surfactant / ethanol microemulsion system was studied by using a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phase evaluation apparatus. The structure of surfactant, the content of surfactant and the content of water were investigated.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surfactant on the cloud point pressure and density of microemulsion syste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ud point pressure of the microemulsion system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 surfactant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and the higher the cloud point pressure, the greater the density.The lowest cloud point pressures of AES-2 and AEC-3 are 13.8 and 13.1 MPa respectively, which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AOT (10.8 MPA).However, when the surfactant AEC-3 and AOT are mixed at 1:1, the cloud point pressure of the system can reach 8.6 MPA, and the density is 0.58 g / cm ~ (-3).The study can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microemulsion in enhancing heavy oil recovery.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科爾加里國際油氣技術(shù)有限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204197)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自主創(chuàng)新科研計劃項目(15CX06033A)資助
【分類號】:TE357.4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秀文,李干佐,張玉萍,隋華,徐欣;椰子油脂和甲醇在微乳液體系中醇解反應的研究[J];日用化學工業(yè);1992年03期
2 閆景輝,張鳴,連洪州,葉澤人,石春山;微乳液體系相圖的研究及其在納米氟化物制備中的應用[J];高等學;瘜W學報;2005年06期
3 孟雅莉;李臻;陳靜;夏春谷;;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的應用研究[J];化學進展;2011年12期
4 夏雪;劉會娥;丁傳芹;徐明明;劉時坤;;酸堿性對十二烷基硫酸鈉-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體系的影響[J];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5 周芳霞;侯萬國;;呋喃甲醛-甲醇-水構(gòu)成的微乳液體系的確定[J];山東化工;2013年08期
6 付東,陸九芳,劉金晨,李以圭;新的微乳液體系的狀態(tài)方程[J];化工學報;2003年06期
7 夏聲平,李曉,任文成,張衛(wèi)英,董聲雄;甲基丙烯酸甲酯可聚合微乳液體系的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3期
8 甘爭艷;吾滿江.艾力;夏木西卡馬爾;;無溶劑及微乳液體系中脂肪酶催化紅花油水解的動力學[J];催化學報;2006年09期
9 琚行松;趙紅麗;芮玉蘭;梁英華;;修正顆粒模型求微乳液體系的結(jié)構(gòu)參數(shù)[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沈興海,王文清,高宏成;稀釋法求微乳液體系的結(jié)構(gòu)參數(shù)[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孟靜;王志瑤;黃起中;;微乳液體系的研究、應用與展望[A];2005(第五屆)中國日用化學工業(yè)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劉元沖;張辰剛;朱銀燕;安學勤;;超臨界CO_2微乳液體系中過硫酸鉀氧化碘化鉀的動力學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劉文杰;郭榮;;Triton X-100膠束與微乳液體系中血紅蛋白的光物理和光化學性質(zhì)[A];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徐承天;王浩紅;陳邦林;;TiO_2/CdS/Fe_mO_n復合超細顆粒的表面電性質(zhì)[A];中國化學會第十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5 彭旭紅;方建;趙繼華;沈偉國;;水/Triton X-100/正丁醇/環(huán)己烷微乳液體系中水結(jié)構(gòu)的FT-IR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五屆全國化學熱力學和熱分析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C];2010年
6 彭洪根;徐樂;王達銳;吳鵬;;微乳液體系中輻射狀纖維介孔SiO_2包覆TS-1核殼結(jié)構(gòu)材料合成及其催化一鍋反應合成伯酰胺性能[A];第十七屆全國分子篩學術(shù)大會會議論文集[C];2013年
7 程四清;付現(xiàn)剛;劉節(jié)華;韓布興;;乙二醇/TX-100/bmimPF_6微乳液體系的相行為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化學熱力學和熱分析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王龍平;朱秋華;林自寶;董聲雄;;MMA-BA/AA/SDS/H2_O微乳液體系相行為的研究[A];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愛麗;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湯華釗;氨基酸及其手性中間體純化與合成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欣欣;FeCl_4~-型離子液體性質(zhì)及相關(guān)微乳液體系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吳凱;金屬鎳及鎳鈷合金在高壓CO_2/表面活性劑/電鍍液微乳液體系中的電沉積[D];上海大學;2016年
3 白婷婷;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相圖構(gòu)筑、增溶方式與性質(zhì)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張偉;含維生素C非水極性介質(zhì)微乳液體系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5 張恒明;新型表面活性劑構(gòu)筑的柴油微乳液體系的相行為和增溶能力[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6 黃艷杰;功能化離子液體及相關(guān)微乳液體系性質(zhì)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年
7 年福偉;結(jié)晶紫堿性褪色反應在假二元微乳液體系近臨界區(qū)的動力學和微乳液液膜法萃取鎳離子的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8 朱梅麗;表面活性劑復配形成的中相微乳液體系的相行為及其增溶性能[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于小迎;改進的魚狀相圖法研究不同微乳液體系對油類污染物的增溶性能[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甘爭艷;無溶劑及微乳液體系中脂肪酶催化油脂水解反應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7326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3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