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滑構造差異變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基于砂箱模擬實驗
本文選題:走滑斷層 切入點:走滑主位移帶 出處:《石油實驗地質》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走滑斷裂及其相關構造與油氣聚集分布有著密切聯(lián)系。受基底性質、斷層形態(tài)及地層能干性影響,走滑斷層具有明顯分段特征,深、淺斷裂組合樣式也存在明顯差異。利用砂箱實驗討論基底走滑斷層形態(tài)、軟弱層對蓋層走滑變形帶的影響。模擬實驗表明:基底斷層走滑位移量對蓋層構造變形強度、構造變形樣式有明顯控制作用。地層巖性、蓋層厚度控制淺層走滑剪切范圍及變形幅度。走滑變形帶寬度與軟弱層厚度成正比,斷層受阻部位軟弱層厚度大則形成褶皺,反之發(fā)育斷塊構造;讛鄬幼呦蜃兓瘜е碌木植繎l件差異是走滑斷裂分段及構造變形差異的重要控制因素。
[Abstract]:The strike-slip fault and its related structu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re are als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combination styles of shallow faults. The shape of strike-slip faults of base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weak layers on strike-slip deformation zone of caprock are discussed by using sand box experimen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placement of strike-slip of basement faults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formation strength of caprock structure. The lithology of strata and the thickness of caprock control the range and amplitude of shallow-layer strike-slip shear. The width of strike-slip deformation zon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thickness of weak layer, while the thickness of weak layer in fault block area is large, and the fold is formed. On the contrary, the difference of local stress condition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strike of basement fault is an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difference of strike-slip fault segment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中國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地質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2011ZX05009-001)資助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萬程;走滑運動與調整斷層[J];中國煤田地質;1995年03期
2 PaulTappcnnier ,朱湘元;東亞新生代走滑擠壓運動的幅度和結果[J];地球物理學進展;1989年02期
3 周玉泉;探索走滑變形開拓找油新區(qū)[J];中國地質;1990年07期
4 張永北;龍陵—瑞麗走滑體系中段自相似結構與熱液成礦定位[J];地質學報;1999年04期
5 張智慧;劉靜;許強;文力;孫杰;邢秀成;胡古月;劉延樂;;逆沖斷裂的視走滑位移分析及其在5·12汶川大地震同震破裂調查中的應用[J];地質學報;2008年12期
6 張明振;付瑾平;印興耀;;樁海地區(qū)的走滑和擠壓構造特征[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6年02期
7 劉和甫,夏義平,殷進垠,尚培樂;走滑造山帶與盆地耦合機制[J];地學前緣;1999年03期
8 安天下;;松遼盆地梨樹斷陷小寬斷層走滑位移量恢復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1期
9 張亞敏,劉池洋,王婧韞,諶衛(wèi)東,王正斌;M盆地走滑特征與油氣富集規(guī)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許敏;走滑盆地形成機制及沉積特征[J];世界地質;199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進江;;印度與歐亞大陸匯聚過程中走滑體系的活動歷史及其地質意義[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周永勝;李建國;王繩祖;;巖石圈下層塑性流動控制上層走滑剪切伸展的物理模擬[A];中國地震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8年
3 鄭大海;;走滑變形盆地構造特征及其含油氣性特點[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戚學祥;大型韌性走滑作用與祁連加里東造山帶的形成[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3年
2 陳虹;揚子地塊周緣中生代構造變形與演化[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任健;渤海海域走滑雙重構造發(fā)育特征及成因機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2 趙英利;敦—密斷裂左行走滑三維有限元模擬[D];吉林大學;2007年
3 陳靜;水系位錯對紅河斷裂帶右旋走滑運動的響應[D];浙江大學;2013年
4 任瑞軍;郯廬走滑與濰北凹陷發(fā)育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王鳳林;晚新生代龍門山走滑前陸盆地的沉積特征與演化過程[D];成都理工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6496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49626.html