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海拉爾盆地烏南凹陷南二段構(gòu)造、砂體分布特征及有利區(qū)預測

發(fā)布時間:2018-04-09 00:11

  本文選題:烏爾遜凹陷 切入點:南二段 出處:《東北石油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文采用油氣地質(zhì)綜合研究方法,結(jié)合前人研究成果,對海拉爾盆地烏爾遜凹陷烏南次凹南二段油層進行精細構(gòu)造解釋和地震儲層預測。結(jié)合沉積相研究成果,對目標區(qū)儲層展布刻畫。通過分析油氣成藏條件,油氣的分布規(guī)律,確定了該區(qū)南二段成藏模式,進而預測有利圈閉。研究表明,烏南凹陷屬于復雜斷塊油田,斷層多、密度大、斷塊小,受復雜斷裂系統(tǒng)控制,工區(qū)內(nèi)發(fā)育斷鼻、斷塊構(gòu)造型圈閉,且圈閉受斷層控制或因斷層遮擋而形成,圈閉分布具有規(guī)模大、成排成帶分布特點;巖心和測錄井資料表明,南二段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濁積扇-深湖、半深湖沉積體系,南二段早期全區(qū)不同程度受到正東方向物源影響,東南方向砂體延伸范圍較小,西北方向砂體發(fā)育。南二段晚期受到西北、東北、東南、正東四個方向物源交匯影,井間砂體變化大,砂體互相疊置,砂體展布規(guī)律較難確定。依據(jù)前人研究成果,南二段烴源巖廣泛分布,以南一段發(fā)育的暗色泥巖最佳,且烴源巖分布與砂體分布匹配關系較好,儲集層圍繞生油洼槽呈環(huán)帶狀分布,油氣向四周斜坡帶及陡坡帶垂向運移,受斷裂影響較大,發(fā)育巖性油藏、構(gòu)造-巖性油藏、構(gòu)造油藏。烏南地區(qū)可劃分為4個油氣運聚單元,烏東斜坡帶是最有利的油氣運聚單元。在以上研究基礎上,對烏南地區(qū)南二段油層發(fā)育區(qū)帶進行預測,發(fā)現(xiàn)3個區(qū)帶,落實15個圈閉,對烏南凹陷南二段下一步勘探開發(fā)有較大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oil and gas geolog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fine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seismic reservoir prediction of the southern member of the Wunan subconcave in the Wuerxun depression, Hailaer Basin, are carried out.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sedimentary facies research, th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in the target area is described.By analyzing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oil and gas, the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of the southern member of the area is determined, and the favorable traps are predicted.The study shows that Wunan sag belongs to complex fault block oilfield, with many faults, high density, small fault block, controlled by complex fault system, fault nose developed in the working area, fault block structural trap, and the trap is controlled by fault or formed due to fault occlusion.The distribution of trap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 and zonal distribution in rows, the core and logging data show that braided river deltas, turbidite fans, deep lakes and semi-deep lake sedimentary systems are developed in the southern member of the second member.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southern second member, the whole area was affected by the provenance in the east direction, the extension range of the sand body in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wa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sand body developed in the northwest direction.The late stage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south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section of material sources in the northwest, northeast, southeast and east, and the cross-well sand bodies change greatly, the sand bodies overlap each oth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South member are widely distributed, the dark mudstone developed in the south section is the bes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ource rocks matches well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and bodies.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long the slope zone and steep slope zon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faults, and lithologic reservoirs, tectonic-lithologic reservoirs and structural reservoirs are developed.The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4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units, and the Wudong slope is the most favorabl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unit.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zones of the South member of the South member of the Wunan area are predicted, 3 zones are found and 15 traps are implemente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South member of the Wunan Sag.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肖軍;戴俊生;;卞楊地區(qū)阜二段裂縫分布特征研究[J];復雜油氣藏;2013年02期

2 薛林福;孫晶;陳長偉;徐興科;孟慶龍;閆青華;;黃驊坳陷孔南地區(qū)孔一、孔二段構(gòu)造沉積演化[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zhì);2008年02期

3 狄富春;;洼38塊東二段油層細分與對比方法研究[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4期

4 那忠義;;洼38塊東二段油層細分與對比方法研究[J];內(nèi)江科技;2010年06期

5 馮動軍;周洪瑞;肖開華;李秀鵬;王丹丹;;川西新場地區(qū)須二段致密雙介質(zhì)儲層特征及有利開發(fā)區(qū)優(yōu)選[J];現(xiàn)代地質(zhì);2014年03期

6 龐宏磊;李德敏;孟祥豪;;川西坳陷鴨子河構(gòu)造上三疊統(tǒng)須二段儲層評價[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07年04期

7 付廣;李曉偉;;源外上生下儲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區(qū)預測——以松遼盆地尚家地區(qū)泉二段為例[J];巖性油氣藏;2009年01期

8 司馬立強;趙輝;謝麗;;川中南部嘉二段氣藏儲層特征及測井評價[J];天然氣工業(yè);2005年11期

9 王睿婧;劉樹根;張貴生;孫瑋;;川西坳陷孝泉—新場—合興場地區(qū)須二段天然氣氣源判定及成藏分析[J];巖性油氣藏;2011年04期

10 吳勇;周路;張以明;胡紅;王麗君;;吉爾嘎朗圖凹陷吉東地區(qū)騰二段地震儲層預測[J];天然氣工業(yè);2008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守權;;古敘礦區(qū)兩河礦段開展二段流化床生產(chǎn)硫磺中試的必要性[A];四川省煤田地質(zhì)局論文集[C];2010年

2 傅勤斌;馮兵;余素萍;;焦油二段出口溫度控制方案工藝選擇[A];蘇魯皖贛四省金屬學會第十三屆焦化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劉明義;鄧宏文;胡立;邵明禮;;英臺斷陷北部營城組二段火山碎屑巖層序地層研究[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分會場[C];2013年

4 王梓坤;;論大學精神[A];前沿 創(chuàng)新 發(fā)展——學術前沿論壇十周年紀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5 劉紅旭;陳祖伊;郭華;王潤紅;;海拉爾盆地東緣早華力西期閃長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構(gòu)造環(huán)境[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沈光政;王殿斌;張民志;于笠;張淑華;;海拉爾盆地柯綠泥石和鈉板石的組合特征及其石油地質(zhì)意義[A];2006年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彭威;;海拉爾盆地油氣儲層特征與成藏方式[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王梓坤;;論大學精神[A];小康社會: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2002·學術前沿論壇文集[C];2002年

9 劉志宏;任延廣;李春柏;柳行軍;黃超義;;海拉爾盆地中新生代構(gòu)造特征與演化[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金旭;管彥武;;吉黑—興蒙地區(qū)巖石圈熱結(jié)構(gòu)[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翰軒 通訊員 汪文富;路內(nèi)路外齊頭并進[N];首都建設報;2007年

2 實習生 崔嵬 記者 金姝;第二段錄取8月開始[N];吉林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艾木子 整理;2010年升段名單[N];圍棋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杜恒;張立稱雄 唐奕封后[N];圍棋報;2007年

5 菅李峰;卡堵水技術成為增油新亮點[N];中國石化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杜恒;國家隊選拔賽結(jié)束[N];圍棋報;2006年

7 張云普 通訊員 全攀峰;海拉爾—塔木察格打響石油會戰(zhàn)[N];中國石油報;2007年

8 通訊員 楊麗華 記者 韓杰;海拉爾別有洞天[N];中國石油報;2003年

9 特約記者 劉君啟 通訊員 馮士平;海拉爾盆地首口水平井持續(xù)穩(wěn)產(chǎn)[N];中國石油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陳金國 陳玉強 劉翔飛;海拉爾勘探突破說明了什么[N];中國石油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崢嶸;川西凹陷新場須二段深部地應力場特征及巖體破裂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李彥興;海拉爾盆地儲層特征及開發(fā)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0年

3 張紹臣;海拉爾盆地構(gòu)造特征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4 王國民;海拉爾盆地復雜油水層地化錄井綜合評價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

5 張帆;海拉爾盆地構(gòu)造特征與構(gòu)造演化[D];吉林大學;2007年

6 陳均亮;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構(gòu)造特征與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7 許巖;海拉爾盆地火山碎屑巖、含片鈉鋁石砂巖與普通砂巖的成巖作用及其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8 劉俊峰;海拉爾盆地復雜儲層地震識別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9 董萬百;海拉爾盆地烏爾遜—貝爾凹陷儲層特征及成藏分析[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10 吳海波;海拉爾盆地貝西北地區(qū)下白堊統(tǒng)儲層預測與成藏特征[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金文;英臺—大安地區(qū)黑二段地震解釋與儲層預測[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2 程利遠;莫里青油田西北緣雙二段開發(fā)技術對策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3 王超;岔路河雙二段致密氣成藏機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劉宇;英臺氣田營二段致密氣藏富集規(guī)律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5 劉光迪;川西白馬廟地區(qū)須家河組一、二段油氣儲層地震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6 劉明義;英臺斷陷下白堊統(tǒng)營城組二段沉積特征與儲層預測[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7 呂東美;伊通盆地莫里青斷陷雙二段烴源巖評價[D];吉林大學;2016年

8 孫銘浩;滄東凹陷南皮斜坡孔二段構(gòu)造圈閉及成藏條件分析[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9 陳飛;安岳—合川地區(qū)須家河組二段天然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10 陰啟武;孔二段致密油儲層裂縫擴展與誘導應力場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

本文編號:172397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2397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b8a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